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卫生行业科研专项(201202002)

作品数:17 被引量:216H指数:9
相关作者:郭光华张家平彭毅志黄跃生彭代智更多>>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解放军第97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烧伤
  • 6篇严重烧伤
  • 4篇伤患者
  • 4篇烧伤患者
  • 3篇心肌
  • 2篇休克
  • 2篇学科
  • 2篇住院
  • 2篇瘢痕
  • 2篇吸入性
  • 2篇吸入性损伤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流行病学调查
  • 2篇流行病学调查...
  • 2篇流行病学研究
  • 2篇多中心
  • 2篇创面
  • 1篇导管
  • 1篇导管插入

机构

  • 10篇第三军医大学...
  • 4篇南昌大学第一...
  • 2篇武汉大学
  • 2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中南大学
  • 2篇解放军第97...
  • 2篇中国医师协会
  • 2篇浏阳市人民医...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中华医学会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4篇郭光华
  • 3篇张家平
  • 3篇张东霞
  • 3篇张宜澜
  • 3篇彭代智
  • 3篇彭毅志
  • 3篇黄跃生
  • 2篇任利成
  • 2篇罗高兴
  • 2篇陈俊杰
  • 2篇周灵
  • 2篇罗奇志
  • 2篇刘洋
  • 2篇李睿夫
  • 2篇段小冬
  • 2篇蒋章佳
  • 2篇谢卫国
  • 2篇王良喜
  • 2篇黄亚兰
  • 2篇何斌

传媒

  • 12篇中华烧伤杂志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感染、炎症、...
  • 1篇创伤与急危重...

年份

  • 4篇2018
  • 1篇2017
  • 8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变性胶原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对I型胶原分子二级结构的影响,确定合适的胶原变性温度,研究热变性后胶原纤维排列及三维凝胶性质的改变,比较胶原变性后不同培养环境成纤维细胞形态差异,以建立变性胶原一细胞体外培养模型。方法I型胶原蛋白溶液在不同温度作用后通过蛋白质圆二色光谱仪分析胶原分子二级结构改变。扫描探针显微镜观察胶原变性后纤维结构的改变。制备不同种类三维胶原凝胶并通过气相压力仪检测胶原凝胶断裂模量。将变性后的胶原进行二维包被和三维胶原凝胶制作,倒置相差显微镜及光镜下观察不同培养环境下细胞形态变化。结果温度达到50℃时,I型胶原分子二级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在二维胶原包被时可见胶原纤维凝集成团,含变性胶原的三维凝胶断裂模量明显下降。在变性胶原存在环境中培养成纤维细胞,细胞形态均有显著改变。结论经50%作用后I型胶原分子二级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含变性胶原的三维凝胶断裂模量明显下降,I型胶原包被及三维凝胶模型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形态明显不同,可作为变性胶原影响细胞生物学活性的体外模型。
苏荣家王志勇刘英开原博王西樵董叫云宋菲姜育智陆树良韦俊
关键词:烧伤胶原I型凝胶类
烧伤患者血浆循环DNA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观察烧伤患者血浆循环DNA水平的动态变化,探索血浆循环DNA在判断烧伤后伤情、病情及临床结局中的意义。方法纳人烧伤面积(BSA)〉30%的烧伤患者32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2岁。热力烧伤25例,化学烧伤7例。烧伤至入院中位时间为6.5h。分别于烧伤后1-3、4-7、8-14、15-21d收集血浆样本共108份,采用血浆DNA提取试剂盒提取血浆样本中的循环DNA,并用PicoGreen荧光染料法测定其浓度,分析其在烧伤病程中的变化规律。结合烧伤伤情(BSA、Ⅲ度烧伤面积、烧伤指数)、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分析血浆循环DNA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结果32例烧伤患者在入院第1次采血(烧伤后1-3d)的血浆循环DNA水平与BSA、烧伤指数、Ⅲ度烧伤面积、APACHEⅡ等伤情参数呈显著正相关(P〈0.01)。血浆循环DNA水平随烧伤后时间呈现出先略微抬升而后下降的规律,其中特重度烧伤组及死亡组患者入院时的血浆循环DNA水平分别显著高于同期的重度烧伤组、存活组(P〈0.01)。血浆循环DNA水平与患者MODS评分(P〈0.01)及多项临床与实验室指标(P〈0.05)显著相关。入院时血浆循环DNA水平、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BSA、Ⅱ度烧伤面积及烧伤指数皆与临床结局有显著的正相关。结论血浆DNA水平与烧伤伤情和病情的变化密切相关,有望作为烧伤后机体受损的严重程度指标与预后指标。
刘潇任辉彭代智刘小玲何斌张宜澜钱卫李睿夫段小冬周灵
关键词:烧伤循环DNA血浆
多中心老年和中青年严重烧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被引量:25
2017年
目的对比分析近年来我国老年和中青年严重烧伤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老年严重烧伤的预防与救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托“临床多中心严重烧伤流行病学病例数据与生物样本录入系统”,收录8家笔者单位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8岁以上严重烧伤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将615例年龄大于18岁且小于或等于65岁的患者划分为中青年组,将82例大于65岁的患者划分为老年组,分别统计如下指标:年龄、性别、居住地、教育程度、致伤原因、致伤场所、致伤季节、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发生情况和面积、致伤部位、吸入性损伤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伤后入院时间、延迟复苏比例、切削痂植皮手术比例、伤前系统疾病和住院期间系统并发症,住院天数、治疗结局与放弃治疗原因。对数据行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对比老年组患者相对于中青年组患者在伤前系统疾病、住院期间系统并发症及不良结局中的比值比。结果(1)2组患者均以男性居多,但中青年组中男性患者所占比例更高。2组患者性别分布差异明显(χ^2=18.727,P〈0.001)。2组患者均以农村患者居多,但老年组农村患者所占比例更高。2组患者居住地分布差异明显(χ^2=9.306,P=0.002)。中青年组患者以中等教育者居多,老年组患者以初等教育者居多。2组患者教育程度分布差异明显(χ^2=146.797,P〈0.001)。(2)2组患者最常见的致伤原因均为火焰烧伤,但老年组患者火焰烧伤比例更高。2组患者致伤原因分布差异明显(χ^2=25.063,P〈0.001)。中青年组患者的主要致伤场所为公共场所,老年组患者的主要致伤场所为私人住宅。2组患者致伤场所分布差异明显(χ^2=46.313,P〈0.001)。中青年组和老年组患者最常见致伤季节分别为夏季和冬季。2组患者致伤季节分布差异明
汤勇王良喜谢卫国申传安郭光华陈俊杰韩春茂任利成褚志刚尹美芳王园张东霞黄跃生张家平
关键词:烧伤流行病学研究多中心研究
严重烧伤早期心肌损害机制及临床意义的再认识被引量:20
2016年
众所周知,休克的发生主要与血容量、心脏动力、血管张力等3个因素密切相关。以往将严重烧伤休克期心功能减退的原因,主要归咎于烧伤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容量减少或心肌抑制因子的作用。对于心脏动力和血管张力在休克发生中的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关注。大量临床实践表明,即使伤后立即按照补液公式进行复苏治疗,有时仍难以纠正烧伤休克。
黄跃生
关键词:烧伤休克缺血缺氧休克心
自体微粒皮移植术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9
2015年
目的总结自体微粒皮移植术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救治经验。方法收集2002年11月至2013年8月入我院采用自体微粒皮移植术治疗深度烧伤的2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过程中各因素对患者预后、创面愈合情况以及近、远期愈合质量的影响。结果 1伤后1周内与1周后行切痂微粒皮移植的病死率为分别为16.1%、32.1%(P〈0.05)。2对377个部位的创面愈合率进行分析,B组(扩展比5∶1~10∶1)愈合率最高,达(77.23±19.91)%,比A组(扩展比小于5∶1)具有明显优势(P〈0.05);在相同愈合率下,B组愈合速度为(1.84±0.76)%/d明显快于C组(扩展比大于10∶1)的(1.53±0.51)%/d(P〈0.05)。3分析创面近期愈后质量显示,174个部位的表皮少量反复破溃,占所有307个部位中的56.68%。4189个部位的创面远期愈后质量显示,其瘢痕增生程度与创面一期愈合率关系密切(χ2=11.697,P〈0.05)。结论对深度烧伤患者早期行切痂微粒皮移植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死率;适当的扩展比(5∶1~10∶1)具有良好的创面愈合效果;提高创面一期愈后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远期愈合质量。
张宜澜彭代智段小冬何斌周灵李睿夫黄亚兰刘洋甘雨
关键词:深度烧伤微粒皮创面愈合瘢痕增生
252例严重烧伤患者心肌损伤情况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严重烧伤患者发生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0年1月-2015年6月,5家笔者单位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252例严重烧伤患者,按第三军医大学补液公式进行液体复苏。根据入院时治疗前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将患者分为非心肌损伤组(CK-MB〈75U/mL)118例和心肌损伤组(CK-MB≥75U/mL)134例。统计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化学烧伤例数、伤后入院时间、烧伤总面积、Ⅲ度面积、吸入性损伤例数,入院时及伤后24、48hHb、血细胞比容、血乳酸,伤后24、48h尿量、补液量,入院时及伤后24、48h肌酐、尿素氮、总胆汁酸、二胺氧化酶水平,病死率。另外将患者按照烧伤总面积分为3组:小于50%TBSA组110例、大于或等于50%TBSA且小于80%TBSA组83例、大于或等于80%TBSA组59例,统计3组患者心肌损伤发生率。对数据行X2检验、t检验、Wilcoxon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并进行Bonferroni校正。对252例患者基本资料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252例患者烧伤总面积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其对心肌损伤发生的预测效果。结果(1)2组患者年龄、体质量、化学烧伤例数、吸入性损伤例数、Ⅲ度面积比较,差异不明显(t值分刖为0.20、0.31,X2值分别为0.49、4.10,Z=1.42,P值均大于0.05);性别、伤后入院时间、烧伤总面积比较,差异明显(X2=5.00,t值分别为2.44、3.13,P〈0.05或P〈0.01)。(2)性别、伤后入院时间、烧伤总面积是影响患者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2.608、3.620、1.030,95%置信区间分别为1.315~5.175、1.916~6.839、1.011~1.049,P值均小于0.01)。(3)小于50%TBSA组、大于或等于50%TBSA且小于80%TBSA组、大于或等于80�
张灿张均辉张东霞谢卫国蒋章佳林国安牛希华黄跌生
关键词:烧伤死亡率心肌损伤
早期运用烧伤关键性治疗技术及损伤控制性手术措施对提高火药爆炸烧伤患者存活率的作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应用烧伤关键性治疗技术加损伤控制技术(DCS)对火药爆炸烧伤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我科2011年1月—2014年12月2 760例火药爆炸烧伤患者的治疗分为2个阶段,前阶段(组1,2011年1月—2012年12月)1 466例患者采用烧伤休克复苏和细胞保护、吸入性损伤综合防治、早期营养支持与代谢调理、早期创面修复、脓毒症综合防治等烧伤关键性治疗技术;后阶段(组2,2013年1月—2014年12月)1 294例患者加用DCS措施,即患者不具备创面早期修复的条件时暂缓手术,先维持生命;手术可分批次进行,采取简单的手术,减轻损伤、控制出血。比较2个阶段患者的全身性感染发生率、内脏并发症发生率及存活率。结果:与前阶段比较,后阶段治疗患者中烧伤面积>50%TBSA患者的全身性感染发生率、内脏并发症发生率(消化道出血、急性肾衰竭、肺功能衰竭、心功能衰竭)、存活率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早期运用烧伤关键性治疗技术加DCS措施对提高火药爆炸烧伤患者的存活率起了重要作用。
焦献功卢秋成蒋章佳杨磊刘友红涂赤辉周阳张刚李锋欧阳显文周杰民罗瞳卢显冬李红陈红建夏珍周仁花
关键词:烧伤损伤控制性手术存活率
成批严重烧伤伤员的转运方案(2016版)被引量:12
2016年
成批烧伤是指一次事故中伤员人数大于或等于3人,近年来该类事故时有发生,其特点是伤员多、伤情重、救治任务繁重。如何尽快将严重烧伤伤员(烧伤总面积大于30%TBSA)进行分流和转运,是成批烧伤救治的重要环节。转运的目的是使烧伤伤员能快速、安全地到达指定的医疗单位,接受正规的专科治疗,这对于提高成批危重烧伤伤员的救治成功率、减少伤残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然而,转运需综合考虑伤员伤情、医疗力量和转运工具等因素,不恰当的转运可造成伤员病情加重甚至在转运途中死亡。
关键词:转运途中严重烧伤成批烧伤伤员烧伤救治救治成功率
心力扶持对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延迟复苏的影响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心力扶持对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延迟复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一五九医院(以下称笔者单位)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入院时伴有休克的62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液体复苏过程中是否应用去乙酰毛花苷和乌司他丁分为心力扶持组(35例)和对照组(27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以第三军医大学补液公式为基础行常规液体复苏至伤后48h。心力扶持组患者另将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以首次剂量0.4~0.6mg加入20mL的100g/L葡萄糖注射液中缓慢静脉推注,每6~8小时补充0.2~0.4mg,每日总量不超过1.6mg;将注射用乌司他丁1×10^5U加入到100mL的50g/L葡萄糖注射液中缓慢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2组患者其他治疗方法均按笔者单位常规方案执行。统计2组患者如下指标。(1)伤后48h内的每小时尿量和伤后48h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乳酸、剩余碱、血细胞比容(HCT)和血白蛋白。(2)伤后第1、2个24h电解质、胶体输入量以及伤后48h内总补液量。(3)伤后48h的肌酸激酶(CK)、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总胆汁酸(TBA)、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β2微球蛋白(β2-MG)、尿素氮、肌酐。(4)患者心力衰竭、肺水肿、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肾功能衰竭、脓毒症及死亡情况。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earsonχ^2检验、连续校正z。检验。结果(1)2组患者伤后48h内的尿量和伤后48h的心率、MAP、CVP、HCT、血白蛋白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0、0.488、0.805、0.562、1.742、0.696,P〉0.05);心力扶持组患者血乳酸和剩余碱水平分别为(4.2±2.2)、( 4.3±2.0)mmol/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9±1.7)、( 6.0±3.1)mmol/L�
肖荣黄跃生林国安袁仕安胡东升
关键词:烧伤休克补液疗法心肌损害去乙酰毛花苷乌司他丁
从五个意识谈烧伤学科建设与发展
2018年
学科建设是医院现代化管理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提高医教研水平,加快人才培养,促进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半个多世纪以来,笔者单位烧伤学科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学科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郭光华
关键词:烧伤学科建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