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6027)

作品数:2 被引量:48H指数:2
相关作者:徐辉龙曹敬贺孙金龙夏少红詹文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断裂带
  • 2篇滨海断裂带
  • 1篇地壳
  • 1篇地壳结构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带
  • 1篇珠江口
  • 1篇珠江口海域
  • 1篇南海北部
  • 1篇南海北部陆缘
  • 1篇活动性
  • 1篇海域
  • 1篇发震
  • 1篇发震机制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篇孙金龙
  • 2篇曹敬贺
  • 2篇徐辉龙
  • 1篇夏少红
  • 1篇詹文欢

传媒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的活动性与发震机制被引量:22
2012年
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是一条板内地震活跃带,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华南沿海的防震减灾和南海北部的新构造活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震活动性分析发现,该地震带可以划分为闽南―粤东、阳江、雷琼3个地震活跃区和珠江口地震弱活动区。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发现,印藏碰撞导致的华南地块往E―SEE向运动并且该区东侧菲律宾海板块高速向NW向运动是该地震带的主要构造背景;二者的高速碰撞以及华南地块与西南、南侧块体的挤压剪切产生了巨大的应变能,这些应变能通过区内的滨海断裂带与壳内低速层进行传递、调整。在受挤压、剪切影响强烈的东、西部区域,除了在NW向与NE向的小规模断裂交会部位形成小震密集区之外,还在NW向断裂与滨海断裂带的交汇区域产生应力、应变积累,引发大震、强震。而在中部受影响较弱的珠江口区域,局部断裂稀疏,因而未出现小震密集区,并且大震、强震空缺。
孙金龙徐辉龙詹文欢曹敬贺
关键词:地震带滨海断裂带南海北部陆缘发震机制
珠江口海域滨海断裂带的地震学特征被引量:39
2014年
利用2010年珠江口外海陆地震联测数据,探测到滨海断裂带在担杆岛外12km处发育,断裂带主体倾向东南、宽约20km,沉积层在断裂带内迅速增厚引起陆上固定地震台站的Pg震相在对应断裂带位置的走时明显滞后.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正演拟合,获得了滨海断裂带两侧由浅至深的纵波速度结构模型,断裂带内部沉积层速度为1.8~3.5km/s,上地壳速度5.2~6.1km/s,下地壳速度为6.3~6.6km/s,莫霍面的埋深由滨海断裂带陆侧的29km抬升至其海侧的27km.滨海断裂带两侧的地壳结构特征明显不同,证实了该断裂带是华南陆区正常型陆壳与南海减薄型陆壳分界断裂的性质.在华南沿海和海陆过渡带的下地壳顶部探测到厚约3km、层速度为5.5~5.9km/s的低速层,往海域逐渐减薄尖灭.壳内低速层是地壳中的力学软弱带,与近似正交的NEE向滨海断裂带和NW向断裂带共同组构成了该区地震活动的孕震构造.
曹敬贺孙金龙徐辉龙夏少红
关键词:珠江口滨海断裂带地壳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