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955020500)

作品数:5 被引量:16H指数:2
相关作者:孙虹张新卿刘宏军陈彪汤哲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原发性
  • 5篇原发性震颤
  • 5篇震颤
  • 4篇老年
  • 3篇性别
  • 2篇性别因素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发病
  • 1篇饮酒
  • 1篇饮食
  • 1篇饮食习惯
  • 1篇中老年
  • 1篇中老年人
  • 1篇中老年人群
  • 1篇吸烟
  • 1篇流行病学研究
  • 1篇静止性
  • 1篇静止性震颤
  • 1篇老年人

机构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5篇方向华
  • 5篇孙菲
  • 5篇汤哲
  • 5篇陈彪
  • 5篇刘宏军
  • 5篇张新卿
  • 5篇孙虹
  • 3篇吴晓光
  • 1篇孟琛

传媒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西北国防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年份

  • 2篇2009
  • 3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饮食习惯对中老年原发性震颤发病的纵向影响
2009年
目的:分析饮食习惯对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发病的影响。方法:研究人群为1992年在北京市三个社区随机抽取的3 257名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2000年随访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饮食习惯对2000年新发ET患者的影响。结果:1992年人群中2000年新发病例共82例,ET组每周3次以上食用豆制品的比例为19.8%,而非ET组为32.9%,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χ2=5.370,P<0.05),男性ET经常吃鱼虾的比例(25.5%)明显低于非ET患者(44.4%),χ2=3.964,P<0.05。结论:豆制品和鱼虾对ET发病有显著性影响,豆制品对于ET尤其是女性有保护作用,在男性ET中鱼虾的保护作用更为突出。
孙虹陈彪孙菲张新卿汤哲刘宏军吴晓光方向华
关键词:原发性震颤饮食习惯
北京地区中老年人群原发性震颤的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中老年人原发性震颤(essentialtremor,ET)的流行状况及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分层、分段、整群、随机、等距的抽样原则,2000年在北京城区、近郊平原、远郊山区调查了2835名55岁以上中老年人,采用筛查和临床诊断两步法确诊患者。结果发现ET患者135例,55岁以上中老年人城市、近郊平原、山区的ET患病率(标化)分别为4·3%、2·9%、2·3%,北京市的患病率为3·3%。男性患病率(6·0%)高于女性(3·6%);随年龄增加,ET的患病率增加;ET与吸烟、饮酒、喝茶、职业均无显著相关性,与居住地、性别、年龄有相关性。结论北京市55岁以上中老年人群ET的患病率为3·3%(标化),ET患病率与年龄、地区及性别有关。
孙虹陈彪孙菲张新卿汤哲刘宏军吴晓光方向华
关键词:流行病学患病率性别因素老年
老年人原发性震颤的临床特征
2006年
目的:在北京市老龄化多维纵向研究基线人群基础上,对抽样筛查确诊的中老年人原发性震颤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2000-07/09以社区为基础调查了北京市55岁以上2835名中老年人群,通过原发性震颤的筛查和诊断,最终共确诊原发性震颤患者135例,其中男83例,女52例;年龄55~101岁,平均(75.8±7.9)岁。55~64岁年龄段男7例,女2例;65~74岁年龄段男31例,女14例,≥75岁年龄段男45例,女36例。对调查发现的135例原发性震颤患者进行病史收集、体格检查、震颤评分和功能评价,进而分析原发性震颤的临床特点。结果:135例原发性震颤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震颤部位以上肢(100%)、头部震颤(20%)为主。②女性震颤总分高于男性,但差异无显著性(7.2±3.4,6.5±2.5,P=0.150);男性和女性肢体震颤总分差异也不明显(6.3±2.4,6.0±2.2,P=0.421)。女性头部震颤几率高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16.9%,P>0.05)。③头部震颤组肢体震颤总分与无头部震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6.6±4.1,6.0±1.6,P=0.506)。④阳性家族史报告仅占3%,有69.6%的患者曾意识到震颤的存在,大部分患者(90.4%)均于50岁以后起病。⑤按照有无病史将原发性震颤患者分为两组,发现有病史组头部受累几率明显高于无病史组(25.5%,7.3%,P=0.015),而震颤总分和肢体震颤总分差异均不明显(6.8±2.7,6.5±3.1;6.1±2.1,6.2±2.7,P>0.05)。结论:①上肢与头部是原发性震颤患者的主要震颤部位,震颤程度与特点无明显性别差异。②是否合并头部震颤不影响肢体震颤程度。③大部分原发性震颤患者于50岁之后发病。④头部震颤与否是影响震颤病史汇报的主要因素。
孙虹陈彪孙菲孟琛汤哲刘宏军张新卿方向华吴晓光
关键词:震颤性别因素流行病学
吸烟、饮酒对中老年原发性震颤发病的纵向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分析吸烟、饮酒等生活习惯对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发病的影响。方法研究人群为北京老龄纵向研究队列,该队列为1992年在北京市3个社区随即抽取的3257名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2000年随访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筛查和临床诊断两步法确诊患者。采用回顾性前瞻设计的方法,分析1992年确认未患病研究对象当时的吸烟、饮酒等暴露情况在2000年随访时诊断为ET患者的相关关系。结果2000年共诊断出1992年调查时无症状的86例新发ET患者。吸烟人群在ET和非ET组所占比例分别为34.9%、33.3%,不同吸烟情况人群在两组所占比例无统计学差异(Х^2=0.412,P=0.814)。饮酒人群在ET和非ET组所占比例分别为16.3%、24.8%,无统计学差异(Х^2=2.675,P=0.102)。男性ET饮酒比例为23.6%,明显低于对照组(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3.860,P=0.049,OR=0.50,95%CI:0.23~1.06)。结论吸烟对ET发病没有显著性影响,饮酒对男性ET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孙虹陈彪孙菲张新卿汤哲刘宏军方向华
关键词:原发性震颤吸烟饮酒
合并静止性震颤的原发性震颤患者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社区中老年人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的临床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2000年在北京城区、近郊平原、远郊山区调查了2835名55岁以上中老年人,采用筛查和临床诊断两步法确诊患者。发现ET患者135例,对其中合并静止性震颤的患者进行分析,并于2004年对其进行随访。结果其中合并上肢静止性震颤患者17例,占12.6%,合并静止性震颤组震颤总分、头部震颤的比例、肢体震颤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组成、病史无显著性差异,姿势性震颤和动作性震颤的程度差异不明显。4年后随访到13例(13/17),其中3例死亡,实际调查的10例中有9例仍诊断为ET,另1例诊断为临床很可能ET。结论有相当部分社区ET患者可以合并静止性震颤,合并静止性震颤的患者提示病情较重。
孙虹陈彪孙菲张新卿汤哲刘宏军方向华
关键词:原发性震颤静止性震颤性别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