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291100) 作品数:10 被引量:256 H指数:8 相关作者: 王琫瑜 孙湘君 王汝建 宋长青 汪品先 更多>> 相关机构: 同济大学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生物学 更多>>
南海更新世的放射虫生物地层学 被引量:23 1999年 根据南海南沙海区 1795 7 2柱的放射虫定量分析 ,发现 6个放射虫事件并据此建立了 5个放射虫带 (NR1~NR5 ) .这 5个放射虫带的绝对年龄和 6个标志种的分布是直接根据古地磁和氧同位素记录的对比而确定的 .南海南沙海区 1795 7 2柱放射虫生物地层资料与赤道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的放射虫生物地层资料的比较显示 ,它们与赤道太平洋的年龄较接近 . 王汝建 A.Abelmann关键词:放射虫 生物地层学 更新世 地层学 内蒙古中部表土花粉研究 被引量:91 1996年 采用花粉百分含量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内蒙古中部表土花粉与植被的关系进行了对比研究 ,探讨了草原花粉组合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研究发现 ,草原区表土花粉以藜科和蒿属 ( Artemisia)为主 ,并以前者占优势地位 ,麻黄属 ( Ephedra)亦较常见。草原区植被的 A/C(蒿属 /藜科 )值较干旱区草原植被为低 ,分布规律也较干旱区复杂 ,但仍能反应干旱程度的差别 ,而且还反映了草原植被的退化程度。松属 ( Pinus)和桦属 ( Betula)的花粉在个别样品中占有较大比例 ,是环境噪音 (指外源性的、超代表性的花粉 )的主要来源。不同植被类型在花粉组合上各有特点 ,可以从花粉百分含量的数量特征上进行区分。 王琫瑜 宋长青 孙湘君关键词:表土花粉 花粉组合 黄土地层中真菌孢子的发现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2 1993年 通过对我国各地130余块表层土壤样品的分析,发现了多种类型的真菌孢子,其中有一类大孢子(大小100—350μm,外壁厚5—10μm以上)与在黄土地层及红粘土层中发现的带尾的微球粒形态是一致的,进一步研究认为这种微球粒实际上是一类分布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的真菌大孢子。这一发现对于恢复黄土地层及红粘土层沉积环境的演化有一定意义。 吴乃琴 吕厚远 徐和聆 吴锡浩 蒋复初 肖国华 安芷生关键词:真菌孢子 古环境 黄土地层 西峰剖面有机质记录的黄土高原L_6-L_1古湿度演变 被引量:25 2004年 对甘肃西峰黄土剖面L6~L1层段162块样品进行了(Rock-Eval)2+PLUS分析,获得了TOC和热解烃的含量,以及有机质最高热解峰温(Tmax)的数据,并以与下降水有关的有机质和与蒸发水有关的矿物包裹有机质之比估算了古湿度的分布。结果表明,古土壤层的湿度比相邻黄土层的大,湿度的变化范围为47%~80%,其中湿度最大的层段为S5上部,次之为S1,湿度最小的层段为L6,次之为L4,L2-S1-L1层段的古湿度变化与陕西渭南剖面的相当层位具有很好的对应性。上述结果与黄土研究中常用的矿物粒度分析、CaCO3、Fe2+和Fe3+及磁化率等方法的测定结果具有良好的可比性。西峰剖面L6-S5-L4层段有机质和湿度的变化都很大,反映大气环流在这段时间异常活跃,具有热湿事件或黄土高原气候变化的边界特征。而在L4以来,特别是L4-S3-L3层段,湿度变化幅度相对较稳定,总的趋势向湿度减小方向发展,而在S2以后湿度演变有增大的趋势。 贾蓉芬 彭先芝关键词:有机质 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转换时期斋堂黄土记录中的气候回返事件 被引量:12 1998年 在末次间冰期 末次冰期转换时期全球范围内普遍出现了一次气候回返事件 ,这次事件与YoungerDryas事件呈“镜象”式对应关系 ,是全球气候系统从间冰期向冰期转换过程中的暖性反弹 .在北京斋堂黄土记录中 ,这一回返事件有突出表现 ,且对应于一条弱发育的古土壤条带 ,因而具有古气候学和地层学的双重意义 ,表明这一事件的发生与冬夏季风变化和大气粉尘、水汽波动有成因上的关联 .对于这一事件的深入研究 。 熊尚发 刘东生 丁仲礼关键词:末次间冰期 末次冰期 黄土记录 内蒙古察素齐泥炭剖面全新世古环境变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9 1997年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土默特平原北部底界年龄为9100aBP的泥炭剖面所做的70年左右分辨率的定量花粉分析,初步重建了内蒙古中部地区全新世环境变迁序列.结果表明,内蒙古中部地区全新世以来气候变迁主要经历了由凉→温→暖→温→凉的序列,可以划分为5个主要阶段:9100~7400aBP,气候偏干偏冷;7400~5000aBP,气候波动剧烈,属过渡期,气候前期温和偏干旱,后期温和偏湿润;5000~4100aBP,气候温暖湿润;4100~1350aBP,属气候过渡期,气候逐渐趋向干旱,人类影响增大;1350aBP至现在,气候温和半干旱,处在人类强烈干扰之下.且全新世温暖期发生在7400~4100aBP,全新世最适宜期发生在5000~4100aBP期间. 王琫瑜 孙湘君关键词:古环境变迁 全新世 冲绳海槽南部20ka来的放射虫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13 1998年 对冲绳海槽南部 2 5 5柱状样的 6 5个样品进行放射虫定量研究 .根据属种分布和Q型因子分析结果 ,冲绳海槽南部近 2 0ka来出现过 3个不同的放射虫组合 ,冰期的Tetrapylequadriloba组合与表层高生产力和沉积物中富有机碳含量有关 ,冰后期的Carposphaeraglobosa组合和Polysoleniaspinosa组合对应于较低的表层生产力 .而放射虫碎壳率的变化显示冰后期SiO2 的溶解作用较冰期强 . 王汝建 翦知湣 李保华 陈荣华关键词:放射虫 冲绳海槽 古海洋学 冰期 Pleistocene radiolarian biostratigraph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8 1999年 Based on a quantitative radiolarian analysis, 5 radiolarian zones (NR1-NR5) have been defined at Core 17957-2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considering radiolarian zonations from low latitudes. The absolute age assignment of the radiolarian zones and the ranges of the six marker species is based on the direct correlation with the paleomagnetic and isotopic record, respectively. A comparison of the radiolarian stratigraphic data obtained from Core 17957-2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with those from the equatorial Pacific and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shows a close similarity to the ages defined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The obtained biostratigraphic data provide an excellent tool for further dating of Pleistocene sediments in the China Sea. 王汝建 Andrea Abelmann关键词:RADIOLARIAN BIOSTRATIGRAPHY RADIOLARIAN ZONES PLEISTOCENE SOUTH 冰期旋回中西太平洋边缘海的季节性与暖池的多变性 被引量:30 1998年 从南海南部到阿拉弗拉海 ,一系列低纬边缘海处在西太平洋暖池区内 .微体古生物、同位素和有机地球化学 3种标志 ,一致表明末次盛冰期时边缘海的表层水温比开放的西太平洋低得多 .冰期低海面时边缘海浅水区出露成陆 ,深水区水温下降 ,减弱了向大气输送水汽和热量的能力 ,造成暖池在冰期旋回中的多变性 .冰期时冬季风强化不仅使边缘海冬季表层水温下降、季节温差加大 ,而且为热带岛屿带来水汽 ,造成山地雪线和植被带下移 ,可能为解释“热带海区古温度之谜” 汪品先关键词:西太平洋 暖池 边缘海 冰期旋回 古气候 晚第四纪西北太平洋风尘记录与冰期旋回的比较 被引量:5 1998年 西北太平洋两个柱状样沉积学、矿物学与环境磁学的综合分析表明 ,在排除了火山活动干扰后可以直接利用石英丰度、磁化率及非滞后剩磁等替代性标志 ,指示来自东亚大陆的风尘沉积 ,提取有关古大气环流的信息 .通过RC1 0 1 75柱状样的风尘记录与氧同位素曲线对比 ,发现全新世气候最佳期以及末次间冰期是风尘堆积量明显增强时期 ,与早期的认识并不一致 ,显示了海。 王慧中 赵泉鸿 俞立中 张卫国关键词:深海 冰期旋回 古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