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12SJD750001)

作品数:4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祝秀权更多>>
相关机构:淮阴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主题

  • 4篇周代
  • 2篇主文谲谏
  • 2篇谲谏
  • 2篇微言
  • 2篇献诗
  • 2篇讽谏

机构

  • 4篇淮阴师范学院

作者

  • 4篇祝秀权

传媒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河北学刊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论周代献诗制度“以美为谏”现象
2014年
西周中期以前,周礼走向成熟,特定的礼仪文化使时人对君王的谏、戒、刺被隐蔽在一片颂美之词中,即以颂美之词讽谏君王,把讽谏之意隐于颂美言辞中。这种献诗礼俗是由周代礼教制度所决定的,是周礼在文化上打下的烙印。"以美为谏"现象贯穿于《诗三百》,而犹以《雅》诗表现得最为突出。毛诗和三家诗在诗义阐释上"美"与"刺"的不同,实际是以不同视角对"以美为谏"献诗传统加以观照的结果,二者殊途同归、相得益彰。"风雅正变说"与"以美为谏"献诗传统有关。"以美为谏"献诗传统决定了《诗经》温柔敦厚的特质,对后世诗歌创作亦有深刻影响。
祝秀权
“主文谲谏”的周代献诗被引量:2
2016年
西周时期,周礼由形成走向成熟,这一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讲"礼"的时期,特定的礼仪文化使时人对君王的献诗讽谏大都以一种微妙深曲的方式呈现出来:或以美为谏,把谏、戒、刺的含义隐藏在一片颂美之辞中;或于曲意逢迎中微露讽谏之意;或用善意引导、旁敲侧击的方式加以暗示、启发;或陈古以刺今,以希君王观古而悟今。这种"主文谲谏"献诗方式的形成是由周代礼教制度决定的,是周礼在文化上打下的烙印。到了西周后期厉王、幽王时,礼乐渐趋崩坏,这才出现了直刺方式的献诗讽谏。然而西周中前期形成的"主文谲谏"的献诗方式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
祝秀权
关键词:主文谲谏
论“主文谲谏”的周代献诗
2015年
西周时期,周礼由形成走向成熟,这一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讲"礼"的时期,特定的礼仪文化使时人对君王的献诗讽谏大都以一种微妙深曲的方式呈现出来:或以美为谏,把谏、戒、刺的含义隐藏在一片颂美之辞中;或于曲意逢迎中微露讽谏之意;或用善意引导、旁敲侧击的方式加以暗示、启发;或陈古以刺今,以希君王观古而悟今。这就是《毛诗大序》所言的"主文谲谏"。这种献诗方式的形成是由周代礼教制度决定的,是周礼在文化上打下的烙印。到了西周后期厉王、幽王时,礼乐渐趋崩坏,才出现直刺方式的献诗讽谏。然而西周中、前期形成的"主文谲谏"的献诗方式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
祝秀权
关键词:主文谲谏
论周代献诗制度“以美为谏”现象被引量:1
2014年
西周中期以前,周礼由形成走向成熟,特定的礼仪文化,使时人对君王的谏、戒、刺均淹没、隐藏在一片颂美之辞中:即以颂美之辞讽谏君王,把讽谏之意隐于颂美言辞中,或只微露讽谏之意。这种献诗礼俗的形成,由周代礼教制度决定,是周礼在文化上打下的烙印。"以美为谏"现象贯穿于《诗三百》,而犹以《雅》诗的表现最为突出。毛诗和三家诗在诗义阐释上"美"与"刺"不同,实际是以不同视角对"以美为谏"献诗传统加以观照的结果,二者殊途同归、相得益彰。"风雅正变说"与"以美为谏"献诗传统有关。"以美为谏"献诗传统决定了《诗经》温柔敦厚的特质,对后世诗歌创作亦有深刻影响。
祝秀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