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9B03)

作品数:92 被引量:1,643H指数:25
相关作者:张文辉刘国彬何景峰温仲明王国梁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1篇农业科学
  • 27篇生物学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经济管理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6篇黄土丘陵
  • 23篇丘陵区
  • 23篇黄土丘陵区
  • 15篇黄土高原
  • 14篇土壤
  • 12篇植被
  • 11篇植物
  • 11篇群落
  • 11篇流域
  • 9篇延河流域
  • 9篇辽东栎
  • 9篇河流域
  • 8篇丘陵
  • 8篇种群
  • 8篇沟壑
  • 7篇丘陵沟壑区
  • 6篇水分
  • 6篇人工林
  • 6篇自然植被
  • 6篇干旱区

机构

  • 75篇西北农林科技...
  • 33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研...
  • 7篇天津师范大学
  • 6篇延安市黄龙山...
  • 4篇教育部
  • 3篇石河子大学
  • 2篇长安大学
  • 2篇河南工业大学
  • 2篇太白山国家森...
  • 2篇陕西省安塞县...
  • 1篇滨州学院
  • 1篇安徽科技学院
  • 1篇西藏农牧学院
  • 1篇四川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作者

  • 40篇张文辉
  • 21篇刘国彬
  • 12篇何景峰
  • 12篇温仲明
  • 11篇王国梁
  • 9篇周建云
  • 8篇陈云明
  • 5篇曹旭平
  • 5篇焦峰
  • 5篇李小利
  • 4篇薛萐
  • 4篇王梅
  • 4篇刘新成
  • 4篇周萍
  • 3篇李倩
  • 3篇薛瑶芹
  • 3篇侯喜禄
  • 3篇李荣
  • 3篇卢建利
  • 3篇姜峻

传媒

  • 1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0篇西北农林科技...
  • 9篇西北植物学报
  • 8篇中国水土保持...
  • 6篇林业科学
  • 6篇水土保持研究
  • 6篇水土保持通报
  • 5篇生态学报
  • 4篇西北农业学报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草业学报
  • 2篇生态经济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4
  • 1篇2012
  • 14篇2011
  • 24篇2010
  • 30篇2009
  • 18篇2008
  • 3篇2007
9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陕北油田土壤和地表水石油污染特征被引量:22
2009年
陕北黄土丘陵区大规模油田开发产生的石油污染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解油田开发区(油区)石油污染特征,选取陕北油田开发体制不同的2个典型流域燕沟和巴家河,对油区土壤和地表水环境现状进行了调查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油区井场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石油污染,土壤石油污染含量为5.5~131.2g/kg,其中原私人开发的巴家河油区污染更严重。采用单井脱水工艺的巴家河油区水体石油类污染指数严重超标,采用集中脱水工艺的燕沟油区水体则没有受到明显的石油污染,采油废水进入水体是前者石油类污染的主要原因。
李小利刘国彬许明祥
关键词:陕北油田地表水石油污染
基于自然植被的延河流域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评估被引量:5
2010年
研究植被的生物量分布及环境对生物量的承载状况,对于区域植被恢复规划、布局等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为研究区,以自然植被为参照,利用广义相加模型(GAM,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及GIS空间分析技术预测了流域潜在生物量的分布格局;同时,利用遥感资料,预测出流域现有的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间格局。以潜在生物量为参照,现实生物量为基础,通过空间分析,对流域环境的生物量承载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流域东南部地区,潜在生物量高于现实生物量;而在中北部,有较多的立地环境的现实生物量大于潜在生物量,超过了环境生物量的最大现实承载能力,导致人工植被在这些立地环境条件下的退化。识别这些植被,对于流域植被的改造和利用、流域植被恢复规划与布局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张佳温仲明杨尚斌
关键词:生物量广义相加模型植被指数
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和孩儿拳头(Grewia.biloba G.Don var.parviflora)幼苗气体交换特征与保护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被引量:39
2009年
以沙枣和孩儿拳头2年生盆栽苗为材料,采用称重控水的方法设置4个土壤含水量梯度(CK、T1、T2、T3),研究不同干旱胁迫对沙枣和孩儿拳头气体交换特征与保护酶的影响。结果显示:(1)干旱胁迫不仅引起两物种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的下降,而且使其日变化曲线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在轻度(T1)和中度胁迫(T2)下,两物种净光合速率下降主要是由气孔因素引起的,重度胁迫(T3)下,净光合速率下降主要是非气孔因素引起的。(2)随着干旱胁迫增加,沙枣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呈现增加-下降-再增加趋势,孩儿拳头呈现下降趋势;两物种表观光能利用效率显著下降,重度胁迫下(T3),下降率达50%左右,孩儿拳头表观光能利用效率对干旱胁迫比较敏感;两物种表观CO2利用效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沙枣表观CO2利用效率日进程经历了单峰(T1)、双峰(T2)、单峰(T3)的变化,孩儿拳头各处理的表观CO2利用效率日变化均呈现单峰曲线。(3)随着干旱胁迫加剧,两物种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土壤含水量高于12.8%时,两物种SOD酶活性均高于CK,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SOD酶活性低于CK;重度胁迫下(T3),沙枣POD酶活性虽然有所下降,但仍高于CK,而孩儿拳头则和CK无显著差异;两物种CAT酶活性在重度胁迫下(T3)显著低于CK;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两物种叶片中的丙二醛(MDA)含量均呈现升高趋势,孩儿拳头脂质过氧化程度受干旱胁迫的影响较大。
孙景宽张文辉陆兆华刘新成
关键词:沙枣保护酶干旱胁迫
茵陈蒿群落分布格局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植被分布格局对其水土保持功能有重要影响。植被斑块与裸地斑块的不同组合配置对调控坡面径流侵蚀的作用不同。本文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对黄土丘陵区演替初期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es)群落不同格局下的侵蚀产沙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43mm/min雨强下,盖度相同组合不同,分布均匀的小斑块格局(B)比大斑块格局(C)的减流量高,但减沙效益降低。与裸地小区相比,格局B、C减流效益分别为14.7%、9.5%,减沙效益分别为36.14%和63.86%。坡面累计产流量随降雨历时逐渐增加,且二者呈线性相关。累计产沙量随降雨历时先增后减,表现为二次函数关系。累计产沙量与累计产流量之间也为二次函数,即随着径流量的增加,累计产沙量先增加后减少。
王玉霞刘国彬王国梁袁子成曲秋玲张昌胜
关键词:产流产沙黄土丘陵区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被引量:61
2009年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含水率是影响作物生长和植被恢复的重要因子。采用土钻法对黄土丘陵区典型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农田土壤含水率显著较高,这与农田坡度较小及梯田建设有关,还与农作物蒸腾耗水相对较小有关。林地、灌木地和草地土壤含水率相对较低,且相互间无显著差别。黄土丘陵区土壤含水率主要受坡度和土壤稳定入渗速率的影响。但草地土壤含水率还与坡向及年生物量有关。土壤水分分布格局与该区土层深厚, 地下水埋藏较深,土壤水分收入主要受降雨的补给有关。因此,该区农田建设应在坡度较小(<10°)的地形上进行,并优先考虑梯田。坡度较大的地方应以天然灌木和草本群落的保育为主。人工乔灌林只适宜在沟道等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种植。
王国梁刘国彬党小虎
关键词:土壤水分土地利用梯田建设黄土丘陵区
黄土丘陵区油田开发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文章基于黄土丘陵区油田开发典型流域社会经济调查,探讨了石油开发对当地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油田开发期间对当地农民经济收益有显著改善作用,在三年内,油区农村与油田有关人均年收入达3689元,是传统收入的1.6倍。油田正常生产后油区农村仍以传统收入为主。油田开发后油区非农业人口和工副业收入均增加较快。油区农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油区5个村恩格尔系数均值由开发前的0.67下降到0.54,农村消费已从数量扩张型的满足温饱阶段向注重生存质量的小康阶段发展。在采油区,油田伴生天然气解决了周围农民燃料短缺问题,每年可节约煤炭643吨,节省薪柴505吨,每户年均节约燃料支出约800余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对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李小利刘国彬田东飞党小虎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石油开发农村经济
基于MODIS数据的沙漠化地区地表宽波段反照率的反演方法研究——以新疆沙漠化地区为例被引量:5
2010年
以新疆地区的MODIS遥感图像数据和地表野外同步观测的光谱数据为例,在野外数据量较少且有定标数据的条件下反演地表反照率。在窄波段反照率与宽波段反照率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的前提下,通过与相同时段的MODIS图像数据的窄波段反照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构建回归模型,实现窄波段到宽波段的反演。并应用该回归模型对新疆沙漠化地区的地表反照率进行反演验证,经统计分析,结果证明此方法简便可行,精度较高。
霍艾迪张广军王国梁
关键词:反照率MODIS
不同间伐措施对辽东栎幼苗自然更新及生长状况的影响被引量:19
2011年
【目的】研究间伐强度对辽东栎幼苗自然更新及生长的影响,为辽东栎林间伐经营与伐后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辽东栎林固定样地连续4年的调查,以封育为对照,研究间伐强度分别为13.4%(弱度间伐)和30.0%(强度间伐)的近自然经营林地中,辽东栎不同起源幼苗(实生苗、茎萌苗和根蘖苗)的自然更新与生长状况。【结果】不同起源辽东栎幼苗的年龄大致相同,随着年龄增加,幼苗数量逐渐下降;实生苗比萌生苗多,只有20%~45%的幼苗起源于根蘖苗或茎萌苗,伐后样地中的实生苗密度显著大于封育样地,而根蘖苗与茎萌苗密度在不同样地间无显著差异;调查期间,实生苗个体存活率最低,茎萌苗次之,根蘖苗最高;间伐林地内幼苗每年的高生长量大于封育林地;茎萌苗、根蘖苗的生长速度快于实生苗。【结论】在黄土高原地区,无论在间伐林地还是在封育林地,辽东栎种群均能够自然更新,但在不同经营措施中,辽东栎存在实生苗与萌生苗2种繁殖策略的权衡;近自然经营条件下,13.4%的间伐强度更有利于辽东栎群落实生苗的生长与更新;辽东栎的伐前更新是很重要的更新方式之一。
李荣张文辉何景峰周建云
关键词:辽东栎间伐根蘖苗封育近自然经营
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入渗特征的变化被引量:36
2007年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将黄土丘陵区1,4,8 a退耕地上的植物群落组成演替序列,并以当地较稳定的天然狼牙刺群落和人工柠条群落作对照,用圆盘入渗仪(Z—700)对上述群落下土壤稳定入渗过程和入渗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1)天然狼牙刺群落下土壤稳定入渗速率小于人工柠条群落下的稳定入渗速率,因为人工柠条群落生物量较高,植被对土壤的改善作用更大。(2)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土壤的平均入渗速率和饱和导水率也在增加,其中1,4,8 a退耕地上饱和导水率分别达到狼牙刺群落下的52%,74%和98%。稳定入渗率能够达到狼牙刺群落下的57%,88%和91%。说明随着退耕地上植被的恢复,土壤稳定入渗速率不断提高。(3)土壤的入渗特征受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很大。其中土壤孔隙度对土壤稳定入渗影响最大,因为随着退耕地植被的恢复,通过根系的穿插分割作用,以及根系死亡后形成的生物性大孔,使土壤中有效孔隙数量不断增加,土壤入渗性能得到提高。
勃海锋刘国彬王国梁
关键词:植被恢复入渗饱和导水率
延河流域自然与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差异及其土壤水分效应的比较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针对延河流域人工植被建造存在植被退化的问题,比较了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的差异及其土壤水分效应,探寻人工植被退化的原因,为延河流域植被恢复重建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共采集57个气象站点1980-2000年的气候数据,并根据降雨和温度变化,将延河流域划分为17个环境梯度单元,测定了自然植被地上生物量及0~5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析自然植被的空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及相应的土壤水分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延河流域自然植被地上生物量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从西北向东南呈现逐渐递增的变化趋势。自然植被地上生物量与年均总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年均生长季温度呈负相关关系;相同气候区的自然植被地上生物量随坡位和坡向的变化差异均很大。以自然植被为参照,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最大超载可达30 425.83g/m2,最小超载为118.93g/m2,平均为6 668.00g/m2,说明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明显超出了自然状态下所能承载的范围。与自然植被相比,人工植被土壤水分最大亏缺量可达80.5g/kg,说明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的超载引起平均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自然植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土壤干层,进而导致人工植被群落的衰退或死亡。【结论】生物量超载是引起土壤水分耗竭、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植被恢复重建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特定立地环境条件下潜在生物量的制约,而不是盲目地选择不适宜的物种。
张春梅焦峰温仲明林坤王信增
关键词:自然植被人工植被地上生物量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