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03KJD310222)

作品数:2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王琳乔伟丽于红丽董红燕张大红更多>>
相关机构:徐州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再灌注
  • 2篇缺血
  • 2篇黏膜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观察
  • 1篇血管
  • 1篇再灌注损伤
  • 1篇缺血-再灌注
  • 1篇缺血-再灌注...
  • 1篇组织化学
  • 1篇胃缺血
  • 1篇胃缺血-再灌...
  • 1篇胃黏膜
  • 1篇胃窦
  • 1篇胃窦黏膜
  • 1篇细胞
  • 1篇毛细血管
  • 1篇免疫
  • 1篇免疫组织
  • 1篇免疫组织化学

机构

  • 2篇徐州医学院

作者

  • 2篇王琳
  • 1篇董红燕
  • 1篇于红丽
  • 1篇李庆明
  • 1篇张大红
  • 1篇乔伟丽

传媒

  • 2篇徐州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5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胃窦黏膜D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2005年
目的探讨大鼠胃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胃窦黏膜D细胞的形态变化。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单纯缺血组(ISC)、缺血-再灌注1h组(IR1)、6h组(IR2)和24h组(IR3),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胃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胃窦黏膜D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正常组大鼠胃窦黏膜中D细胞主要分布于幽门腺的中、下13处,形态多样;和正常组比较,D细胞的数目在ISC组和IR1组明显减少,细胞多为圆形,很少见有胞质突起;在IR2组和IR3组则可见D细胞的数目明显增多,形态多样,并可见D细胞也分布于幽门腺上13处。结论胃窦黏膜中D细胞的形态数量在大鼠胃缺血-再灌注过程中有变化,提示生长抑素参与了胃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
王琳张大红李庆明
关键词:D细胞胃缺血-再灌注损伤免疫组织化学
缺血-再灌注大鼠胃黏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改变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大鼠胃黏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单纯缺血组(ISC)、缺血再灌注1 h组(I/R1)、24 h组(I/R2)和72 h组(I/R3),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胃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胃黏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单纯缺血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可见核内异染色质向核周聚集;缺血再灌注1 h时,内皮细胞肿胀明显,可见内皮细胞核固缩,管腔闭塞;再灌注24 h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减轻;再灌注72 h后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缺血-再灌注大鼠胃黏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有变化,内皮细胞呈现细胞凋亡的特征,提示胃黏膜毛细血管形态的改变与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于红丽王琳乔伟丽董红燕
关键词:毛细血管超微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