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6081)

作品数:5 被引量:44H指数:5
相关作者:刘晓收许嫚黄德铭张志南李肖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底栖动物
  • 3篇丰度
  • 2篇生物量
  • 2篇自由生活海洋...
  • 2篇物量
  • 2篇小型底栖动物
  • 2篇海洋线虫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 1篇养殖
  • 1篇养殖水域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有机质
  • 1篇有机质含量
  • 1篇深海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水排
  • 1篇水团
  • 1篇水域
  • 1篇排海

机构

  • 5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作者

  • 5篇刘晓收
  • 2篇许嫚
  • 2篇张志南
  • 2篇黄德铭
  • 1篇张敬怀
  • 1篇董树刚
  • 1篇刘清河
  • 1篇刘丹
  • 1篇王浩
  • 1篇刘阳
  • 1篇马晶
  • 1篇韦连明
  • 1篇袁超
  • 1篇林明仙
  • 1篇李梁
  • 1篇牟刚
  • 1篇谭朋
  • 1篇尹盛乐
  • 1篇黄新
  • 1篇李肖

传媒

  • 2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胶州湾大沽河口潮间带沉积物中叶绿素和有机质含量的季节变化被引量:10
2012年
为了解胶州湾大沽河口潮间带沉积物中底栖微藻和有机质含量的季节变化,于2010年4月至2011年2月,分4次(春、夏、秋、冬)测定分析了沉积物中的叶绿素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并分析了沉积物的粒度组成及现场温度。结果表明,表层(0~2cm)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为0.42~6.06mg/kg,有机质含量为0.48%~3.71%;次表层(2~5cm)叶绿素a含量为0.13~3.53mg/kg,有机碳质量为0.31%~3.78%;深层(5~8cm)叶绿素a含量为0.14~1.95mg/kg,有机质含量为0.47%~3.72%。经统计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胶州湾大沽河口沉积物中的叶绿素a含量春冬两季最高,夏季和秋季最低;叶绿素a含量与深度和温度呈负相关;与所处潮带、有机质含量、粉砂黏土含量在本实验中均无显著的相关性;有机质含量与季节关系不大,高潮带最高,其含量与粉砂黏土含量呈正相关,与叶绿素含量、深度和温度关系不明显。
尹盛乐刘晓收袁超谭朋胡金刘阳董树刚
关键词:潮间带沉积物叶绿素有机质
污水排海对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的影响被引量:10
2014年
为了解污水排海对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的影响,于2011年4、8、10、12月对青岛汇泉湾第一海水浴场中潮带一个排污口附近不同距离站位的小型底栖生物进行了春、夏、秋、冬4个季度的采样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小型底栖生物年平均丰度为(1859.9±705.1)ind·10 cm-2,最高值出现在距离排污口20和40 m的站位S2和S3,分别为(2444.9±1220.5)和(2492.2±1839.9)ind·10 cm-2,最低值出现在距离排污口0 m的站位S1,为(327.9±183.2)ind·10 cm-2.小型底栖生物的年平均生物量为(1513.4±372.7)μg·10 cm-2.小型底栖生物在丰度和生物量上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最高值出现在春季,最低值出现在夏季.共鉴定出11个小型底栖生物类群,包括线虫、桡足类、多毛类、寡毛类、缓步动物、海螨、涡虫、介形类、等足类、甲壳类幼体及其他类.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是最优势的类群,占总丰度的83.1%,其次为底栖桡足类,占12.8%.在垂直分布上,小型底栖生物在0-2 cm表层分布最多,向深层呈现递减趋势,冬季部分向下迁移.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与沉积物中值粒径和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此外,旅游等人为扰动也是影响小型底栖生物数量及分布的因素.与历史资料中的同类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线虫与桡足类丰度的比值在有机质污染监测中的适用性。
黄德铭刘晓收林明仙陈怀璞韦连明黄新张志南
关键词:小型底栖生物污水排海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生物量
南海北部深海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被引量:11
2014年
2010年9月在南海北部5个深海站位和1个浅海站位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采样,对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定量研究。本次调查中,共鉴定出10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别是线虫、桡足类、多毛类、介形类、甲壳类幼体、异足类、寡毛类、涡虫、无板类和等足类。从丰度来看,线虫是绝对的优势类群,占总丰度百分比为94.72%;桡足类次之,占2.70%;多毛类再次,占1.62%;其他类群之和仅占0.96%。从生物量来看,线虫的生物量最大,占总生物量的53.83%;其次是多毛类,占32.17%;居生物量第三位的是桡足类,占7.14%;其他类群之和占6.85%。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干重生物量分别为566.12±635.61个·(10cm2)-1和398.43±431.98μg·(10cm 2)-1,线虫的丰度和干重生物量分别为536.21±593.48个·(10cm 2)-1和214.48±237.39μg·(10cm 2)-1。研究站位线虫、桡足类、多毛类和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影响线虫丰度、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小型底栖生物生物量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底层水pH值、沉积物粉砂黏土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VOA)结果表明,线虫丰度、桡足类丰度、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在不同站位均有显著差异。与渤海、北黄海、南黄海、长江口、芽庄湾(越南)、大亚湾、北部湾、南海近海等海域相比,本研究海域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偏低。
刘晓收许嫚张敬怀牟刚刘丹李肖
关键词: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南海北部深海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养殖水域内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比较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为了解胶州湾养殖水域和自然水域的底栖动物生态状况,尤其是水产养殖等人类活动对胶州湾生态系统的影响,在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养殖区内外选取六个典型站位,于2011年4月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的采样,分析比较了养殖区内外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研究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77种,其平均丰度为1154.44 ind./m^2,平均生物量为369.33 g.wwt/m^2。研究结果表明的养殖区内外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丰度、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差别较大。根据CLUSTER聚类结果,可以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划分为3个站群。与历史数据相比,本研究6个站位中自然水域的站位丰度、生物量降低,而养殖水域内的站位丰度、生物量较高。菲律宾蛤仔养殖活动压力已造成胶州湾养殖区域及其邻近自然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发生了一定变化。
麻骜刘晓收李梁齐咪王浩马晶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
夏季南黄海冷水团及其周边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与分布被引量:7
2015年
对2011年6月南黄海冷水团及其周边海域23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和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小型底栖动物20个类群,平均丰度为(1194±873)个/10 cm^2,平均生物量为(881±669)μg干重/10 cm^2,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是绝对优势类群,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的89.7%,其次为底栖桡足类(5.5%)、甲壳类幼体(1.8%)、多毛类(1.2%);对生物量的贡献上依次为海洋线虫(49.0%)、多毛类(22.9%)、桡足类(13.9%)、介形类(7.8%)、涡虫(2.0%)。在垂直分布上,79.1%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沉积物0—2 cm的表层,16.4%分布在2—5 cm的次表层,4.5%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5—8 cm的下层。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总丰度和总生物量与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显著正相关;小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和沉积物中部分重金属(Pb、Cu、Fe、Ni、Co)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但与C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BIOENV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和分选系数组合最能解释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分布差异。根据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可将研究海域划分为3个区域,包括:冷水团中央区域,冷水团边缘区和近岸区,其中冷水团边缘区丰度和生物量最高,冷水团区域次之,近岸区最低;整个冷水团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别是非冷水团海域的2.3倍和2.1倍。
刘清河刘晓收许嫚黄德铭原子皓张志南
关键词:小型底栖动物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