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1042)

作品数:16 被引量:373H指数:12
相关作者:张洪江王伟程金花李猛王波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交通运输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国家林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四面山
  • 11篇土壤
  • 7篇重庆四面山
  • 7篇林地
  • 3篇水源涵养
  • 3篇林地土壤
  • 2篇水分
  • 2篇水土保持林
  • 2篇人工林
  • 2篇人工林地
  • 1篇凋落
  • 1篇凋落物
  • 1篇养分
  • 1篇优先流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含量
  • 1篇有机碳密度
  • 1篇雨强
  • 1篇入渗
  • 1篇三峡库区

机构

  • 14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交通运输部
  • 1篇中国能源建设...

作者

  • 14篇张洪江
  • 6篇王伟
  • 6篇程金花
  • 2篇葛东媛
  • 2篇李猛
  • 2篇杨平
  • 2篇王波
  • 2篇任改
  • 2篇王海燕
  • 1篇刘涛
  • 1篇卢炜丽
  • 1篇白芝兵
  • 1篇王贤
  • 1篇吴煜禾
  • 1篇张静雯
  • 1篇陈引珍
  • 1篇吕文星
  • 1篇张焜
  • 1篇王幸
  • 1篇马惠

传媒

  • 6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庆四面山水源涵养林土壤抗冲性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2
2013年
采用原状土冲刷水槽法对重庆四面山4种水源涵养林土壤的抗冲性进行试验研究,并探讨土壤抗冲性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坡度、根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楠竹林土壤抗冲性最大,其次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最小,其抗冲刷系数分别为20.153、14.717、10.819和4.615 L.min/g;林地土壤抗冲性A0层强于A层,并随水流冲刷时间的延长呈指数函数增大;在研究范围内,25°是林地土壤抗冲性的转折坡度;<3 mm根系是四面山水源涵养林表层土壤根系的主要成分,林地A0层土壤抗冲性受<1 mm、1~3 mm、3~5 mm根系根量及死生物量的影响,A层主要受3~5 mm根系根量及其根长的影响。
任改张洪江白芝兵
关键词:土壤抗冲性坡度根系水源涵养林四面山
四面山阔叶林土壤大孔隙特征与优先流的关系被引量:38
2010年
为研究土壤大孔隙数量、分布特征与优先流发生之间的关系,在使用亮蓝染色法划分林地优先流发生区域基础上,利用穿透曲线理论方法,对重庆四面山典型亚热带阔叶林土壤剖面染色和未染色区域内的土壤大孔隙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林地土壤剖面内大孔隙半径多在0.3~3.0mm,大孔隙率为6.3%~10.5%,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大孔隙呈现出聚集态的分布特征.各孔径范围内,染色区域的土壤大孔隙数量较未染色区域高出约1个数量级.半径>0.3mm,尤其是半径>1.5mm的大孔隙数量,是影响林地优先流发生的主要通道.森林土壤0.3~3.0mm孔径范围内,大孔隙数量与其对应的土壤水分稳定出流速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在0.7~1.5mm和1.5~3.0mm孔径范围内大孔隙数量与稳定出流速率相关程度最大,相关系数分别为0.842和0.879.发生优先流的染色区内大孔隙联通状况优于未染色区,两区中1.5~3.0mm孔径范围内的联通大孔隙数量差异最大,相差78.3%.染色区内大孔隙数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少,"漏斗"状的孔隙分布特征可以形成有效的水压梯度,有利于水分优先运移.
王伟张洪江程金花吴煜禾杜士才王冉
关键词:阔叶林大孔隙优先流
重庆四面山几种人工林地土壤抗蚀性分析被引量:25
2009年
选择重庆四面山张家山林场5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浸水实验,对林地表层土壤的抗蚀性能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人工林地土壤抗蚀性能差异显著,土壤抗蚀指数表现为木荷石栎混交林地最大(87.2%),其后依次为枫香木荷石栎香樟混交林地(83.5%)、杉木纯林地(73.3%)、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地(69.0%),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地最小(52.5%)。(2)林地土壤抗蚀性能随土壤深度和浸水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表现为土壤抗蚀指数0-10 cm土层为10-20 cm土层的1.1~1.6倍,土壤抗蚀指数与土粒浸水时间成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林地土壤抗蚀指数与其理化性质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任改张洪江程金花杜士才李根平古德洪
关键词:四面山人工林地土壤抗蚀性
重庆四面山4种人工林地土壤粒径分形特征被引量:16
2011年
运用分形模型,对重庆四面山4种人工林地土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种人工林地的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在土层0-40cm深度平均在2.625~2.693,随土壤层深度的变化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差异不显著,而随林地类型的不同差异显著;从总体上看,4种人工林地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变化由高到低依次为木荷石栎混交林(2.693)>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2.688)>杉木马尾松混交林(2.659)>杉木纯林(2.625),木荷石栎混交林的土壤结构最好,杉木纯林的最差;在四面山地区阔叶混交林不仅对土壤良好结构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其土壤的抗蚀能力和渗透性能也存在着明显的优势,对于该地区水土保持林的营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与土壤中黏粒含量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表现为黏粒含量越高的土壤,其分形维数也越高,当土壤中直径<0.001mm黏粒含量的质量百分数在11.38%左右时,其土壤结构状况良好。
葛东媛张洪江郑国强刘涛王伟
关键词:四面山人工林地
不同水土保持林地土壤有机碳研究被引量:16
2010年
研究了重庆四面山低山丘陵区不同水土保持林地0~20、20~40和40~60 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及不同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0~20、20~40和40~6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3.09、7.51和3.21 g/kg;0~20 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4.97~14.31 kg/m2,而0~60 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7.84~17.94 kg/m2,均值为12.78 kg/m2;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显著减少,但其减少程度随水土保持林树种组成不同而异;不同水土保持林地60 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农耕地,其中,天然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密度最大,为17.94 kg/m2,农耕地的最小,仅为7.84kg/m2。人工水土保持林中,阔叶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大。从增加土壤碳的角度,建议营造阔叶混交林。
王海燕张洪江杨平王伟
关键词:重庆四面山水土保持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机碳密度
重庆市四面山林地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研究与评价被引量:35
2008年
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四面山几种不同林地土壤水分入渗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容重、砂砾含量及非毛管孔隙度对土壤饱和导水率具有显著相关性。非毛管孔隙度、砂砾含量与土壤饱和导水率成正相关关系,土壤容重与土壤饱和导水率成负相关关系。选取土壤水分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入渗时间与累积入渗量4项参数进行灰关联评价。林地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灰关联紧密相关程度依次为阔叶林(0.8031)>楠竹林(0.7869)>针阔混交林(0.4454)>针叶林(0.4039),阔叶林土壤在所研究的几种林地中具有较好的渗透性能。Horton水分渗透模型对各林地土壤水分入渗过程拟合的相关系数R值均大于0.950,对所研究的四面山林地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王伟张洪江李猛程金花王波卢炜丽
关键词:四面山土壤水分入渗
三峡库区天然次生林凋落物森林水文效应研究被引量:19
2009年
对三峡库区上游四面山4种天然次生林凋落物储量、分解强度及持水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林分凋落物储量最大的是天然阔叶林(107.09 t/hm2),天然针阔混交林(70.18 t/hm2)和天然针叶林(66.65 t/hm2)次之,楠竹林(35.37 t/hm2)最小;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持水力均呈现出天然针阔混交林(89.95 t/hm2,2.25)最大,天然阔叶林(67.33 t/hm2,1.89)次之,而天然针叶林(39.83 t/hm2,1.66)和楠竹林(28.07 t/hm2,1.85)较差的趋势。因此,从凋落物持水特征来分析,4种天然次生林中,天然针阔混交林的森林水文效应最好,其次是天然阔叶林,而楠竹林和天然针叶林均较差,不适宜在该区域内的水土保持植被建设中应用。
王波张洪江杜士才李根平古德洪韩西远
关键词:三峡库区天然次生林凋落物森林水文效应持水特性
重庆四面山林地土壤水分特性被引量:10
2010年
本文对重庆四面山林地土壤持水、蓄水和水分渗透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土壤具有较好的持水与蓄水功能,其土壤饱和持水量与非毛管持水量分别为274.43、66.05t/hm2;有效蓄水容量针阔混交天然次生林为107.82t/hm2,人工林为123.36t/hm2。阔叶林土壤渗透能力较强,其次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土壤水分初渗速率与稳渗速率,天然次生林为46.500与3.257mm/min,人工林为37.917与2.088mm/min。Horton渗透模型对研究区内林地土壤水分入渗速率的拟合程度较好,r为0.959。天然次生林土壤持水性、蓄水性和渗透性优于人工林,应加强对人工林的管理,以提高其土壤水分性能。
葛东媛张洪江王伟吕文星王幸
关键词:林地土壤持水量
重庆四面山几种林地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40
2011年
运用分形模型研究了重庆四面山几种林地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并探讨了分形维数与粒级分布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0-60cm土壤分形维数平均值的顺序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楠竹林>阔叶林,阔叶林和楠竹林土壤具有相对疏松、通透性好的结构,而针叶林和混交林地土壤质地较细,具有较好的持水保肥性能。②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阔叶林地土壤的分形维数减小最为显著,楠竹林地呈增大的趋势,而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地减小不显著。这种变化与4个剖面上粘粒含量的变化规律完全一致。③分形维数能够表征土壤颗粒的大小和数量,但对不同粒级颗粒含量的反映程度不同,主要由粘粒含量决定(R=0.964),与砂粒含量显著负相关(R=-0.873),与粉粒含量相关关系不显著(R=-0.004)。④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分形维数与有机质含量、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王贤张洪江程金花张焜张静雯宋楠孙龙
关键词:重庆四面山林地土壤分形维数
北京市褐土区降雨参数对土壤溅蚀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采用人工降雨的方法,研究降雨强度、降雨动能与雨滴击溅产生溅蚀量的关系,同时分析溅蚀量的距离分布特征,以期深入探究雨滴溅蚀的发生发展过程。结果表明:(i)在雨滴击溅侵蚀中,下坡方向的溅蚀量最大,显著高于上坡方向的溅蚀量;侧坡方向的溅蚀量次之,上坡方向的溅蚀量最小。溅蚀总搬运量和净搬运量均与降雨强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溅蚀量与降雨强度呈正的指数函数关系;与降雨动能呈正的线性函数关系。两个降雨参数均能良好的反映降雨对雨滴击溅侵蚀的影响。(3)溅蚀土粒分布在距离样地0~80cm内,其中61%~75%的土粒分布在0~20cm内。溅蚀量随着溅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两者呈指数函数关系。
秦越程金花张洪江丛月杨帆周柱栋
关键词:土壤溅蚀降雨强度降雨动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