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CJL048)
- 作品数:22 被引量:287H指数:10
- 相关作者:刘承良段德忠余瑞林曾菊新罗静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交通运输工程社会学更多>>
- 武汉城市圈经济资源环境耦合的系统动力学模拟被引量:49
- 2013年
- 都市圈经济资源环境系统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具多重反馈的耦合巨系统,三者间存在互相制约、相互作用的高阶、非线性复杂关系,传统的线性研究范式面临挑战。引入系统动力学理论,通过因果关系和流图分析方法,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建立经济-资源-环境耦合作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结果显示:①模型具有很好的普适性,能真实反映系统要素之间相互耦合的动态演化过程,可以为调控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②借助模型可以对内部错综复杂、相互联系和相互耦合的巨系统进行动态多情景模拟,并揭示出协调发展模式下的经济快速增长为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治理提供更好的支持,三者相互促进,是武汉城市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相对最佳方案。
- 刘承良颜琪罗静
-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武汉城市圈
- 武汉城市圈人口分布的时空格局被引量:11
- 2012年
- 基于1990~2010年人口统计数据,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武汉城市圈人口空间分布的时空格局分异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圈域人口规模持续稳步增长,可划分为1990~1999年剧增阶段、1999~2006年滞涨阶段和2006~2010年稳步增长3个阶段;(2)圈域人口格局表现为东西向的交通廊道(宜黄-黄黄-黄小高速)指向且不断得到强化;(3)人口密度的空间变异系数先升后降,圈域人口分布的空间差异先扩大后缩小,但空间差异的绝对水平即空间异质性特征仍较为突出;(4)人口分布的动态变化格局表现为"圈层式"空间分异,圈域人口分布的主要方向为西北-东南向,且在进一步的往东南方向集聚;(5)圈域人口格局是自然地理条件、区域公共政策、社会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 余瑞林刘承良杨振
- 关键词:人口分布动力机制武汉城市圈
- 基于城市腹地的乡镇通达性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化——以湖北荆州市112个乡镇为例被引量:10
- 2015年
- 行政边界对路网的分割效应和以出行方向机会均等为前提是当前通达性研究中的两大问题。基于2000-2011年荆州市城乡道路网空间数据库,自下而上揭示了2000-2011年荆州市乡镇通达性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化特征:(1)基于城市腹地范围的乡镇通达性评价较好的模拟了乡镇的出行意愿,且实现了区内通达性与区际通达性的综合。十多年间,交通网络建设带来的城市腹地时空压缩效应显著:荆州市乡镇地域所属地级市腹地格局由荆州"一城主宰"演变为荆州和岳阳"两城瓜分",所属县级市腹地格局也经历了由"荆州独享"到"周边共享"的发展历程;(2)十多年间,荆州市乡镇通达性空间分布基本遵循距离衰减律,呈现以荆州城区为中心的环状分布格局,且时序上表现出微观动态性和宏观稳定性特征:一是,通达性空间分布呈现由低水平集聚向优化均衡的动态性发展趋势。二是,乡镇通达性空间分布结构由核心-边缘向等级圈层结构的演进。三是,乡镇通达性发育具有时空惯性,呈现显著的快速干道指向性;(3)十多年间,荆州市乡镇通达性发育呈现出"单核单轴弱扩散"→"单核多轴强扩散"→"双核多轴全扩散"的空间演化模式。
- 段德忠刘承良
- 关键词:场强模型城市腹地
- 武汉城市圈城乡路网空间生长的分形研究被引量:5
- 2013年
- 基于1989,1995,2000,2005和2010年武汉城市圈城乡路网空间数据库,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引入关联维数和分枝维数两大分形测度维数,探讨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空间生长的时序演化规律.城乡路网节点关联维数较高,城乡节点体系发育较成熟呈网状;城乡路网节点近似呈直线式连接,路网通达性和经济性强;但城乡节点关联性空间差异较大,与区域范围(或路网规模)存在强依赖关系.1989-2010年间,武汉城市圈城乡路网分枝维数保持稳定增长势头,整体呈现进化态势,但受城乡节点体系和自然环境自组织作用显著,生长发育呈波动性.另外,整个路网分枝表现出以武汉市为中心的'放电'式伸展结构,空间分布较均衡.
- 刘承良段德忠
- 关键词:综合交通运输关联维数
- 武汉城市圈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发展的时空特征被引量:5
- 2012年
- 运用SPSS13.0数理统计软件,建立都市圈经济-资源-环境系统(ERE)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层次分析法,构建ERE系统发展函数,以武汉城市圈为例,系统揭示武汉城市圈ERE系统各子系统发展的时空规律:(1)时间演化上,经济子系统保持指数增长速度,整个圈域经济处于高速运行中;资源子系统波动变化明显,整体上呈先上升、再下降、后上升的倒S型曲线,表现为缓慢上升、快速下降、迅速抬升三个阶段特征;环境子系统整体上呈指数律快速发展,除了在1999年出现一定程度下滑外,整个环境系统呈良性发展态;(2)空间分异上,经济子系统城际差异明显,形成以武汉为核心的三等级圈层结构,资源环境子系统整体受经济发展方式影响显著,呈现三集团发展态势。由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条件、历史基础、政策机制等差异,武汉城市圈城际资源环境系统整体发展空间不对应,形成四大类型:资源环境好—经济发展型、资源环境好—经济滞后型、资源环境差—经济发展型、资源环境差—经济滞后型。
- 刘承良余瑞林李云
-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
- 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系统耦合作用的时空结构被引量:50
- 2014年
- 建立都市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ERE)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系列ERE耦合作用模型,系统揭示武汉城市圈ERE复合系统耦合作用的时空规律:①时间演化上,ERE复合系统耦合度和协调度波动变化明显。耦合度发展曲线为S型,呈动态螺旋上升趋势;协调度呈剧烈波动变化态势;协调发展度增长迅猛,整体呈直线上升态势;整个ERE复合系统内部或要素之间不断交互作用,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熵流交换,呈现一开放的、渐变与突变、自组织与他组织相互交织演替的递嬗过程,发展函数上表现为一动态的螺旋上升曲线,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②空间分异上,ERE系统耦合度呈"串形"等级规模结构,空间集聚性明显,形成两大空间板块;协调度呈"纺锤形"等级规模分布,空间呈一定弱集聚效应和相关作用,形成两个高值区、多个中值区和两个低值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空间分异明显,等级规模结构失衡呈"纺锤形"、"串字形"等不均衡态势。③区域类型上,耦合作用强度和协调程度空间不对称,形成磨合良好协调、磨合濒临失调、拮抗优质协调、拮抗良好协调、拮抗中级协调、拮抗初级协调、拮抗勉强协调七大区域类型。
- 刘承良段德忠余瑞林王涛
-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
- 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化分析被引量:41
- 2012年
- 都市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机理已成为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建立都市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的演化度模型,基于时序数据分析了武汉城市圈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水平的演化特征:①1978—2009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资源和环境水平震荡波动最终趋于平稳,资源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响应和反馈较为明显,但有一定的时间滞后;②在规模分异上表现为由金字塔型结构向纺锤型结构演进的分异特征,在空间分异上表现为由核心边缘结构向等级圈层结构演进。
- 余瑞林刘承良熊剑平曾菊新
- 关键词:空间分异武汉城市圈
-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旅游地文化空间形成过程被引量:1
- 2015年
- 旅游地是一个不同于原地域文化的特殊的文化空间.文化空间要侧重对空间内部的行为主体及其文化创造的研究,并以此界定旅游地文化空间的内涵.以耗散结构理论为视角,研究旅游活动在当地的开展对"原文化空间"系统的失稳、涨落的发生、"基核"的形成、非线性作用等多方面的组织机制,揭示旅游地文化空间形成过程.
- 李迪李星明时朋飞张巧玉
- 关键词:耗散结构理论
- 国内外城乡空间复杂性研究进展及其启示被引量:4
- 2014年
- 我国新时期城乡统筹发展及城乡空间一体化规划仍然面临着城乡关系的恶化和城乡空间分离的挑战。从本质上看,新时期城乡空间统筹规划应是以优化"城乡关系"为重点的城乡空间融合规划,其基础工作则是认识城乡空间的复杂性。当前,在国内掀起新一轮城乡统筹规划热潮的背景下,回顾、梳理国内外城乡空间复杂性研究进展,对指导国内城乡空间统筹规划具有重大意义。文章认为,目前城乡空间复杂性研究仍然以城市单系统为中心,乡村空间"被边缘";研究方法上应加强方法的集成综合,同时强调质性研究和定量分析的结合;在研究内容上应深化城乡关系空间复杂性、城乡关联空间复杂性、城乡空间自组织演化机制与模拟、城乡社会网络空间复杂性等方面的研究。
- 段德忠刘承良
- 关键词:复杂系统城乡空间城乡关系
- 中国区域城乡文化系统耦合关联分析被引量:10
- 2013年
-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建立城乡文化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耦合模型,分析城乡文化系统的耦合关联与成因。结果发现:①系统之间关系较为密切,绝对差距大于相对差距。②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耦合的主要动力。③现实的系统耦合关联中尚存在“冲撞”、“替代”和“异化”等问题域。④耦合度的空间分布表现为中部大于东部沿海和西部,南方大于北方。自然环境、经济结构、历史和制度是导致其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⑤可将中国大陆31省(市、区)划分为协调型、磨合型、拮抗型和依存型四种类型,其中拮抗型占主体,其次依存型。
- 顾丽娟曾菊新
- 关键词:灰色关联分析耦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