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1123001-9C)

作品数:4 被引量:115H指数:4
相关作者:彭晚霞杜虎曾馥平谭秋锦范夫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广西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土壤
  • 2篇养分
  • 2篇生态系统
  • 2篇土壤养分
  • 2篇微生物
  • 2篇峡谷
  • 1篇典范对应分析
  • 1篇有机碳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方式
  • 1篇土壤团聚体
  • 1篇土壤团聚体稳...
  • 1篇土壤微生物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碳
  • 1篇团聚体
  • 1篇团聚体稳定性
  • 1篇群落
  • 1篇群落特征
  • 1篇人工林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亚...
  • 3篇广西大学
  • 3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杜虎
  • 4篇彭晚霞
  • 3篇范夫静
  • 3篇谭秋锦
  • 3篇宋同清
  • 3篇曾馥平
  • 2篇杨钙仁
  • 1篇邹冬生
  • 1篇时伟伟
  • 1篇宋敏
  • 1篇黄国勤

传媒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27
2014年
结合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对峡谷型喀斯特水田(ST)、旱地(HD)、草地(CD)、灌丛(GC)、人工林(RGL)、次生林(CSL)6类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探讨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除全钾含量外,6类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含量均随土层增加而减少,土壤pH与之相反;(2)与全球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的平均水平相比,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氮比、碳磷比、碳钾比、磷钾比和氮磷比均较低;(3)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不同生态系统的化学计量差异也显著,土壤肥力的总体趋势为次生林>人工林>水田>旱地>灌丛>草地。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的限制因子不同,应制定不同的管理和施肥措施,促进峡谷型喀斯特乃至整个西南喀斯特区域植被的迅速恢复和生态重建。
谭秋锦宋同清曾馥平彭晚霞杨钙仁杜虎
关键词:土壤养分生态系统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被引量:28
2013年
基于对喀斯特峰丛洼地6种土地利用类型(坡耕地、草丛、灌丛、人工林、次生林、原生林)的土壤微生物、养分、矿物质和植被4组变量35个指标的调查分析,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微生物生物量C、N、P及其分形特征,以及土壤微生物与植被、土壤养分、矿物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喀斯特峰丛洼地的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组成不同.微生物种群数量均以原生林和坡耕地最高,人工林最低;3种森林土壤的细菌比率较大,坡耕地、草丛、灌丛的放线菌比率较大,真菌的比率均很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的含量均很高,其中原生林最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具有良好的分形关系,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磷与种群数量不存在分形关系;土壤微生物与植被、土壤养分、土壤矿物质显著相关,其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乔木层的Shannon指数、土壤速效氮、Fe2O3、CaO含量显著相关.
宋敏邹冬生杜虎彭晚霞曾馥平谭秋锦范夫静
关键词: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微生物土地利用方式
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特征被引量:47
2014年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峡谷型喀斯特水田(ST)、旱地(HD)、草地(CD)、灌丛(GC)、人工林(RGL)、次生林(CSL)6种生态系统的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干筛处理下(除HD外)均以〉8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最高,总体上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呈现随粒径减小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湿筛处理下(除HD外)均以〉5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最高,总体上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含量随粒径减少而降低.干筛处理土壤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MMD)为ST〉CD〉RGL〉CSL〉GC〉HD;几何平均直径(GMD)为ST〉CD〉RGL〉CSL〉HD〉GC;湿筛处理的MMD为RGL〉CSL〉GC〉CD〉ST〉HD,GMD为CSL〉RGL〉GC〉CD〉ST〉HD,用湿筛的MMD特别是GMD评价喀斯特石灰土土壤团聚体质量性状比干筛指标更准确.团聚体机械稳定性的分形维数D表现为CD〉HD〉ST〉RGL〉CSL〉GC,水稳定性表现为GC〉CSL〉RGL〉HD〉CD〉ST.土壤SOC含量越高,D、MMD和GMD值越大,土壤结构越合理.不同生态系统下各粒径团聚体SOC含量均以0.053~0.25mm粒径最高,部分〉5mm粒径含量最低,但以〉5mm团聚体对土壤SOC的贡献率最高,且贡献率随着粒径的减小逐渐降低.
谭秋锦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杜虎杨钙仁范夫静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碳生态系统
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的耦合关系被引量:16
2013年
基于对广西东南部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下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测定及典范对应分析,探讨了不同林龄尾巨桉林土壤养分、微生物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下土壤有效磷和pH值的林龄效应不显著,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随林龄增加基本上呈先增后减趋势,但各养分含量最高点的林龄有所不同。(2)土壤微生物种群总数、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含量的林龄效应明显,土壤微生物种群总数量、细菌、真菌均在3a和8a龄林地含量较高,而且微生物种群中细菌比例最大,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小;细菌、真菌数量变化趋势相似,随林龄增长表现为增长减少再增长的趋势,放线菌数量变化没有一定规律。(3)微生物量碳(Cmic)、氮(Nmic)、磷(Pmic)的林龄效应均比较明显,Cmic从1a~8a龄林地呈折线变化,最高峰位于8a龄林地,1a龄林地次之;Nmic的变化趋势呈"V"状,1a和8a龄林地含量基本相同,最低点出现在3a龄林地;Pmic含量变化情况则相反,最高点位于5a龄林地,1a、8a龄林地含量较低。(4)典范对应分析表明,5个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地土壤主要养分与微生物大部分不呈正相关或相关性不显著,说明影响土壤养分、微生物及其之间的关系不仅受林龄的影响,地形等其他因素也起到很大作用。
时伟伟彭晚霞宋同清黄国勤杜虎范夫静
关键词:土壤养分微生物尾巨桉典范对应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