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lZDl23)

作品数:85 被引量:391H指数:9
相关作者:彭兆荣张颖李春霞巴胜超路芳更多>>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美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8篇文化科学
  • 31篇经济管理
  • 29篇社会学
  • 5篇历史地理
  • 2篇哲学宗教
  • 2篇艺术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34篇遗产
  • 22篇文化
  • 19篇文化遗产
  • 16篇非物质文化
  • 16篇非物质文化遗...
  • 12篇人类学
  • 5篇旅游
  • 4篇仪式
  • 4篇人类学视野
  • 4篇身体
  • 4篇话语
  • 4篇关键词
  • 4篇城镇化
  • 4篇传承
  • 3篇移动性
  • 3篇中国文化遗产
  • 3篇生态
  • 3篇天人合一
  • 3篇亲和
  • 3篇物质文化

机构

  • 52篇厦门大学
  • 8篇云南民族大学
  • 7篇四川大学
  • 7篇四川美术学院
  • 4篇昆明理工大学
  • 2篇北方民族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宁波大学
  • 2篇重庆文理学院
  • 2篇西南民族大学
  • 2篇加州大学
  • 1篇北京语言大学
  • 1篇澳大利亚国立...
  • 1篇百色学院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西藏大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肇庆学院
  • 1篇玉林师范学院

作者

  • 42篇彭兆荣
  • 6篇张颖
  • 5篇路芳
  • 4篇李春霞
  • 4篇巴胜超
  • 3篇金露
  • 3篇李菲
  • 2篇郑向春
  • 2篇肖坤冰
  • 2篇葛荣玲
  • 2篇谭宏
  • 1篇安琪
  • 1篇黄玲
  • 1篇吴兴帜
  • 1篇赵红梅
  • 1篇徐艺乙
  • 1篇黄悦
  • 1篇杨娇娇
  • 1篇张进
  • 1篇聂鸿音

传媒

  • 2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9篇徐州工程学院...
  • 14篇百色学院学报
  • 8篇民族艺术
  • 7篇北方民族大学...
  • 2篇东南文化
  • 2篇厦门大学学报...
  • 2篇青海民族研究
  • 2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世界民族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学院...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青海民族大学...
  • 1篇重庆高教研究
  • 1篇第十二届人类...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7篇2016
  • 17篇2015
  • 24篇2014
  • 15篇2013
  • 19篇2012
8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体-用-造-化:文化遗产“格致论”被引量:2
2014年
以"体、用、造、化"的"四字诀"所阐述的文化遗产"格致论",包括"体"之"名、形、质、色、饰","用"之"人、地、事、用、价","造"之"材、具、序、诀、仪、艺"和"化"之"天、地、人、变、生"。"四字诀"是对"生生遗续"之概念体系所囊括的"生命礼仪、生态亲和、生计方式、生产技术、生业组织、生养制度"的"六生"体系的再阐释。"四字诀"和"六生体系",是我们对中国传统智慧的发掘,也是我们对符合中国文化思维方式的文化遗产传承体系的一种探索,期许此文化遗产"格致论",对文化遗产之"传家"方法论有所裨益。
彭兆荣巴胜超
关键词:文化遗产传家
中国饮食文化遗产中“品尝”的人类学解释被引量:8
2013年
中国饮食传统彪炳于世,"品味"是其中至为重要的一种文化表达和身体体验,然而,学术界从人类学角度对这一文化现象和身体经验进行的研究非常鲜见,文章以民族志范式对我国饮食的"味道-品味"进行分析,提出我国传统饮食文化遗产中的"反哺"表述,以就教于学术界。
彭兆荣
关键词:文化遗产民族志
人文/文化 生态/生生
2013年
人文、生态的关系,首先是其自身的生成关系。在中国,"天文-地文-人文"是一体性的。西方则不然,我们所熟知的人文主义是以文艺复兴为基础的人本主张,即一切围绕"人"的原则,生态亦然。对我们而言,它是一个历史不长的舶来概念,并迅速窜红。而在"生态危机"下的各种生态问题,根本上说也与"以人为本"有关。我国古代的"生生"概念虽不能与生态边界重叠,所包容的意义和意思却更大、更积极、更符合我国传统的知识体制。它更完整地体现了我国的人文与生态的意涵,对当下的生态危机具有治疗作用,应竭力彰扬之。
彭兆荣
关键词:生态生生
遗产:历史表述与历史记忆被引量:3
2012年
"遗产"与"历史"都具有鲜明的时间属性,都与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相关联。当遗产不再被视为一种现成之物,而被理解为一种与人们对过去的表述和回忆相关的动态过程时,遗产就为理解历史提供了新的可能。一方面历史(过去的事件和行为)是遗产表述的基本内容,是遗产存在和延续的基本框架,也是人们理解、认知遗产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今天的遗产运动作为在当下表述过去的一种新实践类型,既是对过去历史记忆的选择与重构,又具有"制造历史"的内在特征。
李菲
关键词:遗产历史记忆
澳大利亚国家遗产名录评估体系的特色
2012年
由于在遗产保护和遗产研究方面的显著特色,澳大利亚遗产保护体系得到了普遍认可。文章以澳大利亚国家遗产名录的遗产地评估为例,介绍其遗产评估体系特色,如国家遗产评估程序,名录评估标准,影响国家遗产名录登录的要素等,以期为我国的遗产保护提供一些借鉴。
路芳
仪式与生态亲和被引量:5
2014年
仪式除了具备影响社群的组织与运行的社会功能外,还与生态联系紧密,相互依存,在不同民族的仪式实践中,可以看出虽身处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祭祀对象,但却普遍存在着对自然的崇拜以及为保护自然而需遵守的禁忌,展示了他们没有把自然视为异己的、需要征服的对象,而是将其作为与自己和平共处、甚至造福于己的神灵的生态智慧,如中国自古就有的社祭、彝族阿细人的密祭摩仪式、藏族的祭海仪式。不论是农耕民族、还是山地民族,或是草原民族,都会在仪式中展现其生态智慧,表达人们与生态的亲和关系。
路芳黄光伟
关键词:生态智慧
“贡献”之于“工册”:我国古代的一种登记制度
2014年
"工"看上去无论是字形构造还是意义与意思,都值得考究;它似乎都极其简单平凡;然而,追其远,索其古,却发现其极其不简单平凡,形成了中华文明完整体系中独特的"工业"形制;它既神圣又世俗,既抽象又具体,既深邃又平易。其中"工-贡"之间的特殊关联,产生了我国古代一种登记制度,是我国极其重要的文化遗产,值得引起遗产学界的重视。
彭兆荣
关键词:登记文化遗产
乡土中国的城市遗产被引量:6
2015年
学界普遍认为,乡土社会是一个与土地捆绑的人群共同体,稳定是常态,而移动性不符合乡土社会的本相。然而,我国自古存在另一种传统,即城市文化传统。在城市社会中,移动是常态。由于我国城市传统在"农本"社会中不被突出,因而,中国的城市文化多被遮蔽。事实上,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和"家国天下"的政治大一统在城市文明中有集中体现。同时,那些与城市建设相联系的营造技艺则在各个方面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城市遗产,值得珍视。
彭兆荣周雪帆
关键词:移动性
图像被引量:2
2014年
图像是文化遗产的具象化存在形式,它在西方世界的学术语境中经历了从物象到意义集合体、再到符号代码的转变,而古代中国的图像则更多地扮演了"补正经史"的角色。只有将图像视作囊括了观念、动机、行为、作品效果和心理反馈等因素在内的一套过程性的实践模式,才能超越图像从属于文字的次生性,为图像研究确立新的学科定位。
安琪
关键词:图像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观被引量:7
2014年
景观学包含了规划、风水、园林、旅游、休闲等诸多概念的交融,包含了古代与现代文化遗产的交错,同时,也包含了中西方文化价值的交汇,以及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借用人类学主位的研究视角,厘清景观相关用语和符号所蕴含的复杂、多元的意义,特别是在中西方语境中存在的语义差异,对景观概念解读及遗产保护等相关研究领域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葛荣玲彭兆荣
关键词:景观人观凝视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