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5BA517A11)
- 作品数:6 被引量:96H指数:5
- 相关作者:刘连友刘目兴王蕾王志彭茹燕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农田休闲期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的防风效应研究被引量:8
- 2007年
- 保护性耕作是旱作农田土壤风蚀防治的必要措施。通过野外试验,对深松、浅耕、翻耕覆盖、免耕油菜低茬和高茬、免耕小麦低茬和高茬等7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和传统翻耕、草地两种对照下0~4m的风流场进行了观测,对各种下垫面上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摩阻速度、风速绝对脉动强度和相对脉动强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降低风的侵蚀力,防治土壤风蚀的机制不同。留茬主要通过增加地表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摩阻速度,利用作物残茬和秸秆等粗糙元分解风对地表的剪切应力,降低风蚀强度。而深松、浅耕、翻耕覆盖等措施在增加地表粗糙度和摩阻速度上效果不如留茬,但近地表0.05m处风速脉动较弱,相同风速下对地表的剪切应力较小,土壤风蚀速率降低。此外,作物残茬、秸秆和牧草等粗糙元的高度、密度及直立性均对下垫面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摩阻速度及风速脉动有一定影响。
- 刘目兴刘连友王静爱严平杨秀春祁兴芬宋阳胡霞
-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土壤风蚀
- 毛乌素沙地南缘沙丘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27
- 2007年
- 在2003年4-10月,通过对毛乌索沙地南缘沙丘0-100cm沙层水分含量的定点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水分含量为秋季〉春季〉夏季,春、秋季节为沙丘水分的积累期,夏季为水分亏缺期;沙丘水分垂直变化小,近地表水分含量低,普遍存在一层干沙层,厚度约为10~20cm。沙丘各部位水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丘间〉背风坡〉迎风坡〉丘顶,夏季由于地表出现干沙层,故迎风坡水分高于背风坡。
- 王志王蕾刘连友哈斯彭如燕刘天科郑秋红庄艳美
- 关键词:沙丘水分动态
- 毛乌素沙地南缘改良与利用风沙土性质研究被引量:35
- 2006年
- 对毛乌素沙地南缘半流动沙地、新垫土改良地和改良4年的麻黄地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垫土对沙地土壤有明显的改良作用,细粒物质增加,持水能力提高,0~20cm平均粒径由0.24~0.28mm降到0.14~0.18mm。土壤中有机质平均含量为0.107%、全氮为0.0113%,速效氮为11.522mg/kg,分别是半流动沙地的1.67.1.67,2.75倍。改良后通过4年种植的麻黄地土壤得到进一步发育,20~40cm层粉沙含量占到10.38%~18.38%,是新改良地的7.98~14.94倍。有机质平均含量为0.208%,全氮为0.0183%.速效氮为17.658mg/kg,分别是半流动沙地的3.25,2.71.4.21倍,且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在30~40cm深处出现峰值。
- 王志彭茹燕王蕾刘连友
-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土壤理化性质
- 农田耕作措施对近地表风沙运动的影响被引量:7
- 2007年
- 我国北方传统耕作模式的犁耕、耙磨及磨平整地措施对农田近地表风沙活动影响显著。通过对春季半干旱沙区农田风沙活动的观测,本文对犁耕、耙磨磨平两种处理下近地表0~60cm内输沙率和风沙流结构随田块长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耙磨磨平处理破坏了犁耕在农田地表形成的非可蚀性土块结构,使近地表0~60cm内输沙率增大,在强沙尘事件中增加幅度可达数10倍。犁耕地表上输沙率随田块长度的增加呈指数关系递增,而耙磨磨平后风沙流发育的饱和路径长度减小,在强沙尘事件中近地表输沙率随田块长度的增加而递减。此外,上风向处犁耕地表低层输沙比例(Q(0-10)/Q(0-60))小于耙磨磨平地表,且随田块长度的增加逐渐增大,而耙磨磨平后风沙流结构随田块长度的变化不大。
- 刘目兴刘连友张小啸孙炳彦彭茹燕
- 关键词:土壤风蚀输沙率传统耕作
- 柴达木盆地荒漠化地区节水体系的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柴达木盆地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已十分突出,防治荒漠化,恢复植被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已显得十分重要。本区的限制因素是"水"。因此通过几种灌溉方式的试验研究提出柴达木盆地荒漠化地区灌溉模式:①退化农田、草地进行植被恢复宜采用畦灌+绞盘式喷灌的灌溉模式;②行道树、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的灌溉采用畦灌+滴灌或直接采用滴灌的灌溉模式;③行道树、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的灌溉采用渗灌的灌溉模式。
- 王文卿李润杰马成坤
-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荒漠化地区节水体系
- 农田休闲期作物留茬对近地表风场的影响被引量:19
- 2009年
- 留茬是防治农田休闲期土壤风蚀的有效措施。该文利用野外观测数据,通过比较不同高度的4种作物留茬及冰草覆盖地表的风速廓线,分析各种处理下近地面风速和空气动力学特征,揭示作物留茬防止土壤风蚀的机制。结果表明:作物留茬降低了地面以上2m高度内的风速,降低幅度与留茬高度成正比,与观测高度成反比。高度相同时不同类型的留茬比较,莜麦和小麦茬下风速降低幅度较大,植株稀疏的油菜茬和秸秆较细的胡麻茬的防风效果较差。同类作物不同高度的留茬覆盖下,地表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随留茬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莜麦、油菜和小麦茬高度达到15、30和15cm时显著增大,是3种留茬防风的有效高度。可见,高度适宜的作物留茬能降低近地面风速,削弱侵蚀力,有效防治土壤风蚀。
- 刘目兴刘连友
- 关键词: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测量土壤风蚀
- 土壤风蚀可蚀性研究综述及其在风蚀预报中的应用
- 土壤风蚀是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爆发的根源,而土壤风蚀度与土壤性质因子密切相关。通过对国内外土壤可蚀性因子与土壤风蚀度关系及其在风蚀预报与侵蚀防治中应用研究的回顾,提出土壤风蚀可蚀性研究可从不同地表性状与土壤风蚀关系、风蚀过...
- 刘目兴
- 关键词:土壤风蚀土壤性质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