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01537)

作品数:5 被引量:85H指数:4
相关作者:叶晓健余将明席焱海谢宁邓国英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硅酸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腰椎
  • 2篇腰椎椎间
  • 2篇融合术
  • 2篇生物力学
  • 2篇纤维环
  • 2篇脊柱
  • 2篇脊柱融合
  • 2篇脊柱融合术
  • 1篇修饰
  • 1篇腰椎管
  • 1篇腰椎管狭窄
  • 1篇腰椎管狭窄症
  • 1篇腰椎间盘
  • 1篇腰椎稳定性
  • 1篇腰椎椎间融合
  • 1篇腰椎椎间融合...
  • 1篇腰椎椎体
  • 1篇早期疗效
  • 1篇融合技术
  • 1篇生物材料

机构

  • 5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作者

  • 5篇余将明
  • 5篇叶晓健
  • 3篇席焱海
  • 2篇杨成伟
  • 2篇程自申
  • 2篇谢宁
  • 2篇杨洋
  • 2篇邓国英
  • 1篇许鹏
  • 1篇陈华江
  • 1篇侯春林
  • 1篇许国华
  • 1篇郑学斌
  • 1篇李恺
  • 1篇徐立璋
  • 1篇马俊
  • 1篇唐峰

传媒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技术在腰椎椎体次全切除与重建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技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应用于腰椎椎体次全切除与重建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04月至2016年5月采用LLIF手术治疗8例腰椎爆裂骨折脱位、1例腰椎骨折术后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男8例,女1例;年龄28-59岁,平均(35.5±6.7)岁。损伤节段:L2 4例,L3 4例,L4 1例。临床表现均为腰痛与不同程度神经损伤引起的会阴部及下肢功能障碍。术前脊髓神经功能按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损伤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3例、D级1例、E级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临床疗效评估采用ASIA脊髓神经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感染患者记录术前、术后体温、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变化;影像学评估采用手术前后腰椎手术节段及腰椎矢状位Cobb角,评价腰椎前凸角度的恢复情况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50-90min,平均(73±12.7)min;术中出血量30-150ml,平均(650±35.3m1)。切口均一期愈合,住院时间为4-7d,平均(5.0±1.0)d。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24个月,平均(16.4±3.8)个月。术后腰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1例感染患者手术3d后体温恢复正常,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于术后第17天、第25天趋于正常。术后ASIA分级A级改善为C级1例,B级改善为D级与E级各1例,C级改善为D级与E级各1例,D级改善为E级1例。术后手术节段前凸角和腰椎前凸角均得到了恢复,分别增加了19.9°与5.1°。所有患者椎间植骨均获骨性融合,无屈髋乏力、大腿前侧疼痛、麻木、腹膜后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技术应用于腰椎爆裂性骨折、感染等椎体或�
叶晓健余将明谢宁席焱海
关键词:腰椎脊柱融合术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间接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被引量:53
2017年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间接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伴或不伴腰椎不稳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07月至2015年12月采用OLIF技术治疗15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伴或不伴腰椎不稳患者的病历资料,男7例,女8例;年龄36~86岁,平均(53.5+15.2)岁。主要症状表现为腰痛伴下肢根性疼痛或间歇性跛行。临床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和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测量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椎管内径、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面积和盘黄间隙等影像学参数评价影像学疗效。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1个月,平均12.5个月。术后腰痛、腿痛VAS评分、ODI、JOA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背侧高度增加了3.6mm、椎间隙腹侧高度增加了4.8mm,椎间孔高度增加了5.7mm,椎间孔面积增加了44.2mm^2,椎管内径增加了2.55mm,椎管面积增加了24.8mm^2,盘黄间隙增加了2mm,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椎间孔横径增加了0.3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手术节段前凸角和腰椎前凸角均得到部分恢复,分别增加了14.0°与13.6°。术后出现屈髋乏力及大腿前侧麻木各l例,对症处理后于术后3个月症状缓解;1例术后1个月发生腰痛加重,再次行后路固定手术。结论OLIF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可以增加椎间隙高度、椎间孔上下径、椎管直径、盘黄间隙距离及恢复腰椎前凸,达到中央管及椎间孔狭窄间接减压的目的,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余将明马俊谢宁席焱海陈华江叶晓健
关键词:腰椎椎管狭窄脊柱融合术
腰椎间盘纤维环切口不同修复方法的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14
2014年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研究腰椎间盘纤维环切口不同修复方法的生物力学强度。方法:选取小牛腰椎标本制成50个脊柱功能节段,每个节段均在纤维环上作一10mm横切口。按照不同修复方法随机平均分为5组:粘合剂组(A组,选用DermaBond粘合切口)、简单缝合组(B组,采用常规U型缝合法处理切口)、MPSS组(C组,采用改良荷包缝合法处理切口)、粘合剂+简单缝合组(D组)及粘合剂+MPSS组(E组),然后进行纤维环抗静水压强度测试及疲劳测试,根据各组的泄露压力和极限转数来评价其修复效果。结果:A^E组的泄露压力分别为(0.76±0.11)MPa、(1.66±0.11)MPa、(1.84±0.15)MPa、(1.88±0.13)MPa、(2.16±0.24)MPa。E组泄露压力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疲劳测试中,从A^E组各组最后的极限转数分别为(4.42±0.59)万次、(8.06±0.75)万次、(8.44±1.01)万次、(9.76±0.23)万次、(9.88±0.21)万次。E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粘合剂+改良荷包缝合法处理纤维环切口,具有较高的生物力学强度。
杨洋叶晓健杨成伟邓国英程自申余将明
关键词:纤维环生物力学
锌修饰硅酸钙陶瓷涂层与骨整合
2016年
背景:前期实验在钛基材表面制备了锌修饰硅酸钙陶瓷涂层,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及抗菌性能。目的:进一步观察锌修饰硅酸钙陶瓷涂层对骨整合的影响。方法:将锌修饰硅酸钙陶瓷涂层钛片(实验组)、硅酸钙陶瓷涂层钛片(对照组)及纯钛片(空白对照组)分别与前成骨细胞MC3T3-E1共同培养,检测细胞的黏附、增殖、钙化及Ⅰ型胶原和骨钙素表达。将上述3组材料分别置入新西兰大白兔股骨内,置入后1.5个月观察骨质增生及植入体与宿主骨整合情况。结果与结论:(1)体外实验:培养12 h,实验组黏附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0.05);培养14 d,实验组细胞增殖活性、钙结节形成能力强于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0.05);培养21 d,3组细胞Ⅰ型胶原表达无差异,但实验组骨钙素表达高于对照组、空白对照组(P<0.05)。(2)体内实验:实验组骨质增生明显,涂层材料与骨界面直接接触,界面间可见新骨生成,纤维组织分隔较少;对照组可见少量骨质增生,空白对照组几乎不见骨质增生,且两组植入体表面小部分区域与宿主骨接触,大部分区域与周围的骨小梁之间有纤维组织分隔。(3)结果表明,锌修饰硅酸钙陶瓷涂层可促进钛种植体与宿主骨整合。
徐立璋叶晓健李恺郑学斌唐峰许鹏席焱海许国华侯春林余将明
关键词:骨整合生物材料MC3T3-E1细胞
纤维环缝合对腰椎稳定性及椎间盘内压力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测试研究纤维环缝合对腰椎稳定性以及椎间盘压力的影响。[方法]选取10具L4/5的小牛脊柱标本在纤维环完整、切开以及缝合3种状态下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观察标本在屈伸、侧弯、旋转时的活动度(ROM)、中性区(NZ)的变化以及椎间盘内压力的变化。[结果]纤维环切开后,在前屈、左右侧弯的ROM和NZ值较完整组显著增加(P<0.05),纤维环缝合后,上述方向上的ROM和NZ值较切开组显著下降(P<0.05),而与完整组无明显差异;3组在后伸、左右旋转的ROM和NZ值均无明显差异。完整组、切开组和缝合组的泄露压力分别为(5.0±0.0)MPa、(0.5±0.5)MPa和(1.7±0.8)MPa,纤维环缝合组的泄露压力较切开组增加,但仍小于完整组。[结论]腰椎纤维环切开术后缝合纤维环能部分恢复椎间盘内压力和腰椎节段运动的稳定性。
杨洋尹晓红余将明杨成伟邓国英程自申叶晓健
关键词:纤维环生物力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