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60214)

作品数:15 被引量:149H指数:7
相关作者:黄仲奎龙莉玲李文美彭鹏周智鹏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医疗卫生重点科研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成像
  • 5篇肿瘤
  • 4篇细胞
  • 4篇磁共振
  • 4篇磁共振成像
  • 3篇原发性
  • 3篇腹部
  • 3篇肝癌
  • 3篇肝细胞
  • 3篇肝肿瘤
  • 2篇影像
  • 2篇图像
  • 2篇图像质量
  • 2篇细胞癌
  • 2篇肝细胞癌
  • 2篇CT
  • 1篇单发
  • 1篇单发性
  • 1篇低剂量
  • 1篇动态增强MR...

机构

  • 13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桂林医学院附...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荆门市第一人...

作者

  • 13篇黄仲奎
  • 6篇龙莉玲
  • 3篇李文美
  • 2篇李理
  • 2篇韩耀启
  • 2篇周智鹏
  • 1篇冯汝静
  • 1篇党裔武
  • 1篇车锦连
  • 1篇黄福灵
  • 1篇彭鹏

传媒

  • 3篇中华放射学杂...
  • 3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医学综述
  • 1篇广西医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单发性肝转移瘤的CT与MRI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单发性肝转移瘤(IHM)的CT及MRI影像特征,以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2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IHM患者69例,65例患者CT平扫加增强检查,37例患者同时CT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41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其中13例使用特殊对比剂检查。将病灶分为直径≤3 cm组(n=47)和直径>3 cm组(n=22),分析其临床特点及CT和MRI的强化特征等。结果:直径>3 cm组IHM在T2WI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DWI出现“反靶征”,与直径≤3 cm组IHM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转移瘤的CT、MRI强化方式均有其特征性。13例IHM在肝胆期均表现为低信号,其中8例出现中央或边缘斑片状稍高信号。结论:IHM在CT和MRI表现上有其特征性,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可为临床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信息。
覃夏丽黄仲奎陈钇地谢雨恩龙莉玲高银娟周春懿
关键词:肝转移瘤单发CT磁共振成像
采用扩散峰度成像评估肝癌及其周围肝实质肿瘤浸润的价值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 探讨采用扩散峰度成像(DKI)评估肝癌及其周围肝实质肿瘤浸润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经临床和影像检查综合诊断为肝癌的24例患者(肝癌组)和1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肝癌组行肝脏常规MRI平扫、对比增强扫描和DKI扫描;对照组行常规MRI平扫和DKI扫描.观察常规MRI及DKI图像上肝实质及肝癌信号表现.测量记录对照组正常肝实质和肝癌组癌周肝实质、远癌肝实质和肝癌组织的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系数(MD)、轴向扩散系数(Da)、径向扩散系数(Dr)、扩散峰度各向异性分数(FAk)、平均扩散峰度(MK)、轴向扩散峰度(Ka)和径向扩散峰度(Kr)值,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肝癌组平扫肿瘤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MRI肿瘤实质为"快进快出"的增强表现,DKI图像上肝癌病灶信号随着b值的增高,信号不衰减.正常肝实质、远癌肝实质、癌周肝实质和肝癌组织间,除MK及K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均〉0.05),其他参数(FA、MD、Da、Dr、FAk和K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正常肝实质MD、Da、Dr值高于周围肝实质及肝癌组织;正常肝实质Ka值低于肝癌周围肝实质及肝癌组织.除远癌肝实质与癌周肝实质间的MD、Da、Dr和K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外,其余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KI定量参数可反映不同组织水分子扩散运动的差异,为评价肝癌及癌细胞周围浸润提供依据.
阳腾飞黄仲奎龙莉玲李文美伍耀敏陈玲带吕杰财
关键词:肝肿瘤磁共振成像
双源螺旋CT单期扫描及多期联合扫描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病灶的检出能力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双源螺旋CT单期扫描及多期联合扫描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病灶的检出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3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共138个病灶)的双源螺旋CT检查资料,根据肝内最大肿瘤直径将患者分为A组(肿瘤直径≤3 cm) 31例(共36个病灶),B组(3 cm <肿瘤直径<5 cm) 36例(共36个病灶),C组(肿瘤直径≥5 cm) 66例(共66个病灶)。记录3组患者平扫期及增强各期显示的病灶数以及任意三期联合扫描检出的病灶数,计算病灶检出率。结果 A、B组中平扫期、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间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C组各期的病灶检出率均为100%。A组患者任意三期联合扫描的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B组及C组患者任意三期联合扫描病灶检出率均为100%。结论减少肝脏CT检查中的一期并不影响肝癌病灶的检出率。对于病灶直径≤3 cm的肝癌患者,建议减少平扫期,采用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检查。
杨炎炎黄仲奎
关键词:原发性肝细胞癌检出率多期扫描
钆塞酸二钠增强MRI T1mapping鉴别诊断不典型增生结节及不同分化程度肝细胞癌的价值被引量:23
2018年
目的 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 T1 mapping鉴别诊断不典型增生结节(DN)及不同分化程度肝癌(HCC)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9月至2017年12月,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为HCC或DN,术前或穿刺活检前进行过Gd-EOB-DTPA增强MRI T1 mapping检查的71例患者(79个病灶).79个病灶中,DN共10个,高分化HCC 15个、中分化HCC 36个,低分化HCC 18个.患者均行肝脏MRI平扫及Gd-EOB-DTPA增强检查.在获得的T1 mapping图像上,分别测量延迟20 min肝胆期瘤灶和非瘤肝实质的T1值,计算瘤灶相对非瘤肝实质T1值增加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DN及3组不同分化程度HCC的T1值、瘤灶相对非瘤肝实质的T1值增加率的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评价T1 mapping参数和DN及HCC恶性程度的相关性,采用ROC评价T1 mapping参数鉴别诊断DN与不同分化程度HCC的效能.结果 DN及不同分化程度HCC的T1值和T1值增加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增强后从DN到低分化HCC组,T1值和T1值增加率均呈递增趋势.T1值、T1值增加率与DN及HCC的恶性程度均呈中等正相关(r值分别为0.418和0.634,P均〈0.01).高分化与中分化、低分化HCC间的T1值增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值和T1值增加率对于鉴别DN与高分化、中分化及低分化HCC的ROC下面积分别为0.933、0.928、0.939,0.867、0.961、0.961;T1值增加率鉴别高分化与中分化、低分化HCC的ROC下面积分别为0.770、0.844.结论 Gd-EOB-DTPA增强T1 mapping能够为鉴别DN及不同分化程度的HCC提供一些有价值诊断信息.
覃夏丽黄仲奎龙莉玲高银娟李文美周智鹏
关键词:肝肿瘤分化程度
不同ASIR-V重建级别重建低剂量上腹部CT图像的研究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通过对自适应迭代重建-V(ASIR-V)不同重建级别的上腹部图像的主、客观评价,探讨ASIR-V降低图像噪声,优化图像质量最好的重建级别。方法选择临床怀疑上腹部病变的患者21例,行上腹部增强多期扫描,扫描管电压100 k V,管电流范围100~250 m A,噪声指数(NI) 10。通过测ASIR-V 0%(FBP图像)、10%、20%、30%、40%、50%、60%、70%、80%、90%、100%共11组图像的正常肝实质、腹主动脉、脾脏、胰腺、右侧腰大肌及前腹壁上方空气CT值及其标准差,定量计算不同组的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各组图像的总体质量按1~5分(1分表示最差,5分表示最优)予以评分;记录完成一次上腹部多期扫描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辐射剂量。计数资料采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SNK检验进行多重比较,等级资料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结果 (1)动脉期,除正常肝实质不同组的CN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主动脉、脾脏、胰腺的CNR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期,正常肝实质、腹主动脉、脾脏、胰腺不同重建级别的CNR值、SNR值、背景噪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主观评价:ASIR-V 90%、100%重建的上腹部各期的图像比FBP图像质量差,评分均小于3分; ASIR-V10%、20%、80%重建图像与FBP图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百分数重建图像质量优于FBP图像,且以50%图像质量评分最高。(3) 21例患者上腹部扫描的平均DLP为(525. 96±104. 00)m Gy/cm,有效辐射剂量为(7. 89±1. 56) m Sv。结论 (1)随着重建级别的增加,增强扫描各期图像的SNR值、CNR值逐渐增大,背景噪声逐渐降低。(2)除ASIR-V 90%、100%,其他重建级别优化低剂量上腹部图像是可行的,ASIR-V40%、50%、60%与常规FBP图像相比,能明显改善低剂量上腹部图像质量,其中ASIR-V 50%最佳。
杨炎炎黄予欣黄福灵黄仲奎
关键词:图像质量低剂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在腹部的应用研究现状被引量:8
2016年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是一种从分子及细胞水平研究活体组织病理生理状态的新技术。目前,临床工作中最常用的是传统单指数模型DWI,但其所测得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无法区分组织的灌注和弥散;而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的DWI成像则可分别量化组织的水分子扩散运动和血流微循环灌注,在鉴别良恶性病变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受到广大临床学者的关注。
车锦连黄仲奎
关键词:扩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对肝癌诊断和随访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4年
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是目前仅次于肺癌的主要恶性肿瘤^[1]。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MRI已经成为肝癌诊断和治疗后随访的主要手段之一。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 imaging,DCE—MRI)能提供更多肿瘤组织和血供的信息,已经广泛运用于临床诊断,DCE-MRI定量参数分析是在常规DCE—MRI的基础上根据数学模型计算定量参数,除了能用于常规诊断以外,还对肿瘤血供和微循环环境的评价有一定的价值^[2,3],有利于肝癌的诊断和随访。
周智鹏黄仲奎
关键词:动态增强MRI治疗后随访肝癌诊断DCE-MRI肿瘤血供
MR特异性对比剂肝功能评价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MRI特异性对比剂对肝功能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至2012年行肝脏MRI检查的33例肝功能障碍患者资料。行肝脏常规MRI平扫、肝脏MRI特异性对比剂[钆贝葡胺(Gd-BOPTA)26例,钆塞酸二钠(Gd-EOB-DTPA)10例]增强,对肝胆排泄期的各级胆管显示情况进行5级评分,再根据各级胆管显示总评分进行肝功能MRI分级。结果 33例患者的肝功能MR分级与临床Child-Pugh分级一致性良好(K=0.570,P=0.000),其中10例Gd-EOB-DTPA增强肝功能MR分级与临床Child-Pugh分级吻合程度极佳(K=0.804,P=0.000)。结论观察肝脏MRI特异性对比剂增强肝胆排泄期的胆管显示情况,可以评价整个肝脏肝功能情况。
冯汝静黄仲奎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
兔VX2肝肿瘤多时间点MR增强扫描信号特点及其病理学表现
2014年
目的:通过多时间点MR成像监测兔VX2肝肿瘤,观察肿瘤生长特性及MR动态增强扫描信号特点,为后续VX2肝肿瘤非手术治疗效果MR评估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开腹直视下肝组织内包埋法建立10只兔VX2肝肿瘤模型。于建模后第2、3、4和5周进行MR检查,测量并计算各时间点肿瘤体积(V)和肿瘤增长率(TGR),观察MR增强扫描信号特点。所有实验兔处死后,肿瘤标本进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肿瘤边缘、中央不同部位的癌细胞分布情况。结果:建模后第3周TGR[(404.16±114.64)%]明显高于第4周TGR[(223.49±65.90)%](t=3.417,P<0.05)。MR增强扫描图像,肿瘤境界清晰,根据肿瘤增强特点可分为3个部分,即边缘环形明显强化部分、中央无强化部分以及二者之间的轻度不均匀强化部分。HE染色病理观察,全部为鳞癌,肿瘤边缘癌细胞排列紧密,向内为癌细胞与坏死间隔分布,肿瘤中央为无结构的坏死部分。结论:兔VX2肝肿瘤在建模后第3周生长较迅速,MRI动态增强扫描图像能较好地反应其组织结构特性。
韩耀启黄仲奎龙莉玲李文美李理
关键词:VX2肝肿瘤MR成像VX2
腹部水模不同管电压、管电流CT扫描的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通过不同的管电压、管电流(m As)对水模反复扫描,探索最适腹部低剂量图像的扫描条件。方法将碘剂、生理盐水按比例配制成实验水模,固定于CT质量确认模上,置于扫描床中心。选择人体腹部扫描条件,固定扫描条件(层厚、螺距、FOV等)不变,仅改变m As或管电压,对配有不同碘浓度的七只试管进行扫描,测量CT图像的一定感兴趣区(ROI)的CT值(x珋±SD,SD表示噪声值),计算得出SNR,并将常规扫描得到的CT值、图像噪声、SNR与改变扫描条件后的进行比较。观察不同管电压、管电流对CT值、图像噪声值及SNR的影响。结果 1)管电压为120k V时,管电流降到60m As时,图像质量明显下降,达不到临床诊断标准;管电压为100k V,管电流降到120m As时,图像质量明显下降,达不到临床诊断标准;管电压为80k V,管电流为200m As或低于200m As时,图像质量达不到临床诊断标准;管电压为70k V,管电流为200m As或低于200m As时,图像质量达不到临床诊断标准;2)CT值、SNR值均随对比剂碘浓度的升高而升高;CT值随电压升高而降低,而电压为100k V时,SNR值最大。结论腹部低剂量检查时,推荐扫描条件100k V,150m As,既能降低辐射剂量,也能得到接近管电压120k V、200m As图像质量的图像。
杨炎炎黄仲奎
关键词:管电压管电流图像质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