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202002)

作品数:29 被引量:1,373H指数:20
相关作者:刘纪远庄大方高志强王新生岳天祥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湖北大学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经济管理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天文地球
  • 4篇建筑科学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理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9篇土地利用
  • 5篇遥感
  • 4篇土地利用变化
  • 4篇净初级生产力
  • 4篇GIS
  • 4篇城市
  • 4篇初级生产力
  • 3篇植被
  • 3篇干旱
  • 2篇造林
  • 2篇土壤
  • 2篇土壤碳
  • 2篇农牧
  • 2篇气候
  • 2篇人工林
  • 2篇像元
  • 2篇像元分解
  • 2篇净第一性生产...
  • 2篇荒漠
  • 2篇混合像元

机构

  • 23篇中国科学院
  • 4篇武汉大学
  • 4篇湖北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新疆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14篇刘纪远
  • 9篇庄大方
  • 8篇高志强
  • 6篇王新生
  • 4篇岳天祥
  • 3篇姜友华
  • 3篇史军
  • 3篇崔林丽
  • 2篇范泽孟
  • 2篇刘荣高
  • 2篇师庆东
  • 2篇张红
  • 2篇吕光辉
  • 2篇张杰
  • 2篇潘晓玲
  • 2篇余瑞林
  • 2篇侯西勇
  • 2篇于信芳
  • 2篇曹明奎
  • 1篇杜正平

传媒

  • 7篇地理学报
  • 3篇地理研究
  • 3篇地理科学进展
  • 3篇Scienc...
  • 2篇资源科学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球与环境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6
  • 11篇2005
  • 9篇2004
  • 5篇2003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造林对土壤碳储量影响的研究被引量:64
2005年
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体现了自然和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造林,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变化,能够改变陆地土壤碳储量。但其作用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本文对造林后土壤碳储量变化和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及其影响效果进行综述,介绍了土壤碳储量变化的研究方法,最后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努力方向。随着我国造林面积的扩大和人工林年龄的增加,加强造林后土壤碳积累机制及这种积累的空间分异和时间动态的研究。
史军刘纪远高志强崔林丽
关键词:造林土壤碳储量人工林影响因素研究方法
中国陆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研究被引量:41
2005年
了解不同季节陆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及与气候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不同地类的差异对深刻理解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陆地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1981~2000年间GLO~PEM模型模拟的我国陆地NPP数据和同期气温、降水以及土地利用数据.研究不同季节我国陆地植被NPP的变化。结果表明,在1981~2000年期间,四个季节的NPP都呈显著增加趋势,春季是NPP增加速率最快的季节,夏季是NPP增加量最大的季节。耕地在春、夏和秋季NPP增长和增长率最高,林地冬季NPP增长最多而水域冬季NPP增长率最高。夏季NPP增长最高的区域分布于我国东部的多数地区、内蒙古东部、四川盆地、贵州东部、藏南和新疆西部:夏季NPP降低最多的区域分布于在呼伦贝尔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东部和新疆西北部。
崔林丽史军唐娉高志强
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
基于多时相遥感信息的中国农业种植制度空间格局研究被引量:72
2005年
多熟种植是中国重要的种植制度,对保持和增加粮食产量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复种指数受自然条件和农村社会状况的影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及时获取其变化信息对估计粮食产量变化及其原因和农业发展科学决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地域辽阔,作物种植制度复杂多样,传统的统计方法不能及时满足政府获取种植制度变化的要求。卫星遥感是探测大尺度土地覆被格局及变化最有效手段,因此可以作为获取区域和全国尺度作物复种指数的一个重要途径。该研究探讨了应用多时相遥感数据定量表达全国种植制度信息提取的方法及可行性,采用峰值特征点检测法结合作物生长季相特征及农田管理特点(播种和收获)提取了中国农田的多熟种植信息,并与统计数据的复种指数进行比较验证,为进一步进行农业种植制度变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闫慧敏曹明奎刘纪远庄大方郭建坤刘明亮
关键词:复种指数
中国城市形状的时空变化被引量:40
2005年
基于国家资源环境数据库动态土地利用数据,计算了1990年和2000年我国31个大城市的形状指数。结果表明,从1934年~1990年的56年间城市形状从紧凑趋于非紧凑、分散;而在1990年~2000年10年间,由于受到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增强的影响,城市形状趋于紧凑。从1934年~1974年间,在20个可比较的城市中有14个城市形状指数增加、6个城市形状指数减少。从1974年~1990年间,在22个可比较的城市中各有11个城市的形状指数增加和减少。从1990年~2000年间,31个城市中有11个城市的形状指数增加、20个城市形状指数减少。一些城市的形状指数在不同时间段变化十分剧烈。例如,兰州市是在1934年~1974年间形状指数增加最多的城市,而在1974年~1990年阶段则形状指数减少最多的城市。同样,武汉和昆明则是在1974年~1990年阶段形状指数增加量最大的城市,而在1990年~2000年阶段则是形状指数减少量最大的城市。这或许说明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有时人们还未真正认识到城市形状的重要性,往往只有当城市形状变化到严重地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环境时,才发现形状存在的缺陷。
王新生刘纪远庄大方姜友华张红余瑞林
关键词:城市建设土地利用国家资源城市规划大城市
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时空特征被引量:223
2005年
基于国家资源环境数据库动态土地利用数据,借助GIS软件支持,分别计算了1990年和2000年中国31个特大城市平面轮廓形状的分维、紧凑度和形状指数以及城市的用地扩展类型。结果表明,从1990年到2000年,中国31个特大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类型以填充类型为主,外延类型相对较少且主要发生在发展限制较小的平原地区。总体上,分维呈减少趋势且南方城市大于北方城市,形状指数有减少,城市空间形状有紧凑化趋势。综观1990年和2000年中国31个城市的分维、紧凑度和形状指数的数据,可以看出广州、南昌、济南、成都、北京和上海等城市形状变化比较大,而兰州、太原和唐山等城市形状变化很小。若用地扩展为填充类型,则分维减少,紧凑性增加,形状指数减少;相反,若用地扩展为外延类型,分维增加,紧凑性降低,形状指数增加。
王新生刘纪远庄大方王黎明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土地利用国家资源紧凑度分维GIS
20世纪90年代新疆草地资源的空间格局演变被引量:33
2004年
以Landsat TM遥感影像解译出的新疆1990年和2000年1:10万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探讨了近10年来草地资源的动态变化及其空间格局特征。两期矢量数据叠加,得到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变化数据、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和土地利用变化转移概率矩阵,从而系统地分析了草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以及高、中、低不同覆盖度草地亚类之间的动态变化。在归纳草地资源各种变化情况的基础上,构建无任何分类面积信息损失的ARC/INFO-Grid格网化数据集,从而讨论了草地资源动态变化的空间格局特征。研究表明,近10年来草地与未利用土地之间为近似等量交换,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则是显著的入不敷出,因此草地大量减少,但是草地总体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其总量减少的不利影响。草地数量的转入与转出及质量的提高与恶化在时间上同步发生,在空间上则交错进行并形成复杂的空间格局。草地资源的动态变化总体上具有比较突出的区域差异性,可以划分出5个基本动态变化分区。
侯西勇庄大方于信芳
关键词:草地资源土地利用变化遥感GIS
Impacts of land-use and climate changes on ecosystem productivity and carbon cycle in the cropping-grazing transitional zone in China被引量:17
2005年
The impact of land-use/land-cover and climate changes on ecosystem productivity and carbon cycl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in global change studies. In the past 20 years, the climate and land-use in China have changed significantly and have had important ecological consequences, especially in ecologically sensitive regions, e.g. the cropping-grazing transition zone (CGTZ). Here we present a study that used a process-based ecosystem model and data of land-use changes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and of climate change at high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 to estimate the impacts of land-use and climate changes 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vegetation carbon storage, soil 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 (HR), carbon storage and 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 (NEP) in the CGTZ of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rming and decreases in precipitation in CGTZ reduced NPP by 3.4%, increased HR by 4.3%, and re- duced annual mean total NEP by 33.7Tg from the 1980s to the 1990s. Although carbon storage in vegetation and soil was increasing because the mean NPP for the period was higher than HR, the decreasing NEP indicate that climate change reduced the carbon uptake rate. However, land-use changes in this zone caused increases in NPP by 3.8%, vegetation carbon storage by 2.4%, and annual total NEP by 0.59Tg. The land-use changes enhanced ecosystem carbon up- take, but not enough to offset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he climate change. The climate change had greater impacts than the land-use change for the whole CGTZ zone, but had smaller impacts than the land-use change in the regions where it occurred.
GAO Zhiqiang LIU Jiyuan CAO Mingkui LI Kerang TAO Bo
关键词:ECOSYSTEMCLIMATE
基于遥感-生态过程的绿洲-荒漠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估算被引量:24
2006年
针对干旱区特有的气候-植被特征,利用卫星遥感混合像元分解技术对干旱区植被进行了光合作用植被和非光合作用植被区分和组分解析,尝试通过对干旱覆被植被灌层结构进行解析而解决因植被光能吸收的估算问题,并参考国际上遥感-生态模型GLO-PEM和CASA,借助遥感生态反演的物理分析,初步构建起基于遥感与生态过程的干旱区适用的光能利用率模型NPP-PEM,并以ERDAS IMAGINE为平台,实现了模型可视化模型界面,可用于中国西部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年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估算。由于考虑了干旱植被生理特征和灌层结构的光能利用模型,模拟结构与原理更加合理完善,为引入其他生态模型应用或移植到干旱区提供借鉴,从而为中国干旱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开辟了途径。
张杰潘晓玲高志强师庆东吕光辉艾里西尔.库尔班张琳
关键词:干旱区荒漠混合像元分解净第一性生产力
基于GIS的任意发生元Voronoi图逼近方法被引量:13
2004年
许多地理问题的空间分析中需要采用Voronoi图,但是目前我们尚缺乏一些简单的易于实现的构建任意发生元Voronoi图的方法,也缺乏一个能直接生成任意发生元Voronoi图的软件,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GIS的构建任意发生元的未加权Voronoi图的逼近方法。首先用有限点来逼近原始发生元,然后构建这些点发生元Voronoi图,最后消除那些属于同一发生元的顶点和边,即得到原始发生元的逼近的Voronoi图。在该算法的具体实现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现有GIS软件可以生成点发生元Voronoi图的特性和处理空间数据的能力。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以生成未加权的任意形状发生元的逼近Voronoi图,能满足地理问题空间分析的需要。如地理客体可以是点状地理客体(城市、县城、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等)、线状地理客体(交通运输线、经济地带和河系等)、面状地理客体(经济区、公园和绿地等)或者它们的组合,它们的空间影响范围或空间服务范围都可以采用Voronoi图来界定。
王新生刘纪远庄大方姜友华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VORONOI图
石漠化地区植被对干旱敏感性的遥感观测被引量:6
2009年
西南石漠化地区是国家重点治理的生态脆弱区域,该区尽管年降雨量大,但由于独特的水文特征,植被也常因缺水生长受到抑制。本文利用2000至2004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辐射计(MODIS)250 m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植被生长的指标参数,分析了石漠化地区植被对春旱、夏旱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干旱发生后,石漠化地区NDVI降低明显,而非石漠化地区植被受到的影响很小。春旱发生后,生长初期NDVI比其它年份减少约12%,生长期开始的时间与春季降雨量有重要关系;夏旱发生后,生长后期NDVI减小约16%,但夏旱对植被的影响具有一个月的滞后。这说明石漠化使生态系统抗旱能力减弱,更易受气候波动的影响。
倪雪波刘荣高王世杰
关键词:石漠化植被MODISNDVI干旱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