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9B2007)

作品数:4 被引量:27H指数:2
相关作者:孟繁杰李如龙李焱更多>>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篇量词
  • 1篇虚化
  • 1篇语法化
  • 1篇语义
  • 1篇魏晋
  • 1篇魏晋南北朝
  • 1篇历史演变
  • 1篇南北朝
  • 1篇个体量词
  • 1篇法化
  • 1篇泛化
  • 1篇北朝
  • 1篇词研究

机构

  • 4篇厦门大学

作者

  • 4篇孟繁杰
  • 2篇李如龙
  • 1篇李焱

传媒

  • 1篇中国语文
  • 1篇汉字文化
  • 1篇语言研究
  • 1篇国际汉语学报

年份

  • 2篇2011
  • 2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量词“片”的语法化被引量:9
2011年
"片"的本义"判木"应为动词,东汉时"片"由动词引申义"分开;剖开"发展为"分体量词",用以称量"从整体分离出来的分体事物"。魏晋南北朝时期"片"发展迅速,成为集"分体量词"、"个体量词"、"整体量词"和"不定量词"于一身的综合量词。唐以后"不定量词"被"点"所取代,其他量词属性一直延续至今。"片"的语法化途径有两种:一种是词义的泛化,一种是计量功能的弱化。
孟繁杰李如龙
关键词:量词语法化
从历时角度看量词“幅”属性的演变被引量:1
2010年
刘世儒先生曾经对量词"幅"作过论述,认为"幅"称量"布帛"是由本义而来,用于"纸"是取其平面作用。因为刘先生主要侧重于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时期的量词研究,受语料所限,对"幅"的演变过程描写得颇为简单,事实上,“幅”虚化为量词后经历了“度量量词一度量量词和个体量词—个体量词”三个阶段。本文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为基础,考察量词“幅”的产生及其演变过程。
孟繁杰李焱
关键词:个体量词魏晋南北朝词研究
量词“张”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被引量:16
2010年
"张"本义为"拉开弓",动词,引申为"张开",并由这一引申义虚化为量词,用于称量"可张开的事物",具有较强的动作义,这一用法在先秦就已出现,至魏晋南北朝时有所发展。唐代"张"开始用于称量具有"平面义"特征的事物,这是量词"张"用法的转折,唐以后"张"的"平面义"越来越明显,"动作义"越来越微弱,到现代汉语中"张"已成为典型的"二维平面"量词。
孟繁杰李如龙
关键词:量词虚化泛化
论量词“根”的演变被引量:2
2011年
"根"本义为名词,指植物的根部。魏晋南北朝时,以部分代整体的"借代"方式虚化为量词,用以称量"植物",并进一步泛化用于称量"毛发类"事物以及"木质类"事物。明代时,称量"毛发类"事物的用法衍生出用于称量"软质""长条状"的事物,称量"木质类"事物的用法衍生出用于称量"硬质""长条状"的事物,至此,"根"的五种量词用法基本形成。但在这几种量词用法的发展过程中,其最初的称量"植物"的用法却呈现出语义缩小的趋势。由于"根"一直保留其本义,具有较强的实义性,所以"根"至今无法完全虚化。
孟繁杰
关键词:量词语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