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4011)

作品数:6 被引量:94H指数:5
相关作者:胡小刚郝晓光薛秀秀王勇王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河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河北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地震
  • 3篇汶川大地震
  • 3篇大地震
  • 1篇地震仪
  • 1篇短临
  • 1篇短临异常
  • 1篇震前
  • 1篇震源
  • 1篇震源机制
  • 1篇台风
  • 1篇台网
  • 1篇倾斜仪
  • 1篇重力仪
  • 1篇可降水量
  • 1篇降水
  • 1篇降水量
  • 1篇反演
  • 1篇PROFIL...
  • 1篇TIBETA...
  • 1篇GPS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河北理工大学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河北省气象科...

作者

  • 5篇胡小刚
  • 4篇郝晓光
  • 3篇薛秀秀
  • 1篇何荣
  • 1篇刘严萍
  • 1篇王勇
  • 1篇王勇

传媒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测绘科学
  • 1篇Geo-Sp...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GPS反演的可降水量与降水的对比分析研究被引量:16
2010年
本文以秦皇岛为例,分析GPS可降水量与降水实况的关系。2007年5月~8月期间发生16次降水过程,每次水汽的增加,都对应着一次降水过程和降水峰值的出现;16次降水事件中,GPS可降水量序列峰值超前降水发生时间1h和2h分别各为6次,两者占到总降水次数的75%,也就是说GPS可降水量序列峰值超前降水发生时间约为1~2h;降水出现的时间一般发生在大气可降水量迅速增加之后,在2h或3h的大气可降水量的增幅迅速增加达到5mm后,2h内出现降水占68.75%,3~4h出现降水占18.75%,5~6 h出现降水占6.25%;而大气可降水量迅速增加前2h内出现降水的仅占6.25%,即GPS可降水量迅速增加后4h内出现降水的比率占到87.5%。GPS可降水量可作为降水短期预报的指标之一。
王勇王勇何荣胡小刚胡小刚
关键词:GPS可降水量降水
汶川大地震“震前扰动”存在“第三类脉动”吗?被引量:10
2009年
采用国家地震台网数十台地震仪的观测资料研究了汶川大地震和昆仑山大地震的"震前扰动"现象,结果表明,"震前扰动"现象与强台风的影响密切相关,适用于英国海洋学家Higgins的海浪非线性干涉理论中的"第二类脉动".然而,通过对信号时频特征的细致分析后发现:"震前扰动"信号存在着明显的"时频偏移"现象,不完全符合"第二类脉动"的特征.因此本文认为,汶川大地震的"震前扰动"除了包含"第二类脉动"信号外,还可能存在着"第三类脉动",这对强震短临前兆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郝晓光胡小刚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
IRIS台网地震仪资料出现2010年1月12日海地大地震“震前扰动现象”被引量:8
2010年
2010年1月12日,加勒比岛国海地爆发了Mw7.0级大地震.震中附近的宽带地震仪记录在1月10 1月12日观测到了显著的"震前扰动"现象.扰动信号的周期为3~10秒.北美大陆的宽带地震仪也记录到了类似的扰动信号.海地大地震"震前扰动"发生期间,加勒比海域及周围海域没有发生任何海洋风暴.海地大地震的"震前扰动"是由某种非台风因素引发的.
胡小刚薛秀秀郝晓光
汶川大地震宽带地震仪短临异常及成因初探被引量:56
2008年
2008年5月12日8.1级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对国家测震台网的40台宽频带地震仪在5月7日-5月13日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汶川大地震前有明显的短临异常:各台站在大地震发生前1-3天内不同程度检测到了低频异常颤动,颤动振幅逐渐增大,一直持续到大地震发生,信号周期范围为2-10 s.重力仪和倾斜仪也观测到了这类颤动信号.汶川大地震前的异常颤动信号几乎遍布中国大陆,但在西部较弱,东南部较强,尤其在华南地块靠近菲律宾板块的边界处颤动信号很强.因此我们的初步推测是:异常颤动产生的可能原因是地震爆发前华南地块可能开始了慢滑移,滑移时的摩擦产生低频颤动.
胡小刚郝晓光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重力仪倾斜仪
汶川大地震前非台风扰动现象的研究被引量:32
2010年
为了区分汶川大地震的震前扰动现象中的台风因素和非台风因素,本文研究了中国大陆宽带地震仪在汶川大地震前记录到的异常扰动信号的时频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大地震的震前扰动主要由两种扰动构成,二者动态特征完全不同.其中优势频率为0.2~0.25Hz的扰动主要与台风Rammasun有关.这种台风扰动在沿海地区较强,在内陆地区较弱,其震动源在靠近台风运动路径的海底.另一种优势频率为0.1~0.18Hz的扰动与台风无关,这种非台风扰动在地震发生前约10h突然急剧增强,其最大值出现在地震爆发时刻.非台风扰动在靠近震中的地区较强,在沿海和西部地区较弱.震源扰动扫描算法计算初步定位的结果显示其震动源不在海底,而是分散在震中附近的内陆地区.汶川大地震前的非台风扰动是否与汶川大地震有关,值得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胡小刚郝晓光薛秀秀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
Forward Simulation of Gravity for Crustal Structure of Xiachayu-Gonghe Profile in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2010年
The crustal structure of Xiachayu-Gonghe geophysical profile in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is simulated with Bouguer anomaly corrected for sediments and lithosphere. The forward simulation shows that the thickness of upper crust in eastem Tibetan plateau is about 20 km, and the density is 2.78 × 10^3 kg/m^3. The bottom interface of middle crust changes from 30 km to 40 km, the density of middle crust is 2.89 × 10^3 kg/m^3. The materials with low density of 2.78 × 10^3 kg/m^3 exist in middle crust, and those with high density of 3.33 × 10^3 kg/m^3 exist at the bottom of middle crust between Wenquan and Tanggemu. The density is 3.10× 10^3 kg/m^3 in lower crust. The shallowest depth of Moho interface is about 56 km, and the deepest one is about 74 km, the undulation of interface is large, the deep Moho is located in Xiachayu, Chayu, Nujiang, and Wenquan. The crustal density of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is larger than that of central section; the low velocity layers are located in middle crust and bottom in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at the bottom of the upper crust in the central plateau.
KE Xiaoping WANG Yong XU Houze
关键词:GRAVITY
利用重力观测约束2011日本Tohoku大地震的震源机制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Tohoku)太平洋海域发生Mw9.0特大地震,是日本有地震记录以来最大的地震。地震发生后,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地震研究机构,如the Global Centroid-Moment-Tens...
薛秀秀胡小刚郝晓光柳林涛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