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社科基金(12LSC014)

作品数:12 被引量:31H指数:4
相关作者:李军胡鹏石涛黄玉玺王斐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清华大学山西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历史地理
  • 3篇经济管理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灾害
  • 5篇清代
  • 4篇粮价
  • 3篇政府
  • 3篇粮价波动
  • 2篇唐代
  • 1篇道光
  • 1篇地方官
  • 1篇地方官员
  • 1篇宣统
  • 1篇学者
  • 1篇灾害史
  • 1篇灾异
  • 1篇政府调控
  • 1篇政府行为
  • 1篇政治
  • 1篇政治影响
  • 1篇上涨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应对

机构

  • 11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2篇山西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10篇李军
  • 4篇胡鹏
  • 2篇石涛
  • 1篇黄玉玺
  • 1篇王斐

传媒

  • 3篇中国社会经济...
  • 2篇兰州学刊
  • 2篇中国农史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价格月刊
  • 1篇中国经济史研...
  • 1篇农业考古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饥荒史研究方法刍议——以《1690-1990年间华北的饥荒:国家、市场与环境的退化》一书为中心
2014年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灾荒性事件的频发,对灾害的研究业已被视为重要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1。学者们已经从单纯的分析灾害的自然属性与观察灾荒救济转变到关注灾害的社会属性,并逐步实现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有研究者认为,当前国内学者的灾荒史研究主要呈现就灾言灾、因灾而赈、由灾及人等三条路径2。而国外学者则更关注饥荒与中国政府的功能、世界历史中的清代救灾活动、文化和宗教对饥荒的反应等问题3。
李军石涛
关键词:饥荒国外学者
两套清代粮价数据资料综合使用之可行性论证与方法探讨——基于文献学和统计学方法的分析被引量:13
2016年
目前,学术界对现有的两套清代粮价数据资料综合使用的原则与方法尚未达成一致。本文基于文献学和统计学分析法,结合清代顺天府粮价数据个案,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论证综合使用两套清代数据资料的可行性,提出、探讨相关处理方法。通过分析发现:"清代粮价资料库"和《道光至宣统间粮价表》中粮价数据具有同一性和互补性的特征,为综合使用二者提供了条件;一种行之有效的综合处理方法是,乾隆朝和嘉庆朝取"清代粮价资料库"数据、道光朝至宣统朝以《道光至宣统间粮价表》数据为基础、以"清代粮价资料库"数据加以补充;虽然在使用综合处理后的新数据时会产生一些问题,但可以通过相应方法加以解决。因此,在今后粮价研究中的前期数据处理时,可以考虑综合使用两套清代粮价数据资料。
胡鹏李军
关键词:粮价
农历抑或公历?数据形式对数理分析结果的影响——以清代中后期直隶小麦市场整合分析为例被引量:5
2016年
清代粮食问题研究中,绝大多数学者所使用的粮价数据是经过农历天数加权平均处理后的公历形式。从理论上讲,这种公历化处理方式存在破坏数据原貌特征的可能,进而会影响相关数理分析。本文选用《清代道光至宣统间粮价表》中的直隶小麦价格农历形式数据,对清代中后期直隶小麦价格进行个案分析:一方面,对农历数据和公历化处理数据的统计特征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借鉴薛华(C.H.Shiue)和凯勒(W.Keller)使用的协整分析法,对小麦市场整合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使用农历天数加权平均处理后的公历化数据与原始农历数据的数理分析结果差异较大,公历化数据处理方式会造成计量结论的非系统性偏误。
胡鹏李军
关键词:清代小麦价格数据形式
粮价波动对清代地方公职人员生活水平的影响——以1771-1911年北京地区为例被引量:6
2018年
粮价波动对社会的影响非常广泛,但对各社会阶层群体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一般而言,粮价对低收入群体影响较大,粮价上涨会导致其生活水平下降。基层公职人员作为社会管理体系的基石,粮价上涨对其生活状况的冲击,将直接影响着清代社会安定与政局走向。本文利用《清代道光至宣统间粮价表》、“清代粮价资料库”与方志资料,分析了1771-1911年的主要粮食价格与基层公职人员粮食购买力,结果发现,北京地区粮价整体呈上涨趋势,而基层公职人员的薪资长期未变且水平较低,降低了其粮食购买力,难以维持个人口粮需求,更无力供养家庭。粮价上涨与薪资低下之间的矛盾,导致了胥吏的寻租行为日益剧烈,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社会基础。
黄玉玺胡鹏李军
关键词:清代粮价上涨公职人员
自然灾害对唐代地方官员的政治影响论略被引量:2
2014年
唐代灾害频发,演变趋势呈现中前期相对较低、后期较高的特征,发生区域集中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基层地方官员承担具体的救灾工作,务虚性的救灾行为较少。灾害奏报制度完善,日常规定和官员出巡相配合,政府按照法律规定对地方官员进行赏罚。考课制度与灾害奏报体制在运行中存在矛盾,影响救灾绩效与官员救灾方式的选择。灾害救济成效显著者获得荣誉褒奖和职位升迁的激励,弄虚舞弊或救灾不力者遭受朝廷贬谪或被百姓殴打或者击杀的后果。"灾异天谴论"与考课制度共同制约着官员的政治命运。灾害的发生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影响着官员的政治命运走向。
李军
关键词:灾害史唐代地方官员
自然与社会双重选择:清代直隶粮食种植结构变迁被引量:4
2019年
种植结构是粮食安全与百姓生活的重要保障,对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尤其是畿辅重地。有清一代,直隶种植结构进一步丰富和优化,粮食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高产抗灾作物不断拓展。小麦和豆类面积持续增加,粟米种植比重有所下降,水稻田水利与政策波动。其中最大变化为高粱与美洲作物的崛起,优良特性与酿酒之用使高粱迅速发展,高产抗灾使玉米和甘薯不断推广。种植结构变迁过程复杂,受气候变化、灾害等自然因素与人地矛盾、政府行为等社会因素共同作用,是自然与社会双重选择的结果。以古鉴今,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优化粮食种植结构至关重要。
黄玉玺李军
关键词:粮食种植结构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人地矛盾政府行为
清代粮食价格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当代启示
2022年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粮价乃百价之基,粮价变动可反映经济发展与百姓生活。综合利用两套清代粮价数据,整体系统研究清代直隶粮价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738—1911年直隶小麦、高粱、粟米价格长期上涨,呈现“涨→跌→涨→平→涨”趋势,各阶段大约持续30年,短期内出现较大波动;空间特征由粮食供需关系空间差异决定,以冀中平原为中心高价区向四周逐渐降低。粮价时空变动受气候和灾害、人口与耕地、交通条件、银钱比价、寻租行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当下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俄乌冲突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导致全球粮价上涨,中国提出“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与“大食物观”,坚守粮食安全底线。从大历史观看,清代粮价时空演变对当前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稳定粮食价格仍有重要启示。
黄玉玺李军
关键词:粮食安全价格特征
粮安天下:清代畿辅粮价的政府调控与社会应对被引量:1
2022年
粮安天下,农定社稷。粮食是治国安邦之根基,其价格变动关乎国计民生。有清一代,直隶粮价总体上不断上涨,具体表现为“增长→下降→增长”趋势。为平抑粮价、保障民生,政府通过粮食价格跟踪监测、省际之间粮食调配、鼓励粮食流通贸易、国家粮食仓储政策、国家荒政制度体系进行宏观调控,借助社仓义仓、宗族赈济和民间义赈,鼓励民间实现自我救济。直隶为畿辅重地,粮价调控政策极具代表性。以古鉴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稳定粮食价格至关重要。
黄玉玺李军
关键词:粮价波动政府调控社会应对
清代前中期灾害恢复周期研究——以1834年山西泽州旱灾为例被引量:3
2015年
灾害恢复周期是指从灾害发生到灾区恢复生产能力的时间,这一时间的长短能够反映出灾害的程度及人类救灾活动的绩效问题。因此,研究灾害恢复周期能够使我们从另一个视角探讨政府、市场以及粮食替代品在整个灾害救助过程中各自所起到的作用。目前学术界运用粮食价格研究自然灾害问题的成果多集中在较大区域、较长时段的宏观层面,针对某次灾害的微观研究尚属空白。文章以1834年泽州府的一次烈度一般的旱灾为研究起点,通过粮价波动情况考察灾害恢复周期,并以此为基础,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别探讨政府、市场和粮食替代品在灾害恢复周期中所起的作用。并通过相关史料构建具备完全交换权利、不完全交换权利和不具备交换权利这三类人转化的数理模型,进一步分析粮食供给时机的有效性问题。
石涛王斐胡鹏
关键词:交换权利政府
中国传统社会救灾模式选择及原因探讨被引量:5
2014年
传统中国社会的统治者围绕救灾制度,创造了禳灾制度和减灾制度两种模式。它们无论是在使用的次序、数量以及不同时期的选择上,都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形成与统治者对其合法性地位的维护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学模型的探讨显示,这一选择与灾民的期盼相反,这往往成为引发灾民起义,进而导致王朝更迭的重要因素。
李军胡鹏
关键词:灾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