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山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08130230C)

作品数:7 被引量:36H指数:6
相关作者:李丽娜崔向军苑杰杨阳陈晓美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联合大学开滦精神卫生中心华北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唐山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4篇社会支持
  • 4篇救灾
  • 2篇医护
  • 2篇医护人员
  • 2篇志愿
  • 2篇志愿者
  • 1篇地震
  • 1篇特质应对方式
  • 1篇人格特征
  • 1篇人格特质
  • 1篇汶川地震

机构

  • 6篇河北联合大学
  • 1篇开滦精神卫生...
  • 1篇华北理工大学

作者

  • 6篇李丽娜
  • 4篇崔向军
  • 3篇苑杰
  • 2篇陈晓美
  • 2篇杨阳
  • 1篇杨莉莉
  • 1篇王珊
  • 1篇李建明
  • 1篇张郢
  • 1篇刘霄
  • 1篇庞楠
  • 1篇程淑英
  • 1篇宴丽娟
  • 1篇高志华
  • 1篇张珊珊
  • 1篇陈允恩
  • 1篇王聪哲
  • 1篇罗红格
  • 1篇张姗姗
  • 1篇杜君

传媒

  • 5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健康心理...
  • 1篇中华行为医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5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应对方式对赴川救灾医护人员替代性创伤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应对方式对赴川救灾医护人员替代性创伤的影响。方法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问卷对170名赴川救灾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不同性别的救灾医护人员在应对方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重度受灾地区医护人员的积极应对得分比轻度受灾地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16,P<0.01)。(3)灾后两周以内赴川的医护人员积极应对得分比三周及以后赴川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24,P<0.001)。(4)医护人员的替代性创伤各因子及总分与消极应对方式正相关(P<0.001);除认知反应外,医护人员的替代性创伤各因子及总分与积极应对方式负相关(P<0.001)。(5)救灾医护人员的应对方式可以有效预测替代性创伤。结论不同性别的医护人员应对方式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受灾地区灾情程度和赴川时间对医护人员的应对方式有影响;采用积极应对方式使医护人员的替代性创伤得分低,消极应对使替代性创伤得分高。
李丽娜王珊王莹崔向军
关键词:医护人员
赴川救灾志愿者替代性创伤调查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赴川救灾志愿者替代性创伤状况。方法对300名参加汶川地震的救灾志愿者采用"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291例救灾志愿者替代总分超过理论中值11人(3.80%),其中生活信念69人(23.70%)、认知反应36人(12.40%)超过理论中值,救灾志愿者出现了一定的替代性创伤。男性救灾志愿者情绪反应、行为反应、生活信念、生理反应及替代总分均明显低于女性救灾志愿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专科及专科以下救灾志愿者情绪反应、认知反应、生理反应和替代总分均明显高于本科及本科以上救灾志愿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婚救灾志愿者生理反应得分明显低于已婚救灾志愿者,生活信念得分明显高于已婚救灾志愿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灾区工作时间≥1个月救灾志愿者情绪反应、认知反应、生理反应及替代总分均明显低于工作时间1~2周救灾志愿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灾区工作时间3~4周救灾志愿者认知反应及替代总分均明显低于工作时间1~2周救灾志愿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受教育程度低、未婚的救灾志愿者替代性创伤较为严重;在灾区工作时间短的救援者的替代性创伤较为严重。
李丽娜崔向军高志华张珊珊杨莉莉苑杰
关键词:救灾志愿者
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与特质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与特质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替代性创伤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91名灾难救助者进行调查。结果①不同性别救助者在替代性创伤上行为反应这一维度得分存在显著差(t=-2.335,P<0.05);②灾难救助者消极应对分量表得分,除了认知反应这一维度外,与替代性创伤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r=0.381,P<0.05);积极应对分量表得分除认知反应和生活信念外,与替代性创伤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r=-0.286,P<0.01);③社会支持总分与情绪反应呈显著负相关(r=-0.252)。结论倾向于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灾难救助者,其创伤程度较低;而倾向于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灾难救助者,其创伤程度较高;灾难救助者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则其情绪反应越少。
李丽娜杨阳张伟杜君陈晓美王聪哲李建明
关键词:特质应对方式社会支持
汶川地震后60个月救灾志愿者替代性创伤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了解汶川地震后60个月救灾志愿者替代性创伤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3年8—10月,在唐山地区选取参加过汶川地震的救灾志愿者200例,均在地震后3个月接受过替代性创伤问卷(VT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调查,并与其地震后60个月的数据进行比较。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地震后60个月4例(2.0%)救灾志愿者替代性创伤总分超过理论中值。200例救灾志愿者地震后60个月情绪反应、认知反应、生理反应得分及VTS总分低于地震后3个月,行为反应得分高于地震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对社会支持利用度得分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低于地震后3个月,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得分高于地震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TS总分与消极应对得分呈正相关(P<0.05),而与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社会支持利用度得分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呈负相关(P<0.05)。消极应对是地震后60个月救灾志愿者替代性创伤的影响因素(Y=108.758-1.080×消极应对得分,P<0.05)。结论救灾志愿者在地震后60个月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替代性创伤,但与地震后3个月相比,替代性创伤程度降低。同时其采用消极应对方式次数越少,产生替代性创伤程度越低。
李丽娜段亚妮吕少博杜君刘桂玲张郢罗红格赵阳崔向军
关键词:社会支持
男性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赴川男性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的研究积累实证资料,为控制替代性创伤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年9—11月,采用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对252名男性赴川灾难救助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有4.8%(12/252)的男性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总分上超过理论中值,而在认知反应和生活信念因子上分别有8.7%(22/252)和13.5%(34/252)的男性灾难救助者超过理论中值。(2)接受过培训的男性救助者替代性创伤中的认知反应因子、生理反应因子得分和总分低于未接受培训的救助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有灾难救助经历的男性救助者在生理反应及生活信念因子上的得分高于没有灾难救助经验的救助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男性灾难救助者社会支持总分与替代性创伤中的情绪反应、行为反应、认知反应因子和总分呈负相关。(5)替代性创伤总分及各因子与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除生活信念因子外,替代性创伤总分及其各因子得分均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6)灾难救助者P量表和N量表得分与替代性创伤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呈正相关,E量表除与行为反应、认知反应和生活信念无线性相关外,与其余各因子得分及总分都呈负相关。(7)应对方式中消极应对因子和人格特征的E因子、有无救灾经验因素可以有效预测替代性创伤总分。结论 (1)男性灾难救助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性创伤。(2)专业培训经历、灾难救助经历、社会支持度、应对方式、人格特质等因素对替代性创伤有影响。(3)消极应对、有灾难救助经历、内外向人格是替代性创伤的危险因子。
李丽娜赵阳崔向军刘霄李薇秦彤吕绍博陈允恩庞楠陈晨
关键词:社会支持人格特征
社会支持对赴川救灾医护人员替代性创伤的影响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对赴川救灾医护人员替代性创伤的影响。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问卷对160名赴川救灾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不同性别的医护人员在主观支持(t=2.685,P<0.01)、社会支持总分(t=2.602,P<0.01)、替代性创伤总分(t=-2.380,P<0.01)、情绪反应(t=-2.660,P<0.01)和行为反应(t=-2.310,P<0.01)因子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赴受灾程度不同地区的医护人员在客观支持(F=4.179,P<0.01)和生活信念(F=6.349,P<0.001)因子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不同年龄阶段的医护人员在认知反应因子(F=8.809,P<0.001)和主观支持(F=4.659,P<0.01)及社会支持总分(F=4.629,P<0.01)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医护人员的社会支持与替代性创伤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319,P<0.05);(5)回归分析中医护人员的社会支持对替代性创伤有预测作用。结论医护人员的社会支持和替代性创伤存在性别及年龄的差异,且受地区灾情程度的影响;医护人员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所受的替代性创伤越小。
李丽娜张郢宴丽娟郭鑫张姗姗苑杰
关键词:社会支持医护人员
灾难救助者替代性创伤与人格特质的关系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 探讨灾难救助者的替代性创伤程度与人格特质的关系.方法 采用替代性创伤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对86名参加汶川地震的唐山灾难救助者进行调查,所有数据运用SPSS11.5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1)不同性别的救助者在情绪反应得分[女(20.03±4.92)分;男(15.09±3.93)分]、行为反应得分[女(16.43±4.49)分;男(12.11±2.57)分]、认知反应得分[女(10.27±3.28)分;男(8.29±2.81)分]、生活信念得分[女(14.17±3.53)分;男(11.20±3.37)分]、生理反应得分[女(21.23±5.31)分;男(17.32±4.80)分]及替代性创伤总分得分[女(82.70±17.74)分;男(64.00±12.49)分]上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2)救助者的替代性创伤在是否接受过灾难救助培训、是否有过灾难救助经历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3)出现替代性创伤反应的救助者在N量表得分上高于无替代性创伤的救助者(P<0.01).结论 灾难救助者的替代性创伤程度存在性别差异,受培训和经历影响;情绪稳定性高的人更适合参加灾难救助工作.
李丽娜罗红格崔向军杨美荣杨阳程淑英陈晓美苑杰
关键词:人格特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