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2008A-1403)
- 作品数:11 被引量:74H指数:6
- 相关作者:俞理董汉平夏文杰黄立信郑承纲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 高矿化度油藏微生物分布特征
- 2009年
- 为了调查跃进油区油藏中的微生物分布状况,进而指导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采用MPN三管法对五个油藏的23个油田采出水样品进行了六大类功能菌的检测工作。六大类功能菌分别为烃氧化菌(HOB)、厌氧发酵菌(FMB)、硝酸盐还原菌(NRB)、硫酸盐还原菌(SRB)、腐生菌(TGB)和产甲烷菌(PMB)。实验结果分析显示,油砂山、花土沟、尕斯油藏具有本源微生物激活潜力,七个泉、跃西油藏微生物含量少,不具备本源微生物激活的潜力。在23个水样中普遍存在六大类功能菌,用丰度值表示了各类微生物的在不同水样中的分布情况。
- 张红丽黄立信俞理董汉平吴庆红崔庆峰
- 关键词:高矿化度青海油田微生物分布
- 不同采出程度下微生物采油效果分析被引量:4
- 2010年
- 为研究采出程度对微生物采油效果的影响,向不同采出程度的4组岩心中分别注入0.2倍岩心孔隙体积的接种有产表面活性剂菌、产聚合物菌的激活培养基。封闭岩心并置于油藏温度下对微生物进行培养。10d后再次对岩心进行驱替,用平板计数法检测水驱过程中产出液的菌体浓度变化。同时将采取微生物采油措施的岩心的驱油效率与不接种菌的岩心的驱油效率对照,观察采收率的提高幅度,发现采出程度不同时,驱替压力、菌体浓度、最终的驱油效率均不同。实验表明,采出程度导致的原油组分、油水体积比、油水渗流能力等参数的变化共同影响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代谢产物浓度和总量的积累,导致采收率提高的幅度随采出程度的提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 刘保磊俞理黄立信郑齐义
- 关键词:微生物采油采出程度原油组分驱油效率
- 一株耐温耐盐烃降解菌Geobacillus sp. XDF-4性能被引量:12
- 2010年
- 从大庆油田龙虎泡区块采油地层水中分离得到一株性能很好的耐盐耐温的兼性烃降解菌XDF-4,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地芽孢杆菌Geobacillus sp.。该菌在45~75℃、pH6.5~9.0、盐的质量分数0~10%下生长良好,其最适生长温度为65℃,最适盐的质量分数为3.0%。研究发现,该菌株能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生长并合成生物表面活性剂,发酵7d,其发酵液表面张力从68.59mN.m-1降到29.58mN.m-1。薄层色谱和显色反应表明,XDF-4产出的表面活性剂主要包含:糖类50.26%(质量)、脂类28.47%(质量)、蛋白质15.35%(质量);其临界胶束浓度为22mg·mL-1。GC气相色谱和族组分柱色谱分析表明,烃降解菌Geobacillussp.XDF-4作用后,原油轻质组分含量明显增加,重质组分含量降低。物理模拟实验表明,该菌可在一次水驱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采收率5.69%,可有效应用于高温高盐油藏微生物驱现场实验。
- 夏文杰董汉平俞理黄立信赵婷
- 关键词:耐温耐盐生物表面活性剂物理模拟
- 铜绿假单胞菌WJ-1降解原油特性被引量:14
- 2011年
- 从蒙古林油藏地层水中筛选和驯化得到一株兼性厌氧烃降解菌WJ-1,经生理生化测试和16S rDNA鉴定该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为了研究菌株WJ-1降解原油的性质,利用该菌株对新疆、中岔口、大庆江桥、蒙古林等油田的不同黏度的原油进行了微生物降解实验,分析了微生物降解作用对原油饱和烃、芳烃、非烃以及胶质和沥青质等组分在原油中相对含量、组成和结构的影响。原油棒薄层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作用引起原油性质发生明显变化,各原油中胶质、沥青质、非烃类含量均降低10%以上;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原油饱和烃中轻组分含量相对增加,重组分含量相对减少;芳香烃中的菲组分相对减少。黏度和凝固点分别平均降低45%和6℃,原油的流动性增强。多孔介质中的物理模拟实验表明:在不同黏度原油(新疆、中岔口、大庆江桥、蒙古林)的驱油实验中,菌株WJ-1能在空白水驱的基础上分别提高原油采油率4.78%、5.15%、7.39%、9.02%。
- 夏文杰董汉平俞理黄立信
-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原油降解黏度凝固点物理模拟
- 群落结构分析在微生物采油中应用被引量:8
- 2010年
-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是微生物采油的基础,也是检验外源菌与内源菌配伍性及内源菌激活效果的依据。通过对现有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引入了"结构变异系数"来评价菌群结构变化;通过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和优势菌群的综合分析,建立了一套简单易行的评价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程度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应用于外源菌与内源菌的配伍性、激活剂筛选、优化和现场试验效果评价。
- 修建龙俞理郑承纲杨爱军
- 关键词:微生物采油群落结构优势菌群
- 绿脓素对降解原油的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 2011年
- 铜绿假单胞菌WJ-1是从蒙古林油田油水样中分离得到的一株能够以原油为唯一碳源,通过合成某些代谢产物增加其环境竞争力和存活率的烃降解菌.用氯仿从WJ-1LB培养液中萃取绿脓素,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得该物质为1-羟基吩嗪.通过在原油培养基中加入和未加入0.2 g/L绿脓素,培养32 d来研究绿脓素对烃降解菌群T2的群落结构和原油降解能力的影响.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分析结果表明:在32 d的原油降解中,含有绿脓素的培养液中T2菌群多样性减少.气相色谱和棒薄层层析分析得:含有绿脓素的培养液中原油的芳香族烃等非烃类和正构烷烃中长链组分的降解率比未加入绿脓素的要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活性检测结果表明:不同菌体的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与活性不同,引起对绿脓素抗性的差异.可见绿脓素对烃降解菌群的结构和原油降解能力有负面影响.
- 夏文杰董汉平俞理
-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微生物群落原油降解
- 高温高盐油藏微生物驱技术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青海油田跃进油区尕斯油藏中浅层地层平均温度65℃,地层水矿化度高达10%~17%。为探索微生物采油的可行性,对尕斯油藏地层水进行微生物种类及数量的鉴定,在分析地层水组分的基础上,设计两种激活体系,并考证激活剂对本源微生物的激活效果以及作用原油的效果。在临近相同油藏条件的地层水中筛选到一株耐高温高矿化度的石油降解菌,该菌能够产生表面活性剂,降低菌液的表面张力,改变岩石的润湿性,从而确定出适于尕斯油藏的微生物采油方式。
- 张红丽黄立信俞理董汉平吴庆红郑承纲张硕
- 关键词:高温高盐烃降解菌本源微生物微生物提高采收率
- 鼠李糖脂的复配驱油体系及现场试验被引量:10
- 2012年
- 用鼠李糖脂复配体系对大庆油田采油七厂葡北三断块进行生物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研究及现场试验。结果表明:鼠李糖脂的复配驱油体系在有效质量分数(0.125%~1.0%)低而宽的范围内,与葡北油水之间的界面张力大幅下降(10-2mN/m数量级);在模拟油层渗透率的天然岩心上注入0.5VP(VP为孔隙体积)的鼠李糖脂复配驱油体系,采收率比水驱提高7.9%~9.3%;13个月驱油累积增油2014 t,平均单井增油224 t,日产油量由试验前的1.5t上升到1.85 t,含水率最低下降1.5%,投入产出比达到1∶2.4。
- 乐建君伍晓林马亮亮郭盟华刘洪涛麻成斗吴晓磊
- 关键词:鼠李糖脂采收率
- 内源微生物采油技术在大庆油田南二区东部聚驱后油层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5年
- 针对聚驱后油藏含水上升速度快、产量递减幅度大、剩余油开采难度逐渐增加的问题,在大庆油田南二区东部聚驱后的水驱区块开展了小区块内源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对试验过程中的注入方式、注入工艺及油藏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加入保护段塞的注入方式能充分发挥营养液激活功效,有利于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发挥;内源微生物驱增加了原油的轻质组份,从而提高了原油流动性;油层剖面动用状况得到改善,提高了差油层采油量。试验的4口采油井最高增油13.4 t/d,综合含水最低下降2.2个百分点,表明聚驱后油藏仍然可以采用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
- 刘芳
- 关键词:提高原油采收率
- 烃降解菌WJ-1及其生物表面活性剂特性研究被引量:14
- 2009年
- 从蒙古林油田水样筛选得到一株能以烃类为唯一碳源、高产表面活性剂的烃降解菌WJ-1,经16SrDNA初步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该菌株以大豆油为碳源的培养基发酵7天,发酵液表面张力降到25.586mN/m,排油圈直径增大到11.8cm。薄层色谱分析表明所产表面活性剂主要有鼠李糖脂、蛋白类和脂类,蒽酮法测得96小时发酵液中鼠李糖脂含量最高,为55g/L;从发酵液提取的棕黄色生物表面活性剂(粗品),其表观临界胶束浓度为20mg/L;以不同黏度的4种原油作为碳源培养7天,原油平均降解率为52%。在渗透率0.4μm2的物理模型上,以1PV的0.6%WJ-1菌液、0.6g/L的聚合物溶液、0.6%WJ-1菌液+0.6g/L的聚合物溶液分别驱替水驱残余油,采收率分别提高6.56%、9.08%、23.08%,表明该菌可用于微生物采油。
- 夏文杰董汉平俞理
- 关键词:烃降解菌鼠李糖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