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09B34)

作品数:21 被引量:218H指数:10
相关作者:戴朴袁永一康东洋张昕王国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武警总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4篇基因
  • 9篇耳聋
  • 8篇突变
  • 6篇SLC26A...
  • 5篇神经性
  • 5篇综合征
  • 5篇感音
  • 5篇感音神经性
  • 5篇GJB2
  • 4篇非综合征型
  • 4篇GJB2基因
  • 3篇遗传性
  • 3篇质粒
  • 3篇神经性聋
  • 3篇前庭
  • 3篇基因诊断
  • 3篇感音神经性聋
  • 3篇SLC26A...
  • 2篇野生
  • 2篇野生型

机构

  • 20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河北医科大学...
  • 3篇武警总医院
  • 1篇成都军区昆明...
  • 1篇昆明医学院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国家人口计生...
  • 1篇滨州市人民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7篇戴朴
  • 16篇袁永一
  • 8篇康东洋
  • 6篇张昕
  • 5篇王国建
  • 4篇韩东一
  • 3篇黄莎莎
  • 3篇于飞
  • 3篇王辉兵
  • 2篇张勋
  • 2篇孙宝春
  • 2篇代志瑶
  • 2篇杨仕明
  • 2篇张国正
  • 2篇韩明昱
  • 1篇张秋玲
  • 1篇薛希均
  • 1篇黄德亮
  • 1篇李琦
  • 1篇陈雪松

传媒

  • 14篇中华耳科学杂...
  • 2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医学综述
  • 1篇听力学及言语...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临床耳鼻咽喉...
  • 1篇中华现代护理...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7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耳聋基因诊断--转化医学推动耳科学发展的范例被引量:30
2014年
转化医学致力于弥合基础研发与临床应用之间的鸿沟,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建立起桥梁,是将从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诊断治疗方法的新医学理念。耳聋基因诊断在国内开展已有10余年,为相当部分的耳聋患者(特别是儿童耳聋患者)揭示了分子病因,为耳聋家庭提供了致病基因的携带状况和遗传规律等信息,为耳聋的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及出生缺陷预防的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促进了聋病三级预防的实现。耳聋基因诊断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耳聋的诊断由影像和听力学水平跃升至分子水平,也为耳聋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转化医学推动疾病防治的范例,对耳学科、康复科学和优生优育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袁永一戴朴
关键词:耳聋基因诊断
聋病基因筛查和耳聋防控新手段被引量:17
2015年
重度聋一旦发生便无法恢复,严重影响生活、工作、学习能力,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除昂贵的人工耳蜗植入外,重度聋尚无有效治疗手段。能否在聋病发生前找到行之有效的防控方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据推测,60%重度聋与遗传因素有关[1]。由于聋病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且基因谱和突变谱广泛,大规模防控在世界各国尚无成功先例可循。而在中国,要实现聋病防控,需解决3个难题:
袁永一戴朴
SLC26A4基因与前庭导水管扩大综合征相关性研究
2010年
近十年来的国内外研究证实,由SLC26A4基因突变引起的前庭导水管扩大是常见的致聋的先天性疾病。随着基因诊断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前庭导水管扩大病例被证实与SLC26A4基因突变有关。现就SLC26A4基因与前庭导水管扩大综合征相关性研究现状及其基因筛查的意义予以综述。
范建辉薛希均
关键词:SLC26A4基因前庭导水管扩大感音神经性聋基因筛查
北京地区耳聋残疾人群大前庭水管相关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分析北京耳聋残疾人群中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IVS7-2A>G和2168A>G发生频率,初步探讨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在北京地区耳聋残疾人群中的分子诊断意义。方法抽查北京地区持耳聋残疾证患者6247例,均抽取外周静脉血并提取DNA,以博奥生物有限公司提供的晶芯九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微阵列芯片)对SLC26A4基因的热点突变IVS7-2A>G和2168A>G进行检测,并对其发生频率进行分析。结果在6247名受检耳聋残疾人群中,携带SLC26A4基因IVS7-2A>G和2168A>G突变的例数共计177例,总阳性检出率为2.83%(177/6247)。IVS7-2A>G突变携带者141例(纯合27例,单杂合突变114例),2168A>G突变携带者26例(纯合4例,单杂合突变22例),SLC26A4基因2168A>G/IVS7-2A>G复合杂合突变携带者10例。针对IVS7-2A>G和2168A>G突变的SLC26A4基因双等位基因突变例数为41例,双等位基因突变率为0.66%(41/6247)。结论 1、在6247例耳聋残疾人中,通过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IVS7-2A>G和2168A>G检测能够明确分子学诊断的占总体的0.46%(41/6247);2、在北京地区持证聋人群体中,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检出率较我院门诊就诊的耳聋患者低,此项课题的开展,有助于了解北京地区残疾人群中与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密切相关的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分布情况,在分子水平上为耳聋残疾人群明确诊断或指导进一步诊断,并对IVS7-2A>G和2168A>G突变检测阳性患者的婚配、生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左路杰张勋袁永一王国建康东洋张昕戴朴
关键词:耳聋基因SLC26A4大前庭水管分子遗传学诊断
基于基因筛查和诊断的耳聋出生缺陷三级预防被引量:45
2013年
耳聋是常见致残性疾病,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治疗方法有限,人工耳蜗植入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费用昂贵。考虑到人工耳蜗的寿命、维护以及术后康复的需求,平均每个聋儿接受人工耳蜗植入后一生约花费100万元以上。此外,人工耳蜗带来的听力与自然听力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导致人工耳蜗使用者的音乐欣赏能力及在噪声环境下的辨音能力有限。
戴朴袁永一
关键词:基因筛查耳聋人工耳蜗植入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公共卫生问题
耳聋分子诊断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2014年
耳聋是全球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60%的耳聋由遗传因素导致。耳聋分子诊断可以为聋哑家庭明确病因,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随着全国性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完成及新型高通量分子诊断技术的出现,耳聋分子诊断将在国内成为临床常规,因此,相关专业人才需求加大。本文将从耳聋分子诊断实验室人员组成及各级人员的培养框架进行阐述,期望有助于耳聋分子诊断团队的建设,服务更多的耳聋患者及其家属。
袁永一王国建韩明昱戴朴
关键词:临床教学分子诊断
野生型与突变型ATP6V1B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功能鉴定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构建ATP6V1B2基因野生型及c.1516 C>T突变型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PEGFP的真核共表达载体,为指导ATP6V1B2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应用基因重组技术、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技术、定点诱变及基因测序方法,构建并鉴定野生型(pIRES2-EGFP-ATP6V1B2)和突变型(pIRES2-EGFP-ATP6V1B2-c.1516 C>T)真核表达质粒。经脂质体介导转染293细胞系,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二者的表达。检测转染细胞内V-ATPase的水解活性和H+转运活性。结果阳性重组子经酶切鉴定野生型和含有c.1516 C>T突变型ATP6V1B2基因片段,基因测序结果正确。重组野生型和突变型真核表达质粒转染293细胞系24小时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胞浆内有绿色荧光表达。转染48小时后检测突变型真核表达质粒转染的细胞V-ATPase水解活性降低,细胞溶酶体PH值升高。结论本研究成功地构建了ATP6V1B2基因野生型及c.1516 C>T突变型和PEGFP基因的真核共表达载体,且能在293细胞系中表达,功能研究证实c.1516 C>T突变导致V-ATPase水解活性降低,H+转运活性下降,细胞溶酶体酸度减低。
辛凤袁永一郭维维韩东一戴朴
关键词:质粒
GJB2、SLC26A4基因致病性突变与内耳CT表型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8
2014年
目的研究感音神经耳聋GJB2、SLC26A4基因致病性突变与内耳CT表型之间的关系,探讨这两种基因检测在诊断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是否存在内耳畸形方面的作用。方法按DNA测序的方法检测2686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GJB2、SLC26A4基因致病性突变情况,以Sennaroglu分类为标准统计以上患者内耳CT表型情况,分析GJB2、SLC26A4基因型与CT表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1、2686例患者中共检出GJB2基因致病性突变429例(双等位基因纯合突变220例、复合杂合突变207例、单等位基因显性突变2例),共检出SLC26A4基因致病性突变596例(双等位基因纯合突变169例、复合杂合突变427例)。2、2686例患者中内耳畸形873例(Mondini畸形371例、单纯大前庭水管338例、其它164例);内耳CT正常1813例。3、GJB2基因致病性突变99.30%(426/429)在内耳CT正常组中检出,SLC26A4基因致病性突变100%(596/596)在前庭水管扩大相关内耳畸形中检出。结论 GJB2基因致病性突变与内耳正常CT表型密切相关;SLC26A4基因致病性突变与前庭水管扩大相关内耳畸形密切相关。
孙宝春代志瑶黄莎莎韩冰袁永一苏钰康东洋戴朴
关键词:感音神经性耳聋GJB2基因SLC26A4基因
GJB2基因听力学表型与基因型关系分析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分析GJB2基因的听力学表型与基因型关系。方法2007年4月-2011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具有完整听力学资料的1481名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均进行GJB2编码区测序,并对其GJB2基因突变检出阳性率及与听力学表型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81例患者GJB2基因阳性突变率为20.05%,双耳感音神经性聋组阳性突变率为20.66%,高于单耳耳聋组(2.08%)(P〈0.01)。在双耳感音神经性聋组中,极重度聋组中的GJB2阳性检出率最高(26.07%),其次是重度(18.12%)、中度(17.4%),轻度组为11.54%,各组间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297例GJB2基因突变阳性患者听力曲线分型分析中,发现了10例上升型听力曲线(14.93%),但GJB2耳聋听力图仍以残余型(26.27%)、平坦型(25.16%)常见,各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GJB2基因突变者听力学表型呈多样性,在进行基因检测时,除重视双耳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或听力图为残余型和平坦型的人群外,也应该对单耳耳聋、双耳轻度听力损失或听力图为上升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进行常规耳聋基因检测。
代志瑶孙宝春黄莎莎康东洋张昕董敏袁永一戴朴
关键词:GJB2感音神经性基因诊断
213个遗传性耳聋家庭的产前诊断和生育指导被引量:15
2012年
目的 通过回顾遗传性耳聋家庭产前诊断的临床实践,总结耳聋产前诊断的相关流程策略与经验.方法 2005年7月至2011年4月,213个耳聋家庭参加研究.其中,205个家庭已生育1个耳聋患儿,除1个家庭妻子为听力正常个体而丈夫为耳聋患者外,其余204个家庭的父母均听力正常;8个家庭为首次生育,包括2个耳聋夫妇家庭.除了1个家庭是经家系研究确定为POU3F4c.647G >A杂合突变导致X伴性耳聋外,其余212个家庭均行常见耳聋基因检测,包括GJB2、SLC26A4分析和线粒体基因(mtDNA) 12S rRNA检测,明确分子病因和后代再发风险.接受产前诊断时,母亲妊娠11 ~30周,根据妊娠时间,行适当的产前诊断取材并提取胎儿DNA,测定胎儿基因型,预测胎儿听力状态.结果 后代再发风险为25%的家庭共209个,其中,再生育家庭204个,先证者均为GJB2或SLC26A4纯合或复合突变,父母均为相同基因GJB2或SLC26A4突变携带者;5个首次生育家庭中的夫妇同为GJB2或SLC26A4突变携带者.后代再发风险为50%的家庭共3个,1个家庭先证者及父亲均为SLC26A4复合突变,母亲为SLC26A4突变携带者;1个家庭妻子为POU3F4突变携带者;1个家庭为耳聋夫妇,丈夫为SLC26A4复合突变,妻子同时携带mtDNA A1555G突变和SLC26A4杂合突变.后代再发风险为100%的家庭1个,夫妇均为GJB2纯合或复合突变,但妻子从精子库选择健康人精子,人工受精后怀孕.产前诊断结果显示:213个家庭共行产前诊断226例次(11个家庭进行了2次产前诊断,1例家庭行3次产前诊断),180例次检测结果显示胎儿仅携带一个父系或母系突变,或未携带任何已知突变,该180个胎儿均已出生,随访听力均正常;46例次检测结果显示胎儿与先证者基因型相同,或同时携带了父母的突变,父母自愿选择终止妊娠.结论 耳聋基因诊断结合产前诊断可以有效预防耳聋家庭生育或再生育聋儿,严谨规范的流程与策
韩明昱卢彦平边旭明汪龙霞黄莎莎王国建王毅康东洋张昕戴朴
关键词:听力受损者连接蛋白类膜转运蛋白质类产前诊断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