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83402)

作品数:13 被引量:250H指数:9
相关作者:马宗晋张进任文军雷永良任金卫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北京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青藏
  • 5篇青藏高原
  • 4篇逆冲
  • 3篇盆地
  • 3篇前陆
  • 3篇前陆盆地
  • 3篇陆盆
  • 2篇地质
  • 2篇断层
  • 2篇新生代
  • 2篇逆冲构造
  • 2篇褶皱
  • 2篇古生代
  • 1篇地层
  • 1篇地貌
  • 1篇地质意义
  • 1篇地质证据
  • 1篇动力学模式
  • 1篇新生界
  • 1篇早古生代

机构

  • 7篇中国地震局
  • 6篇北京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装备指挥技术...

作者

  • 13篇马宗晋
  • 11篇张进
  • 4篇任文军
  • 2篇雷永良
  • 1篇雷永良
  • 1篇王宗秀
  • 1篇卢苗安
  • 1篇李智
  • 1篇任金卫
  • 1篇李涛

传媒

  • 5篇地质学报
  • 3篇地学前缘
  • 2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石油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年份

  • 1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 3篇200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试论宁夏地区始新统寺口子组沉积的构造背景被引量:21
2006年
做为新生代宁夏境内的第一套沉积,始新统寺口子组具有其特殊的意义,但一直没有得到满意的解释。从寺口子组的沉积规模以及较为剧烈的沉积相变化来看,寺口子组的沉积来的很突然。通过沉积相以及构造分析表明寺口子组是走廊南山前陆盆地中前隆位置靠前陆盆地一侧的沉积。该盆地是30~40Ma之间走廊南山逆冲隆起的前陆盆地,盆地的前隆沉积单元位于鄂尔多斯西缘及香山等地区,隆后沉积单元位于鄂尔多斯西缘以东,由于挠曲作用在该前隆上产生了许多倾向造山带的正断层,这些正断层控制了寺口子组的分布,基本上是一种近源的快速堆积,形成一系列围绕前隆的冲积扇或洪积扇沉积,物源为鄂尔多斯西缘隆起等地区。
张进马宗晋任文军
关键词:始新统青藏高原前陆盆地
全球GPS矢量场的分区描述及规律性分析被引量:8
2006年
以平均选择的GPS站点运动年速率编制了全球板块运动矢量场,从而揭示了以下几点规律:1从北大西洋洋脊东侧起,直至西北太平洋岛弧带,欧亚大板块总体呈现顺时针宽弧形运动;2从北大西洋洋脊西侧直至美洲大陆西边缘,北美大板块呈现反时针宽弧形运动;3从南大西洋洋脊东侧起,直至克马德克—新西兰一线,非洲板块和印—澳板块一并呈现从北东指向渐变为北北东指向的运动;4东南太平洋洋脊西侧太平洋板块总体向北西西方向运动;5东南太平洋脊东侧海底大小板块总体向北东东运动;6南美洲整体向北运动;7北极区总体向太平洋北缘运动;南极洲总体向大西洋区运动,并有分裂—对旋迹象。分析上述运动的分区展布,可推论以下几点运动动力学的认识:1拖动全球板块一级运动势态的地幔流可分解为由南极区向北的径向流与由大西洋洋脊和东南太平洋洋脊的东西两侧纬向流的二元动力联合作用,从而造成全球性指向北东和北西的斜向运动;2以重力大地水准面所展现的低阶双重非对称的地球,是引导表壳发育张裂洋脊带和汇聚俯冲带的力学条件;3沿赤道两侧不协调运动带呈现压扭、张扭的复杂变动除了南半球与北半球地幔流在运动指向和速度的差异而造成之外,还可能与地球质心的偏心和南、北半球自转速度的差异变化有关;4南极洲相对环南极洋脊的偏极分流运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本文讨论了造成三大洋脊在全球表壳的分布、全球深俯冲带仅仅在环太平洋边缘带内发育、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板块径向、纬向运动有整体性差异等问题的原因。造成上述现象是与地球整体的双重不对称性有关,即北、南半球和0°/180°半球的缩、胀和快、慢的双重非对称,而这种双重不对称性是地球内部物质的热状态、运动状态以及质量分布等原因造成的,我
马宗晋张进任金卫李智
关键词:质心
滑塌堆积在逆冲构造中的作用——以宁夏牛首山中奥陶统米钵山组为例被引量:7
2007年
宁夏中南部发育的中奥陶统米钵山组中普遍发育着滑塌堆积。综合米钵山组内滑塌堆积的沉积及后期的变形特征,我们认为滑塌堆积在逆冲变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逆冲构造中滑脱层的发育往往和岩性有关,滑塌堆积也是一种重要而潜在的滑脱层,不仅由于大尺度上其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中小尺度上其内部也表现出不均一性,因此它的存在使得应力得以在该层集中,变形因此也主要发生在该层中,从而产生滑脱层,而滑塌堆积的围岩变形则很微弱。结合宁夏中宁中南部地区强烈的逆冲推覆作用,我们认为中奥陶统中的滑塌堆积是该区逆冲推覆构造的重要滑脱层,这些滑脱层控制着该地区下古生界的变形。由于这种构造作用的叠加,先前的那些外来岩块逐渐“细粒化”,逆冲作用使得滑脱堆积中的砾石变形成为构造透镜体,这解决了该地区长期存在的有关这些砾石或透镜体是外来体还是本地的争论。我们的研究表明,在宁夏地区中奥陶统中大部分以外来体为主,但也有一定的本地岩层因构造作用成为透镜体,因此在不同地区应该仔细分析。由于牛首山地区逆冲构造比较发育,滑塌堆积转化成广义上的混杂堆积,而同样有滑塌堆积产出的贺兰山地区由于远离祁连山造山带,滑塌堆积得以保存,其中的砾石基本上没有变形。宁夏地区中奥陶统中的滑塌堆积从区域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区别滑塌堆积与混杂堆积的例子。
张进马宗晋任文军雷永良
关键词:牛首山滑塌堆积逆冲断层滑脱层
再论贺兰山南部北西向构造成因被引量:9
2005年
 贺兰山南部分布着多个方向的构造,其中最明显地是一系列的北西向构造,目前这些构造的相互关系以及形成机制还没有得到合理地解释,争论很大;野外构造研究表明,贺兰山南部北西向构造的形成与青铜峡固原断裂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是该断裂由走滑运动向挤压运动转换时的派生构造;从另一角度也说明,在中新生代由青铜峡固原断裂所限定的地块(卫宁北山)向东运动,而这些北西向构造的形成主要发生在新生代。由于卫宁北山向东运动的动力来源于青藏高原,因此,贺兰山南部北西向构造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演化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作为中国重要地质界限的南北向构造———贺兰山已经被青藏高原的构造活动所叠加。
张进马宗晋任文军
关键词:青藏高原南北向构造走滑运动青铜
再论贺兰山地区新生代之前拉张活动的性质被引量:40
2004年
贺兰山地区在新生代之前经历了几次区域性的伸展活动 ,表现出显著的“多旋回”构造特点。而导致这些伸展活动的机制并不一样 ,更不是简单的重复。分析结果表明 ,该地区在早古生代不是拗拉槽 ,而更可能是北祁连岛弧靠大陆一侧的弧后盆地 ,在晚期演变为弧后前陆盆地。在此期间 ,其沉积表现出较典型的非补偿型前陆盆地的特征。在晚古生代 ,由于伸展的时间晚于造山期 ,因此该地区也不是所谓的碰撞谷 ,而是北祁连造山带及临近地区后期伸展跨塌的结果 ,伸展开始的时间发生在晚泥盆世晚期 ;在中生代早期 ,贺兰山地区北段由于受南侧的挤压发生伸展 ,因此不是前陆前渊而是碰撞谷。
张进马宗晋任文军
关键词:前陆盆地新生代
宁夏中部牛首山地区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6
2003年
宁夏中部牛首山地区的古生代地层发育了许多具有逆冲构造特征的的变形构造,断层相关褶皱非常发育。通过分析这些构造及其相互关系,恢复了该地区中奥陶统米钵山组的变形过程,表明该套地层经历了(1)岩层受到水平挤压,顺层缩短阶段,(2)褶皱变形阶段,(3)逆冲变形阶段等三个阶段;这些构造是逆冲推覆构造发育不同阶段的产物。牛首山以及宁夏南部的大、小罗山是古逆冲构造带的前缘部分,宁夏中南部地区在中奥陶世至泥盆纪是作为北祁连造山带北侧的弧后前陆盆地靠大陆一侧而存在随着该弧后盆地的关闭,牛首山前缘构造带形成。而现今的牛首山以及宁夏中南部的奥陶系很可能都是无根的。
张进马宗晋任文军雷永良
关键词:古生代地层逆冲构造断层褶皱泥盆纪
晚新生代全球构造地貌与环境变化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3年
介绍了晚新生代全球构造地貌与环境变化研究中的一些重要进展 ,这主要集中在大陆的构造隆升、板内造山带与大陆穹隆的形成、全球海平面变化、边缘海的“窗口”作用、水道的开启与关闭等方面。上述研究进展表明 ,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是塑造现今地球构造地貌格局和驱动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从地球的整体行为出发 ,研究长时间尺度 (Ma)岩石圈结构变异与全球环境变化间的耦合反馈关系 ,是今后工作值得注意的一个方向。
卢苗安马宗晋
关键词:构造地貌环境变化隆升海平面边缘海
宁夏中南部中新世构造活动的地质证据及其意义被引量:14
2006年
通过区域性新生界的对比及不整合面分布的研究,发现宁夏地区中新世曾发生过两次构造运动,一次发生于早中新世,另一次发生于中中新世晚期,但以后者明显,分布也最广。其中前者集中在六盘山以西地区,后者分布在查汗布拉格—三关口—青铜峡—固原(查-固)断裂沿线。宁夏中北部大部分红柳沟组是在受中新世构造运动影响的环境下沉积的。发生于早中新世的构造运动集中体现在六盘山以西的地区和甘肃部分地区,该期运动使渐新统清水营组变形,由于这些现象多发生于海原断裂附近,因此推测在早中新世海原断裂就可能已活动了。而发生于中中新世晚期的运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在贺兰山中南段西侧发现了中中新世晚期的逆冲推覆活动,堆积了厚度较大的同构造沉积(红柳沟组);在查-固断裂沿线发现了由于中中新世晚期的构造活动而形成的红柳沟组与清水营组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这些说明在该期青藏高原的变形前锋已到达查-固断裂,也就是鄂尔多斯西缘地区,早新生代盆地因此解体;与此同时盆地内部红柳沟组向上逐渐变粗,也说明中中新世晚期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已影响到了该区,香山地区开始隆起并分割了早先的盆地,使之成为背驮盆地。宁夏中南部并入到青藏高原东北缘逆冲构造楔之中,该逆冲构造楔中新世向北东扩展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高原北部在同期显著的隆升运动使得逆冲楔顶角超过临界值,而向前扩展的,查-固断裂是早期类似于目前海原断裂的青藏高原变形前缘,整个高原东北部的扩展并不是前展式,而是一种没有特定顺序的变形。上述这些现象否定了前人认为宁夏地区第三系的变形发生在上新世末期—更新世以后的观点。
张进马宗晋肖文霞任文军
关键词:青藏高原中新世
中轴构造带(南段)的变形及缩短速率计算被引量:4
2003年
中轴构造带是欧亚大陆的一个重要的构造带 ,具有地震震中密集分布、重力梯级、岩石圈厚度或结构变异等特点 ,但没有突兀连贯的山链 ,其原因是多地块的大规模走滑活动的抑制。以往对于中轴构造带的宏观运动和块体之间的相对运动研究得比较深入 ,但是对其缩短变形的研究尚有明显欠缺 ,这使得在讨论青藏高原东向运动是任其“自由逃逸”还是有阻挡性约束的问题时缺乏必要的依据。针对此问题 ,笔者以地块的宏观变形与块体内变形的透入程度为切入点 ,通过编绘横切中轴构造带的平衡剖面 ,计算出该带的缩短率为 2 2 .37% 7.4 3% ,中新世以来的平均缩短速率为 3.6 34.4 5mm/a ,并对中轴构造带形成的变形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青藏高原东向运动受阻 ,中轴构造带内块体东向汇聚下 ,上下地壳拆离并呈现出上叠式仰冲褶皱缩短的认识。
李涛王宗秀马宗晋
关键词:平衡剖面动力学模式
西藏高原西、中、东的分段性及其意义被引量:21
2004年
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人们已经普遍认为青藏高原是由几条近东西向的块体先后拼贴而成,大型的东西向构造是高原内部最明显的构造特征。然而根据最近所获得的有关西藏高原以及附近地区的重力场、地震层析成像、地震活动性、水平位移速度场以及地质等资料,发现整个西藏高原内部存在着明显的两条重要的南北向或近南北向构造和一些小型的南北向构造,它们将西藏高原划分为西、中、东三个有各自构造特点的部分;西侧的南北向构造沿84°~85°E延伸,东侧的近南北向构造位于92°~94°E之间。这两个构造带在上述的多种地球物理资料中均有良好的显示,是重要的重力异常变异带、重要的热结构边界带、重要的地震活动带,也是明显的地貌陡变带,等等。高原西部地形崎岖,剥蚀最深,布格重力异常最高,目前向北北西方向运动;中部地区地表平坦,发育众多的南北向地堑裂谷,东西向伸展活动最明显,海拔最高,集中分布了7座超过8000m的高峰,目前向北东东方向运动;而东部地区地形也比较崎岖,发育许多目前仍在强烈活动的走滑断层,在这些断层之间,地块相对转动,目前向北东甚至南东方向运动。造成西藏高原东西分段的原因现在还不清楚,笔者等倾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的印度板块在横向上也是西、中、东分段的。
张进马宗晋
关键词:青藏高原重力场GPS速度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