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ED81)

作品数:6 被引量:36H指数:4
相关作者:陆正兰赵毅衡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学
  • 2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篇性别
  • 3篇歌曲
  • 3篇符号学
  • 2篇歌词
  • 1篇摇滚
  • 1篇艺术
  • 1篇阴柔
  • 1篇诗性
  • 1篇诉求
  • 1篇文本
  • 1篇文化符号
  • 1篇文化符号学
  • 1篇文化体制
  • 1篇流行歌曲
  • 1篇美学
  • 1篇互动
  • 1篇回应
  • 1篇歌手
  • 1篇符号学分析
  • 1篇表意

机构

  • 6篇四川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作者

  • 6篇陆正兰
  • 1篇赵毅衡

传媒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江海学刊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艺术百家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歌曲文本的性别符号传播被引量:5
2011年
歌曲是一种特殊的符号文本,其文本性别身份,有着比其他文类更为复杂的建构和传播机制。在中国悠久的诗词发展史中,歌词文本性别身份的构成方式屡经变化,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在当代商业社会,歌曲生产和流传过程中的一系列符号性别主体中,歌手对歌曲文本性别身份建构的作用更为突出,歌手的性别身份不仅能为歌曲文本性别身份定型,且加深固有的性别文化,更有可能消解歌众的能动性,使社会文化对性别符号的定型化理解趋势加重。
陆正兰
关键词:歌手歌曲
“中国风”歌词的性别诉求:一个符号学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符号文本,"中国风"歌曲在近年乐坛上盛行不衰,并成为当代文化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其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它的复古表意方式,它充分利用了歌词表意结构在时间和人称关系自由转换的优势,用穿越方式,将古典性别符号和当代人的情感糅合在一起重新编码。由此表现了当代人面对情感压力,性别诉求回归古典审美倾向,并重新肯定了保守的女性性别角色。
陆正兰
关键词:歌词性别
回应霍尔:建立第四种解码方式被引量:11
2011年
英国文化学家斯图亚特.霍尔提出的符号文本"三种解码论",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他认为大众在文化产品的接受中并不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但霍尔强调的"主动性"是解读与文本意图对抗。费斯克提出的"生产性"方式接受文本发展了第三种解码。本文认为文本的接收者可以采取一种更为积极的解码方式,即第四种创作式解码。这在以歌曲为代表的各种互动性文本中特别明显,此时文化产品的接收者构成"创作精英集团"强有力的他者。哈贝玛斯提出的共同主体论,为这种创作式解码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陆正兰
艺术不是什么:从符号学定义艺术被引量:12
2009年
本文试图对定义艺术这个人类思想史上的难题,提出一些新的看法。首先本文简要地总结了迄今为止各种对艺术的定义,把它们分成功能论,表现论,形式论,体制-历史论四种,指出其中的最后一种尽然依然不能令人满意,但一旦与"开放概念"相结合,就比较接近文化符号学的立场。接着本文根据符号表意的性质,分析了艺术的"非天然性,""非实用性",与"非外延性",指出"展示"是文化体制加入艺术意图的常用方式。最后,本文对照这三个"否定式定义"来审视当今文化中的"泛艺术化"现象,指出这种趋势将使艺术无容身之地,也将使文化陷入空前未有的危机。
陆正兰赵毅衡
关键词:艺术文化体制美学
从文化符号学看近年大陆摇滚歌词的阴柔化趋向被引量:3
2010年
符号学是一个跨学科的新兴研究领域,侧重记号的构成、表意方式和交流方式的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目前已形成各种理论体系和流派。与西方相比,中国符号学研究起步较晚,现代意义上的符号学研究在中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学者开始大量介绍外国符号学理论,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号学理论得以生成和发展,其特点是运用西方现代符号学方法研究中国文化和文学。因此,我们在研究西方符号学的同时,必须关注中国符号学理论的发展和模式更新,从而不断促进中国符号学的发展。
陆正兰
关键词:文化符号学摇滚阴柔歌词流行歌曲
歌曲文本的性别表意被引量:3
2010年
歌曲比其他艺术门类具有更鲜明的符号性别,歌曲表意流程中的三层主体都在文本上加了性别标记。第一层,是歌词和曲调文本形式的"意图性别",这种符号性别不一定对应于词曲作者的生理性别,作词作曲者经常会代他人立言;第二层是演唱的"赋形性别",歌星的性别赋予歌以显性的性别符号;第三层是歌众传唱时体现的"实践性别",性别意义在传唱中得到"在场的"实现。歌的三层主体都各自留下自己的性别构造痕迹,合起来形成的文本性别形象,却是一个社会文化符号建构。
陆正兰
关键词:歌曲文化符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