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2007-0211)

作品数:12 被引量:51H指数:5
相关作者:狄晴余年蒋颖张燕芳晏玉奎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湖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癫痫
  • 4篇蛋白
  • 3篇鼠脑
  • 3篇糖蛋白
  • 3篇患者复发
  • 3篇海人酸
  • 3篇复发
  • 3篇P-糖蛋白
  • 3篇大鼠脑
  • 2篇蛋白表达
  • 2篇多药
  • 2篇多药耐药
  • 2篇预后
  • 2篇糖蛋白表达
  • 2篇癫痫患者
  • 2篇耐药
  • 2篇难治
  • 2篇抗癫痫
  • 2篇抗癫痫药
  • 2篇核因子

机构

  • 1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湖州市中心医...

作者

  • 11篇狄晴
  • 10篇余年
  • 7篇张燕芳
  • 7篇蒋颖
  • 6篇晏玉奎
  • 6篇胡勇
  • 5篇王凌玲
  • 4篇苏凌璎
  • 2篇葛剑青
  • 2篇江炜炜
  • 2篇苏凌缨
  • 1篇佘永传
  • 1篇孙丰
  • 1篇张颖冬
  • 1篇许利刚
  • 1篇杨露
  • 1篇狄睛
  • 1篇吴婷

传媒

  • 2篇临床神经病学...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2篇中华行为医学...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癫痫与神经电...

年份

  • 2篇2012
  • 7篇2011
  • 3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磁图引导下伽玛刀治疗难治性癫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脑磁图引导下伽玛刀治疗难治性癫(RE)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40例RE患者,调查其临床资料,用脑磁图结合脑电图进行致灶定位后行伽玛刀治疗。术后观察癫发作状况,随访2~4年。按Engel癫外科疗效评定标准,达到Ⅰ级和Ⅱ级的患者为治疗有效组,Ⅳ级的患者为治疗无效组,Ⅲ级不纳入以上两组。比较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伽玛刀治疗RE效果的因素。结果本组患者在随访期末达Engel疗效标准Ⅰ级19例(47.5%)、Ⅱ级7例(17.5%)、Ⅲ级5例(12.5%)、Ⅳ级9例(22.5%),治疗有效率为65.0%。其中1例患者在治疗后出现短暂脑水肿所致的头痛。治疗无效组患者癫发作的频率和智能障碍的比率显著高于治疗有效组,颞叶癫的比率显著低于治疗有效组(P〈0.05~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E患者伴智能障碍是伽玛刀治疗效果差的影响因素(OR=1.16,95%C:I 0.49~1.89,P=0.025),而颞叶癫是其治疗效果好的影响因素(OR=0.74,95%CI:0.21~2.55,P=0.021)。结论脑磁图引导下伽玛刀治疗RE有明显效果;伴智能障碍是伽玛刀治疗RE效果差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颞叶癫是治疗效果好的预测因素。
杨露狄晴佘永传吴婷江炜炜王凌玲
关键词:脑磁图伽玛刀疗效影响因素
活动性癫痫患者神经心理学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1年
目的评估活动性癫痫患者神经心理学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60例活动性癫痫患者(过去1年内至少有≥2次的非诱发性发作),以及与之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发作类型相匹配的30例发作缓解癫痫患者(评估前至少达1年无发作)。采用连线试验、数字符号转换试验、语言流畅性试验、数字广度’试验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神经心理量表,分别检测癫痫患者心理运动速度、注意力、语言、工作记忆等认知功能及抑郁情绪。结果活动性癫痫患者较发作缓解癫痫患者数字符号、语言流畅性、数字广度评分低[分别为(47.45±18.812)分、(25.25±8.163)分、(10.39±2.228)分和(56.40±13.631)分、(30.40±8.414)分、(11.80±2.074)分];连线A、B耗时长[分别为(64.35±31.710)S、(133.18±47.33I)S和(45.47±16.309)S、(98.00±35.003)S]HAMD评分高[(9.12±6.219)分和(3.77±3.997)分];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是数字符号(β=-0.468,P=0.000)、数字广度(β=-0.439,P:0.000)、连线A(β=0.365,P=0.003)和B(β=0.346,P=0.002)的危险因素,HAMD评分高是数字符号(β=-0.244,P=0.015)的危险因素;而文化程度高、从事脑力劳动及单药治疗对认知功能有保护作用。结论活动性癫痫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与多药治疗、抑郁情绪、年龄火、文化程度低、非脑力劳动有关;癫痫患者发作完全缓解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认知功能及抑郁情绪。
胡勇狄睛余年张燕芳苏凌璎
关键词:癫痫神经心理学认知功能障碍
地塞米松对海人酸致(癇)大鼠脑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
2010年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海人酸致痫大鼠脑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8)、癫痫组(EP组,n=12)、地塞米松干预癫痫组(DEX组,n=12).后两组采用海马注射海人酸方法制作癫痫模型,DEX组癫痫造模前30 min给予腹腔注射地塞米松0.4 mg/kg.分别记录各组大鼠达到Ⅲ级和Ⅴ级发作时所需的时间(潜伏期),初次至第6次≥Ⅳ级发作的间隔时间作为评价癫痫发作严重程度的指标;大鼠术后24 h处死,使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比较各组海马CA3区、齿状回、杏仁核复合体区P-gp表达及脑损伤情况.结果:①Sham 组未见癫痫发作;DEX组与EP组达到Ⅲ级发作的潜伏期分别为(87.92±45.80)min和(67.50±22.91)min,达到Ⅴ级发作的潜伏期分别为(103.33±51.27 )min和(75.60±22.10)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P组相比,DEX组样发作严重程度降低(P=0.004);②与EP组相比,DEX组于所观察的脑区损伤均减轻,以海马CA3区和杏仁核复合体区较为显著;③与Sham组比较,EP组各观察脑区P-gp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与EP组相比,DEX组海马CA3区和杏仁核复合体区P-gp表达显著减少(P〈0.05),而在齿状回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8).结论:地塞米松可降低海人酸致痫大鼠发作严重程度和脑损伤,抑制P-gp表达上调,其中以海马CA3区和杏仁核区较为显著.
余年狄晴胡勇蒋颖晏玉奎苏凌缨张燕芳
关键词:地塞米松海人酸
新型和传统抗癫痫药治疗新诊断癫痫患者的评价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评价新型和传统抗癫痫药(AEDs)单药治疗新诊断癫痫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收集143例新诊断癫痫患者,分为卡马西平(CBZ)、丙戊酸钠(VPA)、托吡酯(TPM)和拉莫三嗪(LTG)治疗组,其中CBZ用于癫痫部分性发作,VPA用于癫痫全面性发作,而TPM和LTG用于各种类型癫痫发作,至少观察1年。采用生存分析Kaplan-Meier法比较治疗后癫痫初次发作时间、治疗失败时间,同时比较各组患者达"6月、1年无发作"比例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4组AEDs单药治疗后至癫痫初次发作时间、治疗失败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BZ、VPA、TPM和LTG组"6月无发作"率分别为80%、78%、87.9%、63.3%(均P>0.05);"1年无发作"率分别为70%、66%、66.7%、50%(均P>0.05)。TPM组不良反应率为63.3%,高于CBZ组(20%)、VPA组(24%)(均P<0.01),而LTG组不良反应率为16.7%,与CBZ、VPA组相当(均P>0.05)。结论从疗效和安全性综合考虑,新型AEDs治疗癫痫并不优于传统AEDs,其中TPM轻、中度不良反应还明显高于传统AEDs。
晏玉奎狄晴余年蒋颖王凌玲葛剑青
关键词:抗癫痫药预后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 mRNA在慢性癫痫大鼠脑中的表达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难治性癫痫(refractory epilepsy,RE)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现已明确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resistance associated protein,MRP)1与某些肿瘤耐药有关。为了探讨该蛋白是否与癫痫的多药耐药相关,本研究利用大鼠癫痫模型观察癫痫发作对大鼠脑MRP1 mRNA表达的影响及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LEV)和托吡酯(Topiramate,TPM)的作用。方法通过脑立体定向技术,将海人酸(kainic acid,KA)1.5μg(3μl)注射至SD大鼠海马,制作癫痫模型。对照组大鼠海马注射3μl等渗盐水。建立模型3 d后,将癫痫组和对照组大鼠各15只随机分为LEV、TPM和NS亚组分别给予LEV(50 mg/kg)、TPM(40 mg/kg)和等体积NS灌胃,1次/d,共30 d。用荧光定量RT-PCR测定大鼠颞叶、海马MRP1 mRNA表达水平,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各组癫痫大鼠颞叶、海马MRP1 mRNA表达与相应非癫痫组相比呈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癫痫或癫痫大鼠各处理组间颞叶或海马MRP1 mRNA表达水平总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病程为1个月的慢性癫痫大鼠脑内MRP1 mRNA表达无明显增加,TPM、LEV不影响正常和癫痫大鼠脑MRP1 mRNA的表达。
蒋颖晏玉奎狄晴
关键词:癫痫海人酸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NA托吡酯
核因子-κB活性抑制剂对癫癎大鼠的脑保护作用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研究核因子-κB(NF-κB)活性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对癫癎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癫癎组(14只)、PDTC干预组(PDTC组,14只)和假手术组(8只)。采用海马注射海人酸(KA)方法制作癫癎大鼠模型,PDTC组大鼠造模前30 m in给于腹腔注射PDTC 150 mg/kg;观察各组大鼠癫癎发作的潜伏期和初次至第6次≥Ⅳ级发作的时间(发作严重程度)。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3区残存神经元数和NF-κB的表达。结果 PDTC组大鼠癫癎发作潜伏期[(89.6±39.3)m in]长于癫癎组[(67.5±22.9)m 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TC组初次至第6次≥Ⅳ级发作的时间[(29.2±20.4)m in]较癫癎组[(12.1±4.0)m in]显著延长(P<0.05);与癫癎组相比,PDTC组大鼠海马CA3区残存神经元数显著增多(P<0.05),NF-κB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二者间呈负相关(r=-0.562,P=0.001)。结论 NF-κB活性抑制剂能降低癫癎发作严重程度,减少海马神经元的变性死亡,具有脑保护作用。提示癫癎发作所致脑组织损伤可能与NF-κB活化有关。
余年狄晴胡勇蒋颖晏玉奎
关键词:核因子-ΚB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脑保护作用
成人癫痫发作间期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观察成人癫痫患者发作间期抑郁症状(intericlal depression symptoms,IDs)发生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成人癫痫患者110例(男45,女65),年龄16~67岁(中位数24岁),登记其人口学、社会经济状况及临床资料。在癫痫发作间期(距最后1次发作至少间隔72h)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癫痫患者抑郁症状,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8分为分界点,将癫痫患者分为癫痫伴和不伴抑郁症状两组,观察癫痫IDs发生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成人癫痫IDs发生率为38.2%,其中活动性癫痫为49.0%,发作缓解癫痫为12.1%;轻、中、重度IDs分别占30%,5.5%.2.7%。癫痫发作(OR=8.845,P=0.003),症状性或隐源性癫痫(OR=3.132,P=0.045),病程长(OR=1.106,P=0.004),就业情况(OR=0.154,P=0.001)是癫痫IDs的预测因素;而癫痫发作频率与IDs严重程度无关(Kruskal—Wallis检验,χ^2=4.5,P=0.104)。结论癫痫患者IDs发生率高,以活动性癫痫明显,多为轻至中度抑郁;癫痫发作、病因、病程、就业情况是其主要影响因素;而发作频率高低与IDs严重程度无关。
胡勇狄晴余年张燕芳苏凌璎
关键词:癫痫抑郁成人
不同撤药速度对癫痫患者复发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不同撤药速度对癫痫患者复发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达≥2年无发作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撤药速度分为正常(撤药期6个月左右)和缓慢组(撤药期>6个月)。随访至癫痫复发或至少随访2年。结果共收集76例撤药癫痫患者(正常组47例,缓慢组29例),平均随访(2.0±1.5)年。随访终点累计复发率为53.9%;两组患者撤药后3、6、12、24个月癫痫复发率分别为12.8%vs.6.9%(P=0.41)、29.8%vs.13.8%(P=0.11)、42.6%vs.41.4%(P=0.92)、50.0%vs.55.2%(P=0.6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显示,两组患者撤药至复发时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test掊2=0.019,P=0.889)。结论对达≥2年无发作癫痫患者,与6个月撤药相比,撤药时间大于6个月对复发无明显影响。
王凌玲苏凌璎狄晴张燕芳余年
关键词:癫痫抗癫痫药复发
难治性癫痫与多药耐药基因1C3435T多态性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 探讨多药耐药基因1(MDR1)C3435T位点多态性与汉族难治性癫痫(RE)的关系. 方法 收集170例诊断明确、治疗合理的汉族癫痫患者,根据是否符合RE诊断标准将其分为RE组(91例)和非RE组(79例).RE定义为:至少观察2年,按患者发作类型正确使用≥2种对该发作类型有效的抗癫痫药物,单药前、后分别使用或联合使用,仍每月发作≥1次达2年及以上者.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患者外周血MDR1基因C3435T多态性. 结果 RE组CC、CT、TT基因型分别占48.4%、40.7%、11.0%,非RE组分别占40.5%、38.0%、21.5%,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615,P=0.164).RE组患者C3435T等位基因C、T频率分别为68.7%、31.3%,非RE组患者分别为59.5%、40.5%,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x2=3.112,P=0.080).根据病因将患者分为原发性癫痫、症状性或隐源性癫痫2组,结果示2组患者中RE亚组和非RE亚组C3435T基因型分布、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本研究未发现MDR1基因C3435T多态性与汉族RE有关.
狄晴王凌玲许利刚余年蒋颖江炜炜孙丰葛剑青张颖冬
关键词:癫痫药物抵抗P-糖蛋白多药耐药基因
不同治疗时机对新诊断癫痫患者复发和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7
2011年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时机对新诊断癫痫患者复发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155例新诊断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前发作次数,分为即刻治疗组(≤3次,84例)和延迟治疗组(〉3次,71例),给予合理药物治疗,至少随访1年(中位数29个月)。采用Kaplan—Meier生存统计分析比较治疗后第1次发作时间和治疗失败时间[因疗效不佳和(或)不能耐受副作用而退出者],同时比较2组患者观察期内“治疗失败”和“无发作”的比例。结果2组不同治疗时机癫痫患者第1次发作时间(即刻治疗组1484d,延迟治疗组1104d,x2=0.571,P=0.450)、治疗失败时间(即刻治疗组2992d,延迟治疗组1964d,X2=0.018,P=0.89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按病因(原发性、隐源或症状性)、年龄(儿童≤16岁,成人〉16岁)进行比较,2组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期内即刻治疗组由于各种原因所致治疗失败患者20例(23.8%),延迟治疗组为16例(2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5,P=0.852);观察期内达“无发作“患者即刻治疗组40例(47.6%),延迟治疗组30例(42.3%),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x2=0.447,P=0.504)。结论对于治疗前发作次数较少(≤3次)的新诊断癫痫患者,即刻治疗不影响其复发和预后。
狄晴晏玉奎余年蒋颖胡勇张燕芳
关键词:癫痫药物疗法复发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