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3011000)

作品数:10 被引量:86H指数:6
相关作者:刘建康石胜伟黄海杨东旭谢忠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石流
  • 7篇泥石
  • 7篇泥石流
  • 5篇震区
  • 2篇灾害
  • 2篇灾害特征
  • 1篇地貌
  • 1篇冻融侵蚀
  • 1篇容重
  • 1篇时空变化特征
  • 1篇受力
  • 1篇受力过程
  • 1篇特征及防治
  • 1篇泥石流活动
  • 1篇排导槽
  • 1篇气象
  • 1篇气象条件
  • 1篇强震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机构

  • 8篇中国地质科学...
  • 8篇中国地质调查...
  • 4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6篇刘建康
  • 5篇石胜伟
  • 5篇黄海
  • 4篇杨东旭
  • 3篇谢忠胜
  • 2篇佘涛
  • 2篇程尊兰
  • 2篇赵万玉
  • 2篇陈晓清
  • 2篇游勇
  • 1篇蔡佳君
  • 1篇孙金辉
  • 1篇杨顺

传媒

  • 2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山地学报
  • 1篇西南公路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探矿工程(岩...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芦山震区某滑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评价
2015年
某滑坡位于四川芦山地震灾区,为老滑坡堆积体。地震后滑体上出现多条地表裂缝,前缘出现坍滑现象,老滑坡有复活迹象。在地质勘察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滑坡形成机制,并对滑坡进行了稳定性评价,确定滑坡为沿基覆界面中型土质滑坡,可能出现局部解体失稳。
蔡佳君孙金辉
关键词:滑坡
汶川震区哈尔木沟泥石流活动特征及防治被引量:1
2013年
哈尔木沟位于杂谷脑河中游,属于"5·12"汶川震区重灾区,历史上多次暴发泥石流灾害,曾于1989年8月暴发泥石流堵断杂谷脑河。受"5·12"地震影响,泥石流灾害相对震前具有规模增大、频率增高、活跃期增长等特点。分析哈尔木沟自然环境背景,发现哈尔木沟的地形地貌和降水条件均有利于泥石流的暴发,受新构造运动与地震影响,沟域内发育大量崩滑体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目前沟内由于松散固体物质充足,诱发泥石流灾害的降雨临界值较低,近5年每年均暴发泥石流。针对哈尔木沟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拦排结合的治理思路,修建拦挡坝调节泥石流峰值流量,排导槽将泥石流顺利排泄至主河。历经近5个水文年,表明防治工程治理效果良好。
黄海石胜伟谢忠胜
关键词:泥石流
云南鲁甸红石岩堰塞湖溃坝风险及其影响被引量:16
2016年
红石岩堰塞湖是2014-08-03鲁甸地震诱发形成的大型堰塞湖,由红石岩崩塌堵断牛栏江形成。红石岩堰塞坝坝高约96 m,堆积体总方量约1 200×10~4m^3,湖区满库库容为2.6×10~8m^3。从红石岩堰塞湖形成的背景条件,以及堰塞湖对坝址所在流域构成的潜在灾害链效应,评估堰塞湖的溃决危险程度。同时根据可能的溃决形式分析,采用1/3和1/2溃决模式对堰塞湖溃坝洪水估算,得到两种工况条件下的峰值流量分别为:Q_p≈(1.3~1.5)×10~4m^3/s和Q_p≈(2.2~2.8)×10~4m^3/s,远超过坝址处500 a一遇的牛栏江暴雨洪水,并在此基础上对下游演进过程的洪水进行估算。认为红石岩堰塞湖在后期整治中仍存在库岸稳定、堰塞坝稳定和鱼类生态破坏等问题,应引起关注。
刘建康程尊兰佘涛
关键词:溃决
强震-暴雨叠加区小岗剑泥石流灾害特征与防治关键技术被引量:6
2015年
汶川MS8.0震发生6年来,震区泥石流数量增多、性质复杂,而强震-暴雨叠加区的泥石流尤为特殊.小岗剑泥石流位于龙门山断裂带极重灾区绵竹市,且处于四川省两大暴雨区之一的鹿头山暴雨区中心,其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与震前常规泥石流存在显著差异.在对比震区大量泥石流沟的基础上,分析了该类泥石流沟在形成、活动及危害等方面的典型特征,提炼了其独特的治理难点,并在防治设计实践中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通过竣工后的运行监测,证明各项防治新技术具有较好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可为强震扰动区泥石流治理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杨东旭游勇陈晓清石胜伟刘建康赵万玉
关键词:灾害特征
泥石流容重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7
2020年
为了探索泥石流容重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动态演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基于蒋家沟1995年以来的泥石流观测数据和汶川震区2008年以来的调查资料,研究了典型泥石流灾害的水土耦合过程和容重动态变化的互馈作用,对比分析了常用的容重计算方法在汶川震区泥石流计算中的差异性,并从计算公式和灾害特征两方面探索误差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容重随泥石流孕灾条件的时空演化而动态变化;在时间尺度上,物源活动性与容重呈正相关,物源赋存状态从极度活跃演化至高度活跃时,容重将下降10.0%~27.8%;泥石流峰值流量与容重成幂函数关系,容重随着流量增大而增大,但具有明显的上限值;在空间尺度上,容重与沟床纵比降变化趋势一致,随着侵蚀作用而增大,淤积作用而减小;常用的6种泥石流容重计算方法在龙门山区的应用结果偏差幅度为10%~30%,仅使用某种计算方法确定容重参数将导致一定误差。文章最后利用物质组成计算容重的方法,基于冲淤总量和颗粒参数建立了不同沟道段泥石流容重经验计算公式,并在雍家沟泥石流进行应用,结果显示该方法针对具有完整序列观测资料的泥石流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黄海刘建康杨东旭
关键词:泥石流容重计算方法
藏东地区斜坡土壤冻融侵蚀力学机制及敏感性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冻融侵蚀是青藏高原草甸覆盖区的主要侵蚀方式,以气候条件一致的藏东地区斜坡表层土壤侵蚀为对象,基于区域地质条件和土体赋存特征,分析了土壤剥蚀输移的力学过程,探索了缓变的隐性因子和灾变的显性因子对冻融侵蚀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地表冻融侵蚀是自基岩风化和土壤演化起始,经历冻融拉裂破坏与沙土输移,到重新裸露基岩的一个循环演化过程;②冻融侵蚀输移驱动力为受全因素控制的重力和径流动水压力,抗侵蚀力则由土壤二元结构特征和植被根系锚固力控制,多因素耦合作用下,冻融侵蚀演化具有"多因素,同表观"的特征;③基于土体极限平衡状态的破坏机制,冻融侵蚀分为牵引式的逐级崩解型和牵引—推移复合式的多级崩解型,两者在侵蚀强度和触发因素上均存在显著区别;④引入冻融侵蚀强度特征参数并建立其与构造、地形、植被、岩性等因子之间的关系式,提出基于小流域土壤侵蚀观测的冻融侵蚀强度估算公式。基于力学过程和土体破裂机制建立的侵蚀强度多因素估算方法,可有效减小区域适宜性产生的误差,并且为制定精细化的不同工况下的冻融侵蚀防治对策提供理论基础。
黄海田尤刘建康张佳佳杨东旭杨顺
关键词:青藏高原冻融侵蚀受力过程敏感性
西藏古乡沟泥石流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被引量:22
2015年
古乡沟位于西藏波密县境内,是发育在念青唐古拉山脉冰川边缘地区的一条大型冰川泥石流沟。自1953年暴发特大泥石流以来,在夏秋季节连续高温或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就会频繁暴发泥石流,几次至百余次不等。为了研究古乡沟泥石流活动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以古乡沟1964~1965年暴发的中等及以上规模泥石流(Qmax≥50 m3/s)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所在期间(5~9月)的气象资料,通过非参数检验方法,发现泥石流暴发与日降雨R和日最高气温Tmax存在密切关系。最后,分别就多雨(R≥5 mm)和少雨(R〈5 mm)两种气象条件下,分别讨论泥石流暴发概率与降雨和气温的关系,其相关性好。
刘建康程尊兰
关键词:冰川泥石流气象条件
大渡河上游干桥沟泥石流发育特征与防治方法被引量:5
2015年
通过野外调查与实地勘测,在查明泥石流的形成背景条件及灾害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干桥沟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计算了泥石流运动特征参数,探索了泥石流沿沟道的演化过程及机理,提出了相应防治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干桥沟为高频大规模泥石流,具有暴发频率高、成灾速度快、运动过程短、危害严重的特点;受沟道微地貌影响,泥石流沿沟道演化过程具有"小淤大冲、聚小成大"的特征,是形成大规模泥石流灾害的主控因素;受物源点活动趋势的控制,干桥沟常态工况下的泥石流的暴发规模和频率呈降低趋势,对沟口危害较小,但受泥石流聚小成大的演化规律影响,在极端暴雨工况下将暴发大规模以上灾害,危害县城安全。针对泥石流特征,提出"以固源、稳沟、拦挡为主,辅以消能、排导"的治理方法;同时对白呷衣滑坡变形进行监测,加强泥石流灾害的预警。
黄海石胜伟刘建康
关键词:泥石流微地貌
汶川震区狭陡型泥石流典型特征与防治被引量:26
2015年
汶川MS 8.0强震发生6年来,震区暴发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泥石流灾害,其中一类可总结为"狭陡型泥石流",其特征指标及防治对策与震前常规泥石流存在显著差异,给灾后重建和灾害防治技术提出了新的命题。在对(极)重灾区泥石流活跃的五大片区(汶川、都江堰、绵竹、北川、安县)进行大量现场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强震区狭陡型泥石流的概念并给出定义,提炼了其在形成、活动及危害等方面的典型特征;通过工程实践,分析了其独特的治理难点及相应的防治对策,介绍了几项极具适应性和有效性的防治新技术,可为强震扰动区泥石流治理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一类新的思路和借鉴。
杨东旭游勇陈晓清赵万玉石胜伟谢忠胜
汶川震区哈尔木沟堵河型泥石流灾害特征与防治方法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分析汶川震区哈尔木沟堵河型泥石流灾害特征,为堵河型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借鉴。[方法]通过震后历次泥石流跟踪调查,分析哈尔木沟地质环境演变过程。利用雨洪法等计算了泥石流运动特征参数,并采用经验公式计算了不同频率的泥石流堵河可能性。[结果]哈尔木沟泥石流流体特性、交汇条件和主河水文条件均有利于泥石流堵河,4个经验公式计算均显示,P=1%(100年一遇泥石流)以上规模的泥石流有严重堵河风险。对哈尔木沟治理工程运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发现经过3个水文年共7次泥石流灾害的检验,治理工程防灾效果明显,但同时还存在拦挡工程平面布局不合理、坝肩渗流、溢流口淤积、排导槽冲刷损毁等问题,影响了防治工程的安全可靠度及防灾效果。[结论]针对哈尔木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应通过增设拦挡工程,修复加固排导槽等方法进行治理。
黄海谢忠胜石胜伟佘涛
关键词:泥石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