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0998)

作品数:14 被引量:19H指数:3
相关作者:沈吟刘诗亮邢怡桥罗雪陈媛媛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3篇视网膜
  • 13篇网膜
  • 6篇细胞
  • 6篇小鼠
  • 4篇视网膜神经
  • 3篇眼部
  • 3篇神经节
  • 3篇神经节细胞
  • 3篇视网膜神经节
  • 3篇视网膜神经节...
  • 3篇鼠模型
  • 3篇网膜神经节细...
  • 3篇小鼠模型
  • 3篇节细胞
  • 2篇蛋白
  • 2篇血管
  • 2篇源性
  • 2篇视网膜变性
  • 2篇视网膜电描记...
  • 2篇受体

机构

  • 14篇武汉大学

作者

  • 12篇沈吟
  • 7篇邢怡桥
  • 7篇刘诗亮
  • 6篇罗雪
  • 5篇陈媛媛
  • 3篇田凯琳
  • 1篇王晓琴
  • 1篇陈长征
  • 1篇吕菊玲
  • 1篇林中乔

传媒

  • 6篇中华实验眼科...
  • 3篇武汉大学学报...
  • 3篇中华眼视光学...
  • 1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国际眼科纵览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阿司匹林与眼部新生血管的生成被引量:1
2017年
阿司匹林是重要的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全身的环氧合酶发挥解热、镇痛、抗炎和抗血小板的作用,在心脑血管疾病及风湿免疫性疾病中被广泛使用。新生血管本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修复,但同时在肿瘤及眼科各种疾病中也扮演着破坏者的角色。阿司匹林对病理性新生血管的产生到底发挥着何种作用,目前尚处于争论阶段:一方面,阿司匹林对于新生血管产生作用最强的作用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阿司匹林又因抑制抗新生血管最强的因子,即内皮抑素生成,从而促进VEGF的生成。再者,阿司匹林对于眼部的血-视网膜屏障也有破坏作用,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能造成眼底新生血管的生成。同时,我们分析了出现眼部新生血管的疾病中阿司匹林的作用。今后的研究中,阿司匹林在眼科领域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中的关系急需得到进一步阐明,应综合衡量阿司匹林在新生血管防治中的利弊。
江梦南沈吟邢怡桥
关键词:阿司匹林脉络膜新生血管血-视网膜屏障内皮抑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环磷酸腺苷激活的交换蛋白介导的信号通路在视网膜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5年
环磷酸腺苷激活的交换蛋白(Epac)是鸟嘌呤核苷酸交换蛋白因子,与环磷酸腺苷(cAMP)高亲和力地结合后能激活下游的多种信号分子,如Rap和Ras等,这些信号分子可参与多种细胞的生理和病理过程.Ras和Rap能靶向诱导光感受器的生长、分化及增生,Ras可通过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传递(Ras/Raf/MEK/ERK)参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和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等疾病的发生.就近年来Epac的研究进展及其下游信号分子在视网膜内的功能进行综述.
胡单萍(综述)沈吟
关键词:视网膜环磷酸腺苷信号转导
内源性大麻素对缺氧缺糖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4
2017年
背景急性视网膜缺血缺氧性损伤在眼科较为常见,如青光眼急性发作、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可引起视网膜的缺血缺氧损伤,并可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死亡。内源性大麻素(CB)及其受体(CBR)参与中枢神经系统外伤、缺血、炎症及中毒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目的探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在缺氧缺糖损伤中内源性CB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取6周龄正常C57BL/6J小鼠眼球,制备小鼠视网膜垂直冰冻切片,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和验证CB1R和CB2R在RGCs中的表达。10只C57BL/6J新生鼠浸入75%乙醇消毒后取眼球,在冰上预冷的DMEM培养基中分离视网膜进行RGCs原代培养,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培养细胞中RGCs标志物Brn3a的阳性表达并确定培养细胞中CB1R和CB2R的表达。将原代培养14 d的RGCs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氧糖剥夺(OGD)组,分别用完整培养基+体积分数95%空气+体积分数5%CO2和无糖培养基+体积分数95%N2+4%CO2+体积分数1%O2条件下培养20 h。采用JC-1染色法检测细胞中线粒体结构变化和RGCs的形态变化。各组细胞分别给予1μmol/L CB1R拮抗剂SR141716A、1μmol/L CB2R拮抗剂SR144528以及5μmol/L、10μmol/L CB1R和CB2R激活剂WIN 55212-2,采用MTT法比较各组RGCs存活率。结果正常C57BL/6J小鼠视网膜全层均可见CBR的表达。正常对照组培养的RGCs大小均匀,多呈多角形,细胞间轴突细长并形成网络,细胞中Brn-3a表达阳性;OGD组培养的细胞皱缩或形成碎片,多数细胞轴突消失,Brn-3a表达荧光强度明显减弱。正常对照组RGCs中JC-1染色显示,线粒体的黄色荧光明显强于OGD组,表明OGD组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降。MTT法检测显示,正常对照组RGCs存活率为(100.00±13.87)%,明显高于OGD组的(89.52±18.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8.065,P=0.008);SR141716A和SR144528作用后OGD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16.63±22.21)%和(112
沈雨濛林中乔刘诗亮田凯琳陈媛媛沈吟
关键词: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新型Micron Ⅳ视网膜影像系统在三种小鼠疾病模型中的应用
2014年
目的 观察新型MicronⅣ视网膜影像系统检查在3种小鼠疾病模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24只.分别建立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组、N-甲基-N-亚硝脲(MNU)模型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模型组.应用MicronⅣ视网膜影像系统对3种模型组小鼠行眼底彩色照相;OIR模型组、MNU模型组小鼠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MNU模型组、NMDA模型组小鼠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结果 OIR模型组小鼠眼底视网膜血管高度扩张、纡曲,走形僵直;FFA检查可见形态异常、分布紊乱的新生血管丛,荧光渗漏致玻璃体混浊;OCT检查可见视网膜前纤维血管组织及纡曲扩张血管后方粗大的阴影暗区.MNU模型组小鼠眼底视盘呈蜡黄色萎缩,视网膜无明显色素性改变;FFA检查可见视网膜血管轻微变细;OCT检查可见视网膜厚度和结构变化不明显;ERG检查结果显示,a、b波潜伏期变化不大,建模型后2、3d最大混合反应a波振幅分别为(15.38±4.36)、(13.78±5.52) μV,明显下降.NMDA模型组小鼠眼底视网膜呈苍白色改变,血管痉挛纡曲;ERG检查结果显示,a、b波潜伏期变化不大,建模型12、24 h最大混合反应b波振幅分别为(72.28±7.18)、(65.35±9.18) μV,明显下降.结论 Micron Ⅳ视网膜影像系统能实时、无创观察视网膜结构和功能.
刘诗亮沈吟陈媛媛胡单萍田凯琳陈长征邢怡桥
关键词:诊断显像荧光素血管造影术视网膜电描记术
雌激素受体GPR30介导的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保护作用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通过玻璃体腔注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建立小鼠青光眼模型,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30(GPR30)对受损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7-9周龄C57雄性小鼠,利用荧光染色技术,观察GPR30受体在正常雄鼠视网膜内分布。将健康雄鼠随机分为4组:1对照组;2NMDA模型组;3GPR30受体激动剂(G-1)组;4雌激素和GPR30受体拮抗剂(G-15)组。通过全视网膜铺片Brn3a免疫荧光染色、视网膜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和神经节细胞计数,观察玻璃体腔注射NMDA后各组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视网膜胶质细胞的变化。结果:在正常雄鼠视网膜中,GPR30受体主要表达在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光镜下观察雌激素组和G-1组中Brn3a特异性标记的神经节细胞较NMDA模型组神经节细胞密度增高,GFAP标记的胶质细胞较NMDA模型组则明显减少;神经节细胞计数显示:雌激素组和GPR30受体激动剂(G-1)组均较NMDA模型组神经节细胞数量明显增高(P<0.05)。结论:雌激素主要通过激活GPR30受体保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在NMDA损伤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模型中,GPR30受体的激活可减少视网膜胶质细胞的增生。
江梦南罗雪沈雨濛刘诗亮娄翔峰胡单萍沈吟邢怡桥
关键词:雌激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N-甲基-D-天冬氨酸
人和小鼠视网膜双极细胞的形态及功能比较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比较人和小鼠视网膜视杆双极细胞形态和药物模拟对光反应的电流特性。方法实验研究。对视网膜冰冻切片行免疫荧光染色,用PKC-α抗体标记视网膜视杆双极细胞,以观察其形态分布特点。在灌流充氧的情况下制备视网膜薄片切片,行视网膜ON型以及OFF型双极细胞的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分别在ON型双极细胞和OFF型双极细胞上给予快速加药40μmol/LLY3414925或100μmol/LAMPA,诱导出谷氨酸电流,以记录双极细胞模拟对光反应,并比较人和小鼠的谷氨酸电流动力学的差异,人和小鼠各项数据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检验)进行处理。结果人和小鼠的视网膜视杆双极细胞形态分布相似,但PKC-α表达略有不同。膜片钳结果显示人视网膜ON型双极细胞的模拟对光反应的上升相的达峰时间为(1.91±0.11)ms,与小鼠视网膜ON型双极细胞[(0.83±0.08)ms[相比明显较长(U=0.00,P〈0.01),而人视网膜ON型双极细胞的模拟对光反应恢复时间为(1.34±0.40)ms,明显短于小鼠[(20.06±3.07)ms](U=0.00,P〈0.01)。但人和小鼠视网膜OFF型双极细胞电流动力学即电流幅度[人:(143.0±2.1)pA;小鼠:(136.3±2.2)pA]、反应上升时间[人:(1.91±0.35)ms;小鼠:(1.28±0.52)ms]和恢复时间[人:(220.5±10.8)ms;小鼠:(168.1±29.3)m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视杆双极细胞在人和小鼠视网膜中分布位置和形态大致相似。人和小鼠视网膜ON型双极细胞电流特性有差异。
罗雪沈雨濠江梦南刘诗亮胡单萍沈吟
关键词:小鼠膜片钳术
全细胞膜片钳结合单细胞RT-PCR技术在NMDA诱导的小鼠青光眼模型视网膜双极细胞G蛋白通路研究中的应用
2017年
目的:介绍一种视网膜全细胞膜片钳联合单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在视网膜单细胞信号成分分析中的应用,并研究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对ON型双极细胞中G蛋白相关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3~5周龄C57BL/6J/小鼠2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0只,分别玻璃体腔注射3μlNMDA(30nmol/L)构建青光眼模型,3μl PBS(10nmol/L)作为对照组,24h后取视网膜,膜片钳下钳取单个ON型双极细胞,并做RT-PCR观察几种目的mRNA的表达差异。2组间各参数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结果:RT-PCR结果显示蛋白激酶Cα亚基(PKca)、瞬时感受电位离子通道1(TRPM1)、G蛋白α亚单位(Gα0)的表达在NMDA青光眼模型构建后分别为0.536±0.339、0.337±0.271、4.36±1.83,构建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O,P=-O.001;U=O,P=O.002;U=36,P=O.002o结论:NMDA诱导的青光眼模型可影响视网膜ON型双极细胞G蛋白耦联通道的信号传导。
高青沈雨濛娄翔峰罗雪卢苇沈吟
关键词:膜片钳G蛋白小鼠
N-甲基-D-天冬氨酸诱导的正常眼压青光眼小鼠模型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利用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诱导的正常眼压青光眼小鼠模型,研究NMDA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损伤的关系。方法:6周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低、中、高三个剂量组,玻璃体腔内分别注射NMDA 10,20,30nmol,产生视网膜损伤动物模型。在整体动物水平通过眼底照相、视网膜电图(ERG);在组织学水平通过视网膜HE染色、视神经甲苯胺蓝染色、全视网膜铺片Brn-3a免疫荧光染色及RGCs计数观察术后6h,12h,24h,48h,7dRGCs的损伤情况。结果:NMDA干预后24h,RGCs数量明显减少,内丛状层厚度变薄。眼底视网膜呈苍白色改变,血管迂曲痉挛;ERG显示a波和b波潜伏期的变化不大,b波振幅下降。光镜下可见RGCs密度逐渐降低;视神经轴索呈退行性变,与NMDA的作用时间呈正相关。RGCs计数显示NMDA诱导的RGC减少主要集中于术后1d,24hRGCs数量减少83.97%(P<0.01)。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NMDA可在不影响眼压的情况下诱导RGCs的显著减少和功能损害,与急性青光眼性损伤具有相似性,可为视神经保护研究提供研究条件。
刘诗亮陈媛媛胡单萍田凯琳江梦南罗雪沈吟邢怡桥
关键词: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NMDA兴奋毒性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降眼压及视网膜神经保护机制
2015年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在眼部和视网膜中的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研究表明,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广泛存在于整个眼球,分布和功能具有组织特异性.大麻素在许多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主要与其抑制兴奋性氨基酸和细胞因子的释放,以及对氧化应激的调制作用有关.利用药物调制内源性大麻素受体或与大麻素合成、运输及分解相关的酶类,被证明是这些疾病传统治疗之外的一种有效替代.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内源性大麻素受体及其在眼组织中的定位,大麻素信号通路及其在眼部疾病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其中,不仅基于降低眼内压,还从视网膜神经保护方面,特别关注了大麻素在视网膜变性疾病中的药理作用和机制.针对眼部大麻素系统的分子干预,可为眼部疾病的基础研究以及治疗靶点的确定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刘诗亮陈媛媛邢怡桥
关键词:大麻素神经保护视网膜变性疾病
Cre/LoxP系统在眼部动物模型中的研究进展
2019年
Cre/LoxP系统在新型基因打靶中应用广泛,可对特定组织和器官中的基因进行改造,将特定的基因片段删除,以研究特定基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Cre/LoxP系统是条件性、诱导性和时空特异性基因打靶策略的技术核心。研究Cre/LoxP系统的工作机制有助于获得视网膜不同细胞类型的Cre转基因小鼠模型,如视网膜双极细胞及神经节细胞上特异性表达的Cre工具鼠,可为特定组织单基因的缺失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的影响提供实验基础。本文着重对Cre/LoxP系统及眼部特异性Cre重组酶模型鼠进行阐述。
娄翔峰(综述)罗雪沈吟
关键词:小鼠模型视网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