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710067)
- 作品数:15 被引量:99H指数:5
- 相关作者:王志刚李晓乐王志英尹才祥刘红雨更多>>
- 相关机构:江苏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自然科学总论历史地理更多>>
- 论戴维·哈维对后现代正义的批判与重建
- 2014年
- 后现代情境下,正义表现为差异性的话语主张,内蕴着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张力。哈维雄心勃勃地试图在现代主义的普遍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解构所产生的分裂的特殊性之间建造一座桥梁,他提出,超越局部与边缘抗争;注重规模政治;关注情境性等主张,其实质是用正义作为载体,将各种差异性的价值吸纳进来,试图在各种"战斗的特殊主义"之间寻找一种相似的普遍性,以形成一种包容阶级和差异话语的正义政治学。这种政治学究其实质仍属于历史认识论范畴,并不是现实的政治斗争,要想把这种政治地理学想象落实到实践,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 尹才祥
- 后现代地理学想象与社会理论的再激进化——测度爱德华·索亚的空间批判理论
- 2014年
- 在空间"社会性转向"的脉络下,爱德华·索亚追溯一条从20世纪末至今的批判社会理论思想史的重构性轨迹,梳理出对空间进行当代重申而又藏而不露的叙事,持续地为社会理论注入"地理学想象"的维度。作为从列斐伏尔延伸下来的一个理论支脉,与哈维、卡斯特尔都市政治经济学路径不同的是,索亚的"地理学想象"更多地延续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评精神,试图通过后现代转向、文化转向与空间转向的三重结合以及空间正义、区域民主这样的战斗口号,实现资本主义批判的再激进化。
- 李晓乐王志刚
- 论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内核及启示
- 2015年
- 罗尔斯从伦理道德角度阐释了正义思想包括两个原则:自由优先原则,机会均等与差异补偿原则。在他看来,两个正义原则既是社会和个人的道德原则,也是道德正义的基本原则。这种与马克思主义正义思想有一定交集的道德正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传统伦理学研究的不足,也给"中国梦"及其正义实践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 王志英李明宇
- 关键词:罗尔斯正义论道德正义
- 空间正义:从宏观结构到日常生活——兼论社会主义空间正义的主体性建构被引量:8
- 2013年
- 后罗尔斯时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空间正义应该超越分配正义的表面争辩,重在培育一种空间意识,保持对空间生产过程中的排斥、统治与压迫的批判性,并激发社会行动以抵制根植于空间系统中的非正义现象。这种结构视角研究的缺陷在于空间范畴主体维度的相对缺失或内隐。从主体性与日常生活微观视角出发,社会主义空间正义就是要体现空间生产实践与正义尺度的统一,凸现空间生产的持续发展与主体的终极价值关怀,即空间生产与主体的日常生活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 王志刚
- 关键词:主体性
- 美帝国、全球化与自由主义地理学批判——从《全球化的最后阶段》透析史密斯的激进地理学叙事被引量:1
- 2014年
- 尼尔·史密斯(Neil Smith)是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杰出的人类学和地理学教授。作为西方著名的左翼激进学者,史密斯在自然的生产、空间的生产、不平衡地理发展理论、全球化理论和帝国主义理论等方面都颇有建树。其1984年出版的《不平衡发展:自然、资本与空间的生产》一书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激进地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两次再版)。
- 王志刚
-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地缘经济地缘政治新保守主义历史地理学
- 后现代地理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测绘爱德华·索亚的空间解释学被引量:1
- 2014年
- 作为激进的地理学者,索亚试图通过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地理学的行为、话语的交道与撞击,解构和重构刻板的历史叙事,追溯批判社会理论中空间维度的湮没以及最终重申的历史。其贡献在于,通过界定"社会—空间"辩证法和"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将空间性提升为批判社会理论的积极因素,为一种正在崛起的后现代批判人文地理学开辟道路。这种将空间本体论化、具有跨学科范式特质的、更富弹性和更为折中的批判理论,提供了一条将批判人文地理学与阶级分析范式、对地理差异的描述与政治经济学阐释结合在一起的路径。说到底,后现代地理学是一种文本阐释学或者空间阐释学,其实质仍是一种理论问题和政治想象,并不是现实的政治斗争,要想把这种地理学想象凝聚成反资本主义的实际斗争,还有一段很长的路。
- 李晓乐
- 关键词:空间性
- “边缘关怀”的思想逻辑与理论表达——拾掇索亚《寻求空间正义》文本中的一个思想碎片被引量:5
- 2014年
- 在西方激进理论"空间转向"的脉络下,正义等概念显著地空间化了。正义的空间性既要注重作为表象的空间分配平等,也要关注生产不正义结果的空间化过程。追寻空间正义就是要培育一种空间敏感性,激发社会运动来消除植根于空间生产实践中的非正义现象,实质上指向的是一种反抗空间霸权的努力。在此语境下,索亚回归本体论的假设以实现空间正义的理论化,并通过城市权概念中介,构建形形色色的洛杉矶"劳工—社群—学院"正义行动联盟,从而超越解释学的宿命,迈向一种激进的空间实践。但索亚有关区域、地方以及"移民穷忙族"的话语,表达了他对边缘立场与微观地形的偏好。在确切的意义上,这是在商品和生产之外寻找革命的落脚点,是一种以激进为姿态的撤退与逃离。它喻示着整个西方左派从宏大革命叙事到社群行动主体的退守,边缘解放与微观政治最终替代了作为集体行动的阶级政治。
- 王志刚王志英
- 环境·正义·阶级——略论戴维·哈维的空间正义思想被引量:3
- 2012年
- 基于"过程辩证法"和"历史地理唯物主义"视角,哈维把差异性、身份和他性等后现代诉求植入到当前环境问题的分析中,试图在时空生产格局下复兴社会正义的解放性诉求。他将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推进到"自然的生产",将正义维度嵌入环境和空间变迁过程中。哈维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自然的生产"必然带来环境正义问题,因而任何替代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规划都必须是生态的规划;全部对自然观点的批判性考察同时也是对社会的批判性考察。哈维有关环境正义的思想构成其空间正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环境正义运动必须设法跨越社会关系间的界线,成为一种更加普遍的阶级行动和规划,即正义必须实现从特殊到普遍的转向,这至关重要;但他鼓吹的生态社会主义政治规划说到底仍然是一种理论姿态,环境正义运动要想在实际的政治斗争中产生直接的结果,还有一段漫长而艰难的道路。
- 李晓乐王英王志刚
- 关键词:社会正义生态社会主义
- 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理论、方法与原则被引量:1
- 2014年
- 生态文明模式建构应该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地平和科学方法之上。资本主义生产和交往的全球化造成了世界范围内普遍的环境奴役,因而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将蕴藏在其文本中关于人和自然辩证关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凝练成一种显性的理论体系,并将其转化为实践活动的图景——在现有条件下根据"全球视野"和"地方特色"设计出走向生态文明的思想方案和实践模式。构建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生态文明社会,要将系统论和整体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作为构建生态文明模式的基本方法;将遏制和超越资本逻辑,以人为本,调节生产和引导消费等作为生态文明模式建构的基本原则。
- 李丽
-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
- 论马克思恩格斯空间正义思想的三个维度被引量:10
- 2013年
- "空间正义"作为批判社会理论"空间转向"的一个积极成果,日益成为社会和政治行动的目标,成为人们进行理论和经验分析的焦点。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宏观的全球、中观的区域以及微观的城市内部空间全方位的空间批判,揭示了资本积累造就了断裂式和碎片化的空间关系:全球范围内的中心与边缘的对抗、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与乡村的断裂以及城市内部空间的碎片化。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寻求空间正义不仅通过空间视角对资本积累展开批判,而且也落脚于无产阶级革命,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现整个社会生产体系的全面变革。在当代现实语境中,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空间正义问题的剖析,梳理其空间正义思想,无论是对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加以规范和指引,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空间,还是对资本主义展开空间批判,捕捉"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幽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刘红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