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1CB209208)

作品数:69 被引量:447H指数:13
相关作者:刘志刚黄震蒋德明吴江涛乔信起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群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理学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6篇动力工程及工...
  • 19篇理学
  • 5篇化学工程
  • 4篇机械工程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6篇燃烧
  • 21篇燃料
  • 16篇柴油
  • 14篇柴油机
  • 12篇甲醚
  • 12篇二甲醚
  • 10篇燃烧特性
  • 10篇混合燃料
  • 8篇HCCI
  • 7篇直喷
  • 7篇发动机
  • 6篇正庚烷
  • 6篇庚烷
  • 5篇汽油
  • 5篇汽油机
  • 5篇甲烷
  • 4篇英文
  • 4篇直喷汽油机
  • 4篇燃机
  • 4篇内燃

机构

  • 44篇西安交通大学
  • 23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群马大学
  • 1篇重庆通信学院
  • 1篇中原工学院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作者

  • 23篇黄震
  • 23篇刘志刚
  • 21篇蒋德明
  • 21篇吴江涛
  • 14篇乔信起
  • 13篇吕兴才
  • 11篇黄佐华
  • 10篇王锡斌
  • 8篇潘江
  • 6篇方俊华
  • 6篇侯玉春
  • 5篇廖世勇
  • 5篇俎琳琳
  • 5篇李孝禄
  • 5篇赵小明
  • 4篇张俊强
  • 4篇任毅
  • 4篇宋军
  • 4篇高剑
  • 3篇孟现阳

传媒

  • 19篇内燃机学报
  • 16篇西安交通大学...
  • 6篇汽车工程
  • 5篇燃烧科学与技...
  • 5篇工程热物理学...
  • 4篇内燃机工程
  • 3篇农业机械学报
  • 3篇热科学与技术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化工学报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自动化仪表
  • 1篇化工自动化及...
  • 1篇计算机与应用...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08
  • 4篇2007
  • 15篇2006
  • 18篇2005
  • 19篇2004
  • 12篇2003
6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乙醇—空气预混层流火焰特性的试验研究被引量:12
2007年
利用纹影高速摄像技术,在定容燃烧弹内试验研究了温度为358~500 K,当量比从0.7到1.4的乙醇—空气预混层流火焰的传播特性。通过研究乙醇—空气火焰传播速度与层流火焰拉伸的关系,获得了乙醇—空气火焰无拉伸层流燃烧速度。结合先前研究结论,总结得出了乙醇—空气层流火焰无拉伸层流燃烧速度的经验公式。通过计算乙醇—空气层流火焰质量燃烧速率,确定了乙醇—空气层流火焰的全局活化温度以及Zeldovich数随混合气当量比的变化关系,并由此提出了乙醇—空气层流火焰燃烧速度的的替代拟合公式。通过比较,发现本研究结论与以前结果很吻合。
廖世勇井明科程前黄佐华蒋德明
关键词:乙醇层流燃烧速度
溶有甲烷柴油稳态喷雾特性的试验研究(英文)被引量:3
2005年
对溶有甲烷柴油的稳态喷雾特性进行研究。喷雾特性和形状分别由激光粒度分析仪LDSA1300A和数码照相机记录。试验使用了六个不同长径比L/D的直圆孔喷嘴。溶解压力和喷射压力范围分别是0.1MPa到10MPa和5MPa到10MPa。研究了甲烷溶解度、测量位置、喷射压力和喷嘴参数对喷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柴油中溶入甲烷,出现了减压沸腾喷射现象;与纯柴油相比,喷雾形状和锥角产生了很大变化;流量系数随着溶解度和L/D值的增加而减小;甲烷溶解度和L/D的共同作用对雾化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张俊强蒋德明黄佐华小保方富夫志贺圣一
关键词:喷雾特性燃油溶气甲烷柴油
采用双段喷射改善二冲程柴油机的排放性能被引量:2
2006年
在配有电控共轨系统和扫气系统的二冲程柴油机试验台上进行了3种不同喷油模式对柴油机燃烧及排放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单段早喷有助于实现低NOx和碳烟排放,但柴油机无法在高负荷下运行;标准喷射的排放很高;双段喷射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它实现了柴油机的柔和运行,并且在全负荷范围内使NOx和碳烟排放降低40%以上。在双段喷射基础上,利用高压喷射及内部EGR进一步改善了柴油机的排放。
宋军黄震李孝禄乔信起
关键词:二冲程柴油机排放性能共轨系统
激光散射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统的研制被引量:7
2006年
在简单介绍表面激光散射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原理的基础上,介绍了新研制的表面张力实验测量系统.根据光频外差探测原理设计了实验光路图,增强了干涉信号的强度,使得该系统与其他研究相比使用了较小功率(20 mW)的激光器.为了提高信噪比,采用了信号平均技术,并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采样时间和平均次数.利用乙醇作标准试样对新研制的实验系统进行了校核实验,实验误差不大于±4%,证明该实验系统可以满足流体表面张力测量的要求.
王凤坤吴江涛刘志刚
关键词:乙醇
二甲醚热力学性质的计算被引量:13
2004年
利用现有的二甲醚气相状态方程、饱和气液密度方程、蒸气压方程、理想气体定压比热容等方程,计算得到了二甲醚的饱和液体熵和饱和气体熵.从气相维里方程出发,结合Clapeyron方程计算得到了二甲醚的饱和蒸发焓.采用偏差函数法及陈则韶教授提出的饱和液体焓推算公式,计算出了二甲醚的饱和气液焓和临界焓值.最后,开发了二甲醚热力学性质的计算程序,并得到了从235 15K至临界点的二甲醚饱和热力学性质表,计算结果的精度在±2%内,可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服务.
王斌吴江涛刘志刚
关键词:二甲醚热力学性质
柴油机燃用柴油/二甲氧基甲烷混合燃料滞燃期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开展了柴油机燃用柴油/二甲氧基甲烷混合燃料滞燃期的研究,并基于发动机试验数据拟合了一个适合柴油/二甲氧基甲烷混合燃料滞燃期的预测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关系式比已有的滞燃期预测关系式更能准确地预测柴油/二甲氧基甲烷混合燃料着火滞燃期。研究发现混合燃料实际十六烷值随含氧量增加而降低,但降低幅度小于基于燃料质量比例推算出的数值,认为基于燃料质量比例对混合燃料十六烷值推算与实际存在较大差异。
任毅黄佐华蒋德明李蔚
关键词:着火滞燃期含氧混合燃料柴油机柴油二甲氧基甲烷
二甲醚发动机湍流燃烧模型的研究被引量:10
2003年
根据二甲醚发动机燃烧过程的特点,提出了一个湍流燃烧模型.该湍流燃烧模型在传统的化学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拟序火焰片湍流燃烧模型,以考虑湍流对燃烧的促进作用.数值模拟表明:在发动机中二甲醚油束的贯穿度比柴油短,基本没有碰壁现象;油孔附近的油束上边缘处具有合适的燃料浓度和较高的温度,最先发生自燃;在扩散燃烧时燃料与空气混合速度慢,燃烧速度慢,持续时间长.计算所揭示的现象与试验观察基本相符.
王锡斌蒋德明周龙保潘克煜
关键词:二甲醚湍流
二甲醚饱和液相导热系数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研制了高精度瞬态双热线法导热系数测量装置及数据采集系统,整个测量系统的不确定度小于±1%.用液相甲苯标定213~363 K温度区间的饱和液相导热系数,并与标准值进行了比较,测量的平均偏差为0.37%,最大偏差为0.73%.用此装置对245~385 K温度区间的二甲醚饱和液相导热系数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测量得到的饱和液相导热系数数据,拟合了二甲醚饱和液相的导热系数方程,该方程的计算值与实验数据的平均偏差为0.32%,最大偏差为0.85%,为二甲醚作为替代制冷剂和替代燃料等研究提供了急需的热物性数据.
王玉刚吴江涛刘志刚
关键词:导热系数二甲醚
柴油机共轨系统ECU的设计及喷油特性研究被引量:8
2006年
电控共轨系统的共轨压力和喷油量能够进行独立控制,因此它表现出传统燃油喷射系统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采用高性能的32位MC68332型单片机开发了电控单元,实测了基于HEUI(Hydraulic Electron-ic Unit Injector)增压式喷油器的喷油规律,以研究影响共轨系统喷油规律的因素。结果表明,喷油器的机械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喷油特性,而一个强有力的驱动电路有助于提高喷油器的响应速度。随着共轨压力的升高,喷油速率提高;喷油控制脉宽的增大延长了阀门打开时间,使喷油持续期延长。通过调节共轨压力和控制脉宽可获得灵活的喷油规律。
宋军田良云李孝禄乔信起黄震
关键词:柴油机电控共轨系统喷油规律
直喷汽油机中空锥形燃油喷雾的雾化和蒸发模型(英文)被引量:3
2004年
高压旋流中空燃油喷雾日益广泛地应用于缸内直喷(GDl)汽油机中,为此发展了一种适合于模拟这种燃油喷雾雾化过程的薄膜喷雾模型.燃油薄膜的破碎过程采用表面波破碎理论来模拟.对Spalding蒸发模型和油滴阻力模型进行了改进,用来计算油滴的蒸发和阻力变形过程.同时引入初始喷雾液团的计算模块.在多维内燃机计算程序KIVA3的基础上建立了改进的数值计算模型,并对不同喷射条件下的定容压力容器中空旋流燃油喷雾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对计算和实验所得的喷雾特性包括油束外形结构,油束喷雾贯穿度和油滴粒径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同时对单液滴的蒸发过程也进行了数值计算.油束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
高剑蒋德明廖世勇曾科
关键词:直喷汽油机雾化蒸发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