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10407)

作品数:19 被引量:288H指数:12
相关作者:贺康宁张卫强王正宁尹婧朱艳艳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林业大学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农业科学
  • 2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8篇水分
  • 8篇土壤
  • 5篇叶面
  • 5篇叶面积
  • 5篇叶面积指数
  • 5篇退耕
  • 5篇净辐射
  • 5篇黄土半干旱区
  • 4篇蒸腾
  • 4篇土壤水
  • 4篇土壤水分
  • 4篇消光
  • 4篇消光系数
  • 3篇水分利用
  • 3篇水分利用效率
  • 3篇水土
  • 3篇同密
  • 3篇退耕还林
  • 3篇利用效率
  • 3篇林地

机构

  • 19篇北京林业大学
  • 3篇广东省林业科...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宁夏大学
  • 1篇黄委会晋陕蒙...

作者

  • 14篇贺康宁
  • 5篇张卫强
  • 4篇王正宁
  • 3篇常国梁
  • 3篇朱艳艳
  • 3篇刘胜
  • 3篇周毅
  • 3篇丁国栋
  • 3篇尹婧
  • 3篇杨光
  • 2篇赵廷宁
  • 2篇刘晨峰
  • 2篇巩玉霞
  • 2篇唐道锋
  • 2篇李世荣
  • 2篇田晶会
  • 2篇孙保平
  • 2篇高甲荣
  • 2篇陈婷婷
  • 2篇邓军涛

传媒

  • 8篇水土保持研究
  • 5篇中国水土保持...
  • 3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 7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Penman-Monteith模型的林木日蒸腾模拟被引量:12
2006年
忽略大气层结,考虑气压订正,用冠层整体气孔阻力(rst)代换冠层阻力(rc),蒸散面的净辐射值(Rn)采用冠层截留净辐射(Rnl),便可在叶面积指数(LA I)、林木单叶平均气孔阻力(rsi)和气象要素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应用修正后的Penm an-M onteith模型进行林木蒸腾量的模拟。本研究通过对Rn、LA I、rsi的实地观测,确定了林冠截流净辐射(Rnl)、消光系数(k)、冠层阻力转换系数(K')、空气动力学阻力(ra)和冠层整体气孔阻力(rst),对青海大通地区紫果云杉(P icea purpurea)、华北落叶松(L arix p rincip is-rupp rechtii)、沙棘(H ippophae rhamnoid es)、白桦(B etu la p latyphy lla)和青杨(P opu lus cathayana)的日蒸腾过程进行了模拟,与用快速称重法订正的L i-1600稳态气孔仪实测蒸腾结果对比,模拟的相对误差在±15%以内;模型敏感性分析发现,温度、LA I以及rsi是决定模拟结果的主要参数,模型对各参数变化反应不敏感。
刘胜贺康宁
关键词:蒸腾净辐射叶面积指数气孔阻力
黄土半干旱区油松苗木蒸腾特性与影响因子的关系被引量:20
2007年
为分析土壤水分与气象因子对油松蒸腾作用的影响程度,提高造林成活率,并为林地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2004年生长季典型晴天,采用盆栽试验,人为控制土壤水分,利用针叶Li-1600稳态气孔仪和BP-3400精密天平等仪器,对黄土半干旱区油松苗木的蒸腾特性及其影响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下,油松蒸腾速率和气孔阻力的日变化曲线分别呈“双峰型”和“W”型;在典型晴天下,蒸腾速率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呈三次曲线相关,7、8和10月份,油松叶片蒸腾速率达到最大值时所对应的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7.7%、19.8%和17.5%。蒸腾速率除自身生理特性的影响外,还受土壤水分和气象因子综合影响,当土壤水分充足时,蒸腾速率与气象因子相关性高;当土壤水分产生胁迫时,蒸腾速率与气象因子相关性降低。在严重土壤水分胁迫下,7和8月份气温对蒸腾作用的影响最大,10月份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最大。在土壤充分供水的条件下,7月份空气相对湿度对蒸腾作用的影响最大,8月份是气温,10月份是叶温。
张卫强贺康宁朱艳艳周毅巩玉霞唐道锋
关键词:油松蒸腾特性土壤水分气象因子黄土半干旱区
黄土高原不同退耕还林地森林植被改良土壤特性研究被引量:29
2006年
对比研究了青海省大通县不同类型退耕还林地、草地、农田的土壤性质,包括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土壤饱和导水率。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容重最小,为农田容重的62%,青杨青海云杉混交林是农田土壤容重的83%;0~15cm土层青海云杉混交林〉0.25mm的团粒结构含量为45.21%,草坡、耕地分别为32.18%、20.81%;北落叶松纯林的最小饱和导水率是1.22mm/min,林地中饱和导水率最小的是落叶松青海云杉混交林,为0.17mm/min,草地和农田分别为0.11mm/min、0.09mm/min。退耕还林后,与农田相比,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明显改善,针阔混交林改良土壤特性作用较好。除了华北落叶松纯林和华北落叶松青海云杉混交林外,针阔混交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好于阔叶纯林和针叶纯林,草坡和农田较差,草坡略好于农田。
杨光丁国栋常国梁杨莉
关键词:退耕还林容重孔隙度饱和导水率
青海大通地区退耕地人工林分的消光特性被引量:2
2006年
通过对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后现存人工林群落2004年5—7月典型晴天净辐射在林冠内垂直分布的实测资料分析,研究青海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中国沙棘林、白桦林和青杨林5种林分类型的消光特性。根据BeerLambert方程,结合林分生长季内的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对5种林分日内不同时刻消光系数、日内最小消光系数、典型天的日均消光系数和不同林冠深度的叶面积指数及其对应的消光能力变化做了研究。结果表明:日均消光系数与日内最小消光系数和叶面积指数相关性显著,并拟合出相应的关系表达式;各林分不同林冠深度的叶面积指数累积分布变化曲线均呈“S”型;华北落叶松林和青海云杉林冠2/3以上的中上部冠层消光能力明显高于下层,而白桦林和青杨林垂直消光能力各层差异不明显。
刘胜贺康宁王正宁常国梁李世荣
关键词:人工林净辐射林冠结构叶面积指数消光系数
黄土半干旱区不同密度人工白榆林消光特性研究被引量:7
2007年
通过对山西省方山县不同密度人工白榆林(Ulmus pumila)5~10月典型晴天净辐射(Rn)在林冠内垂直分布的实测资料分析,根据Beer Lambert方程,结合林分生长季内的叶面积指数(LAI)动态变化,研究了密度为1.5m×2 m和1.5 m×4 m的白榆林消光系数的日变化过程和季变化过程,同时对影响消光系数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消光系数的日变化过程主要受太阳高度角的影响,而季变化过程主要受叶面积指数的影响;密度对消光系数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林冠结构的调整而实现的。
陈婷婷贺康宁
关键词:净辐射叶面积指数消光系数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的水土保持效益研究——以陕西省吴旗县为例被引量:17
2005年
本文在野外调查和试验小区观测的基础上,对吴旗县退耕还林所取得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吴旗县植被覆盖率得到了明显提高,极大地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植被群落趋于稳定,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由此可见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是治理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
杨光丁国栋赵廷宁孙保平赫登耀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效益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工程对植被恢复影响的研究——以陕西吴旗县为例被引量:18
2005年
在对吴旗县乔木林、灌木林和草原群落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其植被恢复及植被恢复与水土流失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吴旗县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下,通过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植被完全可以得到恢复,完全可以控制水土流失的发生。在自然恢复初期,植物群落将以草原地带性植被为主,并可以恢复到稳定阶段。三种植被群落在植物多样性方面差异并不大,草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均匀度要略小于乔木林和灌木林群落。
杨光丁国栋孙保平赵廷宁贺康宁赫登耀
关键词:植被恢复水土流失退耕还林黄土沟壑区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白榆的光响应研究被引量:26
2007年
在黄土半干旱地区,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的Li-6400—02B红蓝光源设定从0~2000μmol/(m^2·s)的光强,通过人工控水的方法取得不同的水分梯度,对白榆的各生理生长参数的光响应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光辐射强度和土壤含水量对白榆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有十分显著的影响。白榆光合速率Pn在土壤含水量为17.68%左右时达到最大,光合利用率在光强为1200~1600μmol/(m^2·s)时较高。蒸腾速率Tr在各水分梯度下随光强的增大有增大的趋势,水分利用效率WUE在土壤含水量为14.86%左右达到最大,在光强为8001500μmol/(m^2·s)时较高。因此.白榆生长的适宜水分条件为14.86%~17.68%,光强为1200~1500μmol/(m^2·s)时,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都较高。
朱艳艳贺康宁唐道锋巩玉霞
关键词:白榆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光响应
黄土半干旱区刺槐林地土壤蒸发特性研究被引量:12
2007年
对黄土半干旱区刺槐林内的土壤蒸发状况,进行比较系统的试验研究。试验采用微型蒸发器(Micro-lysimeters,MLS),人为控制土壤水分梯度,对不覆盖、枯枝落叶物覆盖和苔藓覆盖3种处理的林地土壤蒸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利用枯落物覆盖减小林地土壤蒸发效果晴天好于多云天,枯落物覆盖、苔藓覆盖与无覆盖相比,分别减少了20.15%~52.46%和11.11%~36.72%的土壤蒸发,枯落物覆盖效果好于苔藓;林地土壤蒸发量随土壤水分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当土壤含水量增加到一定临界值以后,林地土壤蒸发量由上升变为下降,表现出土壤水分对林地土壤蒸发具有明显的阈值反应,土壤含水量的临界值分别为14.2%(枯落物覆盖)和16.8%(不覆盖);基于林地土壤蒸发量(E1)与水面蒸发量(E0)的观测数据,利用STATISTICA软件统计分析,建立林地土壤蒸发模型,可用于林地土壤蒸发量的估算,为林地土壤水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张卫强贺康宁周毅邓军涛甘先华
关键词:刺槐林地土壤水分黄土半干旱区
晋西黄土高原虎榛子根系分布特征被引量:8
2009年
采用分层分段挖掘法,对晋西黄土高原虎榛子根系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立地的虎榛子根系分布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性;在半阴坡立地上,无论是疏导性根还是吸收性根,垂直分布深度均明显较半阳坡大;半阳坡虎榛子根系较半阴坡的生物量明显减少。土壤水分状况与不同立地灌木根系分布状况相似,这表明虎榛子对不同生境中土壤含水量变化的适应上表现出差异,这种差异更有利于植物根系对坡地土壤水分的吸收。不同坡向上各剖面的根系分布与根系生物量、根长的分布相似,随着距地面垂直距离的增大,根量减少。根桩上坡方向的根系较下坡方向分布较深,各层分布均匀,根量较多,表明不同坡向上大部分根系以水平根或斜生根的形式向根桩上坡方向发展,这种特点反映了根系在特殊立地条件下的生态可塑性。
刘瑛王芳高甲荣
关键词:根系生物量根系长度垂直分布特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