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3BA720A10)

作品数:1 被引量:8H指数:1
相关作者:田宏黄国英何岚石赟俞岑妍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心率
  • 1篇心率变异
  • 1篇心率变异性
  • 1篇血管
  • 1篇血管迷走性
  • 1篇血管迷走性晕...
  • 1篇晕厥
  • 1篇直立倾斜试验
  • 1篇神经系
  • 1篇神经系统
  • 1篇自主神经
  • 1篇自主神经系统
  • 1篇迷走
  • 1篇儿童
  • 1篇儿童血管迷走...
  • 1篇发病
  • 1篇发病机制

机构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篇俞岑妍
  • 1篇石赟
  • 1篇何岚
  • 1篇黄国英
  • 1篇田宏

传媒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年份

  • 1篇2008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自主神经系统在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探讨自主神经调节系统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中的作用。方法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选择40例临床诊断为VVS的患儿进行HUTT(基础或基础+激发试验),同步监测实验者平卧位、倾斜后1、3、5、10、15、20、25、30、35、40、45min或者晕厥发作时以及恢复平卧位后的血压、心率变化值;利用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进行心率变异分析。结果40例HUTT实验组,23例为阳性,心脏抑制型(CI组)2例,血管抑制型(VD组)10例,混合型(MX组)11例,记录平卧位至倾斜位时(T1)、倾斜位全程(T2)与恢复平卧位至实验结束(T3)三点的心率变异指标变化。VD组的LF/HF的值在整个试验过程中(T1-T2-T3)始终是升高的(P=0.002)。T1时两组的RR、SDNN、rMMSD的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时两组的SDNN、rMMSD值均较平卧时降低,阳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5)。至T3时,阴性组的rMMSD值又逐渐升高,与T1相仿,阳性组虽有所升高,但是仍然明显低于T1时(P=0.035)。VD组的SDNN值在倾斜后持续降低并始终<100ms(P=0.023)。结论VVS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符合Bezold-Jarisch反射的3个阶段,但各亚型间的变化程度不尽相同,提示VVS患者的迷走神经活性较强,心率变异频域指标较时域指标能够更好地反映VVS患者心脏迷走神经张力的改变。
何岚黄国英田宏石赟俞岑妍
关键词: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心率变异性直立倾斜试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