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5095)

作品数:16 被引量:238H指数:10
相关作者:江长胜郝庆菊祝滔吴艳刘志祥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重庆市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土壤
  • 5篇紫色
  • 5篇耕作
  • 5篇耕作方式
  • 4篇水稻
  • 4篇水稻土
  • 4篇紫色水稻土
  • 3篇地膜
  • 3篇地膜覆盖
  • 3篇有机碳
  • 3篇通量
  • 3篇排放通量
  • 3篇温室气体
  • 3篇膜覆盖
  • 2篇影响因素
  • 2篇增温
  • 2篇水质
  • 2篇水质评价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地利用方式

机构

  • 15篇西南大学
  • 4篇重庆市农业资...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14篇江长胜
  • 9篇郝庆菊
  • 3篇祝滔
  • 3篇刘志祥
  • 3篇吴艳
  • 2篇张军科
  • 2篇谢德体
  • 1篇廖秋实
  • 1篇文静
  • 1篇李辉
  • 1篇陆清萍
  • 1篇陈璐豪
  • 1篇徐鹏
  • 1篇朱伟
  • 1篇袁雪
  • 1篇孙志强
  • 1篇王定勇
  • 1篇赵蕾
  • 1篇李娜
  • 1篇黄欢

传媒

  • 3篇环境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西南师范大学...
  • 2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环境化学
  • 1篇湿地科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3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颗粒态氮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土壤颗粒态氮作为土壤有机氮中的非稳定性部分,对土壤中氮的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作物的生长及增产增收也有着重要意义。试验以西南大学农业部重庆紫色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内于1989年设立的长期免耕试验田为研究对象,研究冬水田平作、水旱轮作、垄作免耕和垄作翻耕等耕作方式对土壤颗粒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全氮及颗粒态氮含量均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由上到下含量逐渐降低。在0-60cm的土壤深度内,土壤全氮平均含量依次为垄作免耕(1.53g/kg)>冬水田平作(1.50g/kg)>垄作翻耕(1.31g/kg)>水旱轮作(1.16g/kg);颗粒态氮平均含量依次为冬水田平作(0.55g/kg)>垄作免耕(0.46g/kg)>垄作翻耕(0.40g/kg)>水旱轮作(0.35g/kg)。免耕能够增加土壤全氮含量,但无助于颗粒态氮含量的增加。不同耕作方式下的颗粒态土碳氮比大于全土碳氮比,表明颗粒态土壤有机质易被微生物分解,是土壤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
刘志祥郝庆菊江长胜江长胜
关键词:耕作方式全氮紫色水稻土
重庆市垃圾焚烧飞灰粒径分布及重金属形态分析被引量:17
2010年
采用筛分法研究了重庆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中的粒径分布,分析了各粒径颗粒中Pb、Cd、Zn、Cu、Mn、Ni和Cr等重金属的总量,并利用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对不同粒径飞灰中各重金属的化学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0%以上的飞灰粒径小于250μm,其中粒径为149—250μm的颗粒最多,约占总量的50%.除Ni之外,其它重金属的含量随粒径的减小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粒径小于250μm颗粒中的重金属含量对飞灰中重金属含量的贡献率达到90%.飞灰中各重金属的形态分布随粒径变化规律不同,Zn、Cd、Pb、Cu的碳酸盐结合态含量略高,在重庆地区酸雨的淋溶下极易释放出来,对周围环境存在潜在威胁.
李娜郝庆菊江长胜陆清萍朱伟赵蕾
关键词:焚烧飞灰粒径分布重金属形态分析
活性炭和植物吸收对室内空气甲醛净化的影响被引量:16
2011年
城市住宅的室内空气污染十分严重,甲醛已经成为中国目前室内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以绿萝、常春藤与活性炭为研究对象,采用密闭箱法进行净化甲醛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绿萝、常春藤与活性炭均对室内空气中甲醛具有良好的净化作用,24h后的甲醛净化能力大小依次为:常春藤+活性炭(甲醛去除率38.27%)>常春藤(34.31%)>绿萝+活性炭(32.20%)>绿萝(5.61%)>活性炭(3.73%);10天后的净化效果排序为:常春藤+活性炭(69.91%)>绿萝+活性炭(64.28%)>常春藤(60.44%)>活性炭(57.50%)>绿萝(24.99%)。植物与活性炭联合作用对甲醛净化效果比单一用植物或活性炭效果好,而且长期作用比短期作用效果好。
廖秋实李苑李苑李苑杨宇婷秦红梅张艳北江长胜
关键词:甲醛绿萝常春藤活性炭
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江安河青羊段水质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10年
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对2006年岷江水系江安河青羊区段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了综合评价,根据实测资料,选择了7个评价参数: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物质、总磷及粪大肠杆菌.评价结果表明,江安河青羊区段的两个断面水质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水质较差.江安河青羊区段入境水质良好,除1、2月外其它月份均是Ⅰ类水;出境水质则明显恶化,12个月全是Ⅴ类水,主要是受到了粪大肠杆菌和总磷的严重污染,构成了这一区段用水安全的重大隐患.评价结果为水污染治理以及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郝庆杰江长胜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价法水质
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轻组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15
2012年
以位于西南大学实验农场的长期免耕试验田为研究对象,通过0—60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的方法,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冬水田平作(DP)、水旱轮作(SH)、垄作免耕(LM)及垄作翻耕(LF)对土壤轻组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重组有机碳是土壤总有机碳的主体,约占土壤总有机碳的69.56%—95.66%,在土壤剖面上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其分配比例逐渐升高;其次是自由轻组有机碳,约占土壤总有机碳的5.03%—26.43%,从土壤表层向下,其分配比例迅速下降;闭合轻组有机碳最低,仅占土壤总有机碳的1.37%—4.93%,其分配比例随土壤深度的变化不明显。在0—60 cm土壤深度内,不同耕作方式下自由轻组有机碳的平均含量为LM(4.36 g/kg)>DP(2.11 g/kg)>LF(1.74 g/kg)>SH(1.46 g/kg),相应的有机碳分配比例分别为17.1%、14.0%、12.2%和11.3%;闭合轻组有机碳的平均含量为LM(0.82 g/kg)>DP(0.51 g/kg)>LF(0.36 g/kg)>SH(0.34g/kg),相应的有机碳分配比例分别为3.36%、3.45%、2.71%和3.00%。因此,在西南地区紫色水稻土上实行垄作免耕能提高轻组有机碳的含量及其分配比例,从而改善土壤有机碳质量。另外,与土壤总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及闭合轻组有机碳相比,自由轻组有机碳对耕作方式的变化最敏感,是指示土壤有机碳变化的良好指标。
张军科江长胜江长胜吴艳郝庆菊
关键词:耕作方式紫色水稻土
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总有机碳及颗粒态有机碳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为研究耕作方式对西南地区紫色水稻土总有机碳及颗粒态有机碳的影响,以1989年设立的位于西南大学农场的农业部重庆紫色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内的长期免耕试验田为对象,研究在冬水田平作(DP)、水旱轮作(SH)、垄作免耕(LM)、厢作免耕(XM)和垄作翻耕(LF)5种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中总有机碳(TOC)含量、颗粒态有机碳(POC)含量、颗粒态土壤质量分数和颗粒态有机碳分配比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不同的耕作方式主要对表层土壤的TOC、POC分布产生显著影响,其中LM对提高积累TOC和POC贡献最大;0-60 cm土层TOC含量变化范围为7.10~34.45 g/kg,颗粒态土壤质量分数所占比例为30.38%~45.65%,POC含量为1.31~19.39 g/kg,各数值基本变化趋势都是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TOC与POC都可作为评价耕作方式影响紫色水稻土土壤质量变化与固碳能力的有效指标,但相同耕作制度下POC变化幅度更大,对其响应也更为敏感。从TOC和POC的关系来看,不同耕作制度下有机碳的增加与土壤物理保护能力的提高有关,免耕方式有利于有机碳以及颗粒态有机碳的保护和稳定。
陈璐豪江长胜吴艳吴艳
关键词:耕作方式紫色水稻土总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
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被引量:23
2012年
以位于西南大学的农业部紫色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始于1990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田为对象,研究了冬水田平作(DP)、水旱轮作(SH)、垄作免耕(LM)及垄作翻耕(LF)等4种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S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耕作方式下SOC和SMBC均呈现出在土壤剖面垂直递减趋势,翻耕栽培下其降低较均匀,而免耕栽培下其富集在表层土壤中。同一土层不同耕作方式间SOC和SMBC的差异在表层最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处理之间的差异逐渐减小。在0—60 cm剖面中,SOC含量依次为:LM(17.6 g/kg)>DP(13.9 g/kg)>LF(12.5 g/kg)>SH(11.3 g/kg),SOC储量也依次为:LM(158.52 Mg C/hm2)>DP(106.74 Mg C/hm2)>LF(93.11 Mg C/hm2)>SH(88.59 Mg C/hm2),而SMBC含量则依次为:LM(259 mg/kg)>SH(213 mg/kg)>LF(160 mg/kg)>DP(144 mg/kg)。与其它3种耕作方式比较,LM处理显著提高SOC含量和储量以及SMBC含量。对土壤微生物商(SMBC/SOC)进行分析发现,耕作方式对SOC和SMBC的影响程度并不一致。SMBC与SOC、全氮、全磷、全硫、碱解氮、有效磷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有效硫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SMBC可以作为表征紫色水稻土土壤肥力的敏感因子。
李辉张军科张军科郝庆菊江长胜谢德体
关键词:耕作方式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紫色水稻土
地膜覆盖对菜园紫色土壤环境因子及N_2O排放的影响被引量:7
2011年
地膜覆盖技术目前被广泛使用,为了研究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因子及N_2O排放的影响,以重庆市典型的紫色土为研究对象,以传统不覆膜方法为对照,在萝卜生长季应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通过原位测定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覆膜处理方式下地下5cm土壤温度明显变高、总生物量明显增大,均极显著高于不覆膜处理(P=0.02和P=0.005);叶重和肉质根均明显增加(P=0.011和P=0.013),但二者在土壤湿度及土壤硝态氮含量间则无显著差异。在萝卜生长周期内,覆膜处理下N_2O平均排放通量发芽期为(70.21±10.51)μg/(m^2.h),叶片生长旺盛期盛期为(65.43±5.66)μg/(m^2.h);幼苗期的地膜覆盖措施使N2O排放通量最高,平均通量达(109.13±11.23)μg/(m^2.h),肉质根生长期最低,为(62.81±15.10)μg/(m^2.h),全季的平均排放通量为(58.59±10.76)μg/(m^2.h),总排放量为1.58kg/hm^2。而常规对照条件下全季N2O的平均排放通量为(51.39±12.09)μg/(m^2.h),总排放量1.30kg/hm^2,覆膜与不覆膜相比N_2O排放全季增加了21.5%。因此,覆膜处理既能增加萝卜产量,也能增加N_2O的排放。
郑磊江长胜江长胜孙丽娟冉思丹刘聪邱昕恺
关键词:N2O排放地膜覆盖菜园紫色土
缙云山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质及其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被引量:25
2013年
通过选取缙云山向阳坡同一海拔高度处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简称林地)、坡耕地、果园和撂荒地,测定分析0~60 cm深度土壤样品有机质及3种活性有机质组分含量,从而揭示了西南地区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3种活性有机质及其有效率(ER)以及碳库管理指数(CMI)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含量以及ER和CMI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及其CMI的剖面分布趋势相似,林地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及其CMI主要富集在0~10 cm土层,果园主要富集在0~20 cm土层,而坡耕地和撂荒地从上而下的降低则比较均匀.在0~60 cm土壤深度内的土壤有机质以及3种活性有机质平均含量均为撂荒地〉林地〉果园〉坡耕地,将林地转变为果园和坡耕地后,有机质含量分别降低了21.56%(P〉0.05)和55.90%(P〈0.05),将坡耕地闲置撂荒后,有机质、低、中、高活性有机质含量分别升高了238.86%(P〈0.05)、144.2%(P〈0.05)、153.3%(P〈0.05)和242.7%(P〈0.05).方差分析发现3种土壤ER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并无明显差异,表明土壤ER对土地利用变化并不敏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3种活性有机质CMI均为撂荒地最高,林地次之,果园和坡耕地最低,表明林地开垦导致土壤碳截存降低,土壤向着质量退化的方向发展,而坡耕地撂荒则增强了土壤的碳汇功能,土壤质量向着良性方向发展.3种活性有机质与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活性有机质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密切,是反映土壤养分和衡量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
徐鹏江长胜郝庆菊祝滔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质土壤活性有机质
地膜覆盖对稻-油轮作农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5
2017年
以位于西南大学农业部重庆紫色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内的稻-油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覆膜与常规(不覆膜)两种处理下稻-油轮作农田CH_4和N_2O的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原位观测.结果表明,两种处理下,CH_4和N_2O的排放均主要集中在各作物的生长前期,水稻季CH_4和油菜季N_2O的排放通量均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全年CH_4的排放通量介于-0.45~1.90 mg·(m^2·h)^(-1),N_2O的排放通量介于-46.1~2 040.7μg·(m^2·h)^(-1).地膜覆盖提高了CH_4和N_2O排放总量,其中覆膜处理全年CH_4排放总量为(27.22±4.48)kg·hm^(-2),相比常规处理(19.93±0.56)kg·hm^(-2)提高了26.22%;覆膜处理N_2O的年排放总量为(13.14±0.82)kg·hm^(-2),较常规处理下(11.27±2.77)kg·hm^(-2)增加了16.6%.覆膜显著提高了油菜季土壤含水率,而对全年各作物季土壤温度(地下5 cm温度和地表温度)没有明显的影响.覆膜处理下油菜季CH_4和N_2O的排放与土壤含水率呈负相关,幼苗期达显著负相关;两种处理下,各作物季CH_4和N_2O的排放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均很小.研究表明,地膜覆盖影响作物各生育期内CH_4和N_2O的排放规律,改变了作物各生育期内2种气体排放占全季排放量的比例,促进了稻-油轮作农田CH_4和N_2O的排放.在100 a时间尺度上,覆膜处理下全年排放的CH_4和N_2O所引起的综合GWP(CO_2量)为4 213.00 kg·hm^(-2),较常规处理3 454.17 kg·hm^(-2)提高了22.0%,表明覆膜不是一种有效的碳减排措施.
石将来郝庆菊冯迪张凯莉石孝均江长胜
关键词:地膜覆盖N2O排放通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