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资助项目(2007620)

作品数:11 被引量:75H指数:4
相关作者:潘思轶徐晓云李秀娟王可兴陈清婵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挥发性
  • 3篇挥发性成分
  • 2篇调型
  • 2篇顶空
  • 2篇顶空-固相微...
  • 2篇气质联用
  • 2篇猪脂
  • 2篇萃取
  • 2篇微萃取
  • 2篇米发糕
  • 2篇米粉
  • 2篇固相
  • 2篇固相微萃取
  • 2篇发糕
  • 2篇感官
  • 2篇GC-MS
  • 1篇淀粉
  • 1篇顶空固相微萃...
  • 1篇顶空固相微萃...
  • 1篇优势腐败菌

机构

  • 11篇华中农业大学

作者

  • 11篇潘思轶
  • 5篇徐晓云
  • 5篇李秀娟
  • 4篇徐永霞
  • 4篇王可兴
  • 4篇陈清婵
  • 3篇缪文华
  • 2篇王鲁峰
  • 2篇黄行健
  • 2篇辛儒岱
  • 2篇魏鹏娟
  • 2篇张月阳
  • 1篇吴鹏
  • 1篇周静舫
  • 1篇万鹏
  • 1篇张若洁
  • 1篇赵洪雷
  • 1篇傅虹飞
  • 1篇周荧
  • 1篇胡昊

传媒

  • 6篇食品科学
  • 3篇食品工业科技
  • 2篇中国粮油学报

年份

  • 2篇2013
  • 3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传统冲调型糯米粉加工工艺的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为加快传统冲调型糯米粉的工业化,对冲调型糯米粉的加工工艺进行了优化和量化。优化结果为:原料糯米洗净后于常温下浸泡3h,常压下汽蒸25min,烘箱低温干燥至水分含量为10%,焙炒后磨粉过筛,细度为140目时所得米粉的冲调性和感官品质最好。
张月阳辛儒岱高远莉李秀娟潘思轶
关键词:冲调性感官评价
气相色谱-嗅闻技术鉴定清炖猪肉汤中的挥发性香气物质被引量:27
2011年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清炖猪肉汤的香气成分,并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和气相色谱-嗅闻技术(GC-O)进行分析。采用GC-MS分析鉴定得到4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包括醛类、酸类、醇类、烃类和呋喃类化合物;通过GC-O分析出19种香气活性成分,根据香气强度的大小,确定己醛、(E,E)-2,4-壬二烯醛、2-十一烯醛、1-辛烯-3-醇、1-辛醇和保留指数值为912的未知化合物为清炖猪肉汤中的关键香味化合物。
徐永霞陈清婵吴鹏徐晓云王可兴潘思轶
关键词:香味化合物
面窝加工工艺参数优化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以感官评分和含油率为指标,对面窝的生产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比较了原料浸泡时间、大豆添加量、半成品的含水量、油炸温度和油炸时间对面窝品质的影响,筛选最佳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原料浸泡时间6h,大豆添加量12.5%,半成品含水量55.5%,在190℃下油炸2min,加工的面窝感官评分最高,含油量为17.23%。
周静舫万鹏黄行健李秀娟潘思轶徐晓云
关键词:面窝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分析猪脂控制氧化挥发性成分被引量:1
2010年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对猪脂控制氧化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用气相色谱-质谱对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分析,结合谱库检索技术和保留指数对化合物进行鉴定,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共鉴定出59种挥发性成分,相对总量为69.12%。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是(E,E)-2,4-癸二烯醛(39.97%),其次是(E,E)-2,4-庚二烯醛(5.14%),2-十一烯醛(2.80%),3-甲基戊酸(2.11%),(E)-2-庚烯醛(1.53%),2-戊基呋喃(1.38%),(E)-2-辛烯醛(1.33%),己醛(1.15%),壬醛(0.97%)。主要的挥发性成分是羰基化合物(58.54%),它们是参与美拉德反应形成杂环类肉味香气成分的主要前体物质。
徐永霞陈清婵赵洪雷潘思轶
关键词:猪脂挥发性成分顶空-固相微萃取
乙醇溶剂法制备羧甲基马铃薯淀粉及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以乙醇为溶剂通过单步反应和多步反应制备了羧甲基马铃薯淀粉,并采用红外光谱、X-衍射、热重分析、扫描电镜1、3C核磁共振、紫外扫描对产品进行了分析。单步反应时取代度可以达到0.75,反应效率75%,多步反应时取代度可以达到1.06,反应效率35.3%。分析显示:淀粉微观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结晶度大幅下降,热稳定性上升,取代位点主要分布在C-2、C-6位点上,C-3位点取代度很小,产品溶液在可见光区的透光性相对于原淀粉有极大提高。
王鲁峰魏鹏娟缪文华徐晓云傅虹飞潘思轶
关键词:取代度
基于色彩色差计的冲调型米粉焙炒程度判别及指标量化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在冲调型米粉的加工中引用色彩色差计,测定米粉颜色特征参数,通过统计分析,建立基于L*、a*、b*色度空间的焙炒程度判别的判别函数和参考值范围,使焙炒程度指标仪器化和数量化。实验表明,L*、a*、b*分别与冲调型米粉焙炒程度之间具有直线相关关系。建立的判别函数为:焙炒程度=0.408L*-0.409a*-0.233b*-30.367。双侧90%参考值范围分别为焙炒不完全:L*(88.9590~92.1140),a*(-1.1240~0.5710),b*(6.3380~8.7870);焙炒程度正常:L*(79.9690~86.1360),a*(0.8310~2.7300),b*(12.0380~15.8870);焙炒过度:L*(75.1800~77.6330),a*(3.1740~4.2240),b*(15.8870~17.2110)。对判别函数进行验证,其判别符合率为100%。结果表明将色彩色差计应用于冲调型米粉炒制程度的鉴别是可行的。
辛儒岱王培培严姗张月阳李秀娟潘思轶
关键词:色彩色差计
复合乳化剂、酶制剂和亲水胶体对米发糕品质的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研究了SE、SSL、α-淀粉酶、木聚糖酶、黄原胶和海藻酸钠单体及其复配添加对米发糕品质的影响,通过质构仪测试和感官评分对米发糕品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单一的乳化剂、酶制剂和亲水胶体对米发糕品质都有改善作用,而复合使用改善效果更为明显,最佳复配比例为8 g/kgSE、2 g/kgSSL、0.03 g/kgα-淀粉酶、0.05 g/kg木聚糖酶、2 g/kg黄原胶和0.2 g/kg海藻酸钠。经复配改良的米发糕内部组织结构改善,气孔小而均匀,口感细腻、轻柔,弹韧性更好。
吕思伊周荧黄行健李秀娟潘思轶
关键词:米发糕感官评分酶制剂亲水胶体
旋转黏度计测马铃薯羧甲基淀粉钠的流变性被引量:3
2011年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用溶剂法制备马铃薯羧甲基淀粉钠(CMS),研究马铃薯CMS溶液的流变性。结合马铃薯CMS溶解和糊化温度低的特点,用NDJ-9S旋转黏度计在低温区域(20、30、40、50、60℃)对质量浓度为0.5、1.0、2.0、4.0g/100mL的马铃薯CMS溶液进行测量,得出不同剪切速率时的表观黏度,建立马铃薯CMS流变模型方程,并推断其流变性。将氯化钠、柠檬酸、蔗糖分别添加到质量浓度为4.0g/100mL的马铃薯CMS溶液中,研究氯化钠(1.5g/100mL)、柠檬酸(0.2g/100mL)、蔗糖(5g/100mL)对马铃薯CMS溶液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CMS为假塑性流体,其表观黏度随温度、质量浓度、剪切速率等条件变化显著。加入蔗糖对马铃薯CMS溶液流变性影响不大,但加入氯化钠和柠檬酸后,溶液的表观黏性和剪切应力下降显著。
胡昊王鲁峰魏鹏娟缪文华王克勤徐晓云王可兴潘思轶
关键词:黏度流变性马铃薯淀粉
不同来源猪脂挥发性成分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猪板油和猪肥油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进行分离鉴定。实验结果显示,两种猪脂中分别鉴定出46种和27种挥发性成分。猪板油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是棕榈酸、油酸、己醛、壬醛、辛醛、(E,E)-2,4-癸二烯醛、(E)-2-辛烯醛、(E)-2-壬烯醛、2-戊基呋喃、(E)-2-庚烯醛等;而猪肥油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是壬醛、(E)-2-庚烯醛、2-十五酮、辛醛、(E,E)-2,4-壬二烯醛、己醛、2,4-癸二烯醛、(E)-2-辛烯醛、1-辛醇等。
徐永霞陈清婵缪文华李里王可兴潘思轶
关键词:顶空-固相微萃取GC-MS挥发性成分
米发糕储藏过程中微生物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米发糕是中国传统发酵食品,在我国尤其是南方地区颇受消费者欢迎。本实验利用16SrDNA基因序列的PCR扩增技术对米发糕在室温储藏过程分离出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细菌是致使米发糕迅速腐败的主要因素,分离出的3株菌经鉴定分别为发酵乳杆菌、巴氏葡萄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对米发糕腐败菌的菌相变化进行分析,确定乳杆菌和芽孢杆菌是米发糕储藏过程中的优势腐败菌,且都随着时间的延长呈明显上升趋势。
陈芳溶徐晓云张敏潘思轶李秀娟
关键词:米发糕微生物优势腐败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