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作品数:85 被引量:850H指数:13
相关作者:张英朝李果李杰胡兴军郭孔辉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江苏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985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6篇交通运输工程
  • 64篇机械工程
  • 15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理学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金属学及工艺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3篇汽车
  • 12篇制动
  • 11篇气动
  • 9篇制动系
  • 9篇制动系统
  • 9篇防抱
  • 9篇防抱死
  • 9篇防抱死制动
  • 9篇抱死
  • 8篇气动力
  • 8篇空气动力
  • 8篇空气动力学
  • 7篇动特性
  • 7篇汽车转向
  • 7篇轮胎
  • 7篇防抱死制动系...
  • 6篇动力分配
  • 6篇制动力
  • 6篇制动力分配
  • 6篇气动特性

机构

  • 44篇吉林大学
  • 13篇江苏大学
  • 10篇北京科技大学
  • 9篇华南理工大学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 6篇山东大学
  • 5篇长春工业大学
  • 5篇清华大学
  • 4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西北工业大学
  • 3篇同济大学
  • 3篇重庆大学
  • 2篇东北大学
  • 2篇南京理工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江苏海事职业...
  • 2篇扬州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香港理工大学
  • 2篇中国第一汽车...

作者

  • 11篇张英朝
  • 10篇李果
  • 9篇胡兴军
  • 9篇李杰
  • 8篇郭孔辉
  • 6篇宗长富
  • 6篇傅立敏
  • 6篇刘军
  • 5篇李礼夫
  • 4篇何国国
  • 4篇彭旭东
  • 4篇王旭
  • 4篇张喆
  • 4篇谢友柏
  • 3篇张建武
  • 3篇杨秀建
  • 3篇葛如海
  • 3篇王靖宇
  • 3篇赵治国
  • 3篇罗石

传媒

  • 12篇汽车工程
  • 8篇机械工程学报
  • 7篇吉林大学学报...
  • 5篇农业机械学报
  • 3篇汽车技术
  • 3篇中国机械工程
  • 3篇机械与电子
  • 3篇系统仿真学报
  • 3篇公路交通科技
  • 2篇固体力学学报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计算机应用研...
  • 2篇机械设计与制...
  • 2篇微型机与应用
  • 2篇计算机工程与...
  • 2篇成组技术与生...
  • 2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机械传动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力学与实践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2篇2012
  • 17篇2011
  • 9篇2010
  • 14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4
  • 3篇2003
  • 8篇2002
  • 5篇2001
  • 4篇2000
  • 1篇1999
8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电机能耗的纯电动公交客车主减速比优化方法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针对常用的电动汽车主减速比设计方法没有考虑电动机效率特性,导致电动汽车能耗难以下降的问题,在分析了主减速比与电动汽车电机能耗关系的基础上,以纯电动公交客车(PETB)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电机能耗的PETB主减速比优化方法,通过遗传算法对主减速比进行优化求解,得到使电机能耗最低的最优主减速比。为了验证优化结果,在AVL cruise中建立整车仿真模型,进行能耗经济性仿真。
李礼夫欧光宇
关键词:主减速比优化设计遗传算法
应用于汽车减振的磁流变液阻尼器的设计原理被引量:11
2002年
应用智能材料磁流变液(MR)构造出的半主动悬架减振系统,可以用于对车辆振动的控制。MR流体具有的独特性质在于:在强磁场的作用下,可由牛顿流体变为粘塑流体,而变液阻尼器则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工作连续可逆,能耗小等优点。本文介绍了磁流变液的材料特性,建立了磁流变液阻尼器的阻尼力数学模型,并提出设计变阻尼器时参数的选取原则。
陈吉安赵晓昱
关键词:磁流变液阻尼器设计原理磁感应流体力学阻尼减振悬架系统
冰雪路面上轮胎摩擦特性的控制方法研究被引量:14
2001年
依据轮胎摩擦学、材料学和控制学等学科理论 ,首次较系统地提出了轮胎摩擦牵引力及其控制方法的分类形式 ,分析了冰雪路面上轮胎摩擦牵引力的各种控制方法及其对摩擦牵引力的作用机理 ,为轮胎制造业和公路建设的发展及轮胎摩擦特性的有效控制提供了必需的知识。
彭旭东雷毅郭孔辉谢友柏
关键词:轮胎牵引力冰雪路面
高维汽车侧向动力学系统的分岔与失稳分析被引量:9
2008年
为建立汽车实际状态响应与轮胎侧偏刚度间的联系,采用二次多项式轮胎模型建立了包含侧倾运动和平面运动的四维非线性侧向动力学系统;应用中心流形定理对其进行了降维处理并转换为中心流形上的一阶约化系统。应用非线性分岔和稳定性理论以及时域仿真分别对均匀路面工况和对开路面工况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奇异点处发生鞍结分岔将导致汽车失稳,可以通过改变前轮转向角来改变分岔特性,改善汽车极限工况下的稳定性,从而实现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与主动转向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相结合,以减小基于线性轮胎模型的控制方案的局限性,提高底盘控制系统的控制性能。
杨秀建王增才
关键词:汽车分岔非线性动力学中心流形
车辆动力学稳定性系统变结构滑模控制研究被引量:29
2003年
探讨了转弯车辆行驶在极限运动工况下时 ,依靠施加各车轮不同纵向制动力从而产生辅助横摆力矩来提高车辆动力学稳定性的基本原理。推导了两自由度车辆横向动力学方程 ,提出了车辆侧滑速度的 3种实时估计方案(积分法、代数法和 Luenberger观察器法 ) ,视实际车辆前后轮胎侧偏刚度为有界不确定性参数 ,为跟踪线性两自由度理想车辆模型的稳态输出响应 ,设计了车辆动力学稳定性变结构控制策略 。
赵治国方宗德黄英亮程晓英
关键词:变结构滑模控制
基于IMEMS传感器的汽车运动姿态测量系统研究被引量:11
2009年
针对传统的采用机械转子陀螺构成机械平台来测量汽车姿态方法的不足,研究开发了基于集成微机电系统(IMEMS)传感器的捷联式汽车运动姿态测量系统。该系统采用四元数法作为汽车运动姿态的解算方法,并由Kalm an滤波器完成对姿态角四元数估计误差和加速度计及角速度陀螺信号的融合,得到汽车姿态角的最优估计值,阐述了该系统硬件构成和软件设计,并通过汽车道路试验对系统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此测量系统能够满足汽车运动姿态测量的精度要求,是确实可行的测量系统。
刘军何国国岳兴连罗石吴硕开
关键词:四元数数据融合汽车试验
线控转向硬件在环系统设计被引量:11
2009年
LabVIEW FPGA模块具有灵活性、高性能,以及可定制化能力,CompactRIO硬件提供高性能的可重复配置I/O,保证实时性要求,因此利用LabVIEW FPGA模块和CompactRIO硬件作为线控转向硬件在环仿真试验系统的开发工具和基础。首先对试验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概述,对系统的实时硬件和软件系统进行了设计。针对线控转向系统的实现必须以路感模拟算法和转向控制算法为基础,对系统路感控制算法和转向控制算法进行了重点设计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线控转向硬件在环系统非常适合线控转向系统控制算法的测试,采用的控制算法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刘军穆桂脂罗石高建立谢文磊
关键词:线控转向硬件在环LABVIEWFPGA
滑动轮胎接地胎面温度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00年
基于固体传热学理论,给出了计算滑动轮胎接地面温度的模型。分析了大气温度、滑动距离、滑动速度、轮胎承载以及胎面和路面材料的物理性能对接地胎面温度的影响。胎面摩擦温度稳定值的大小因上述参数的变化而变化,但获得稳定值的时间历程受参数变化的影响很小。另外,提出了几个待研究的问题。
彭旭东谢友柏郭孔辉
极限工况下周期转向汽车侧向动力稳定性及分岔分析被引量:7
2009年
将汽车在极限工况下的转向操作建模为周期转向激励的非线性振动系统的响应,结合打靶法和Floquet理论分析了周期转向的稳定性和分岔行为。应用Poincaré映射分析了不同的质心位置和不同的车速对极限工况下汽车转向频率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汽车周期转向时可能发生鞍结分岔和倍周期分岔,发生鞍结分岔还常伴有跳跃现象;极限工况下汽车的转向频率特性与常规工况有很大的不同,转向频率对汽车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必须采用非线性分析方法。
杨秀建王增才彭伟利朱淑亮
关键词:汽车工程非线性动力学分岔
多激励多支承全柔性隔振系统的传递特性分析被引量:18
2011年
现代机械的高速化和轻量化的发展趋势导致了更加严重的振动噪声问题,因此柔性系统的高频隔振降噪是机械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充分考虑机械系统的柔性性质,采用子结构导纳综合法和传递矩阵技术,建立多激励多支承的柔性机器和柔性基础(Flexible machine and flexible base,FMFB)全柔性隔振系统的一般动力学模型和力学描述,该模型不但包含了刚性机器和刚性基础(Rigid machine and rigid base,RMRB)、刚性机器和柔性基础(Rigid machine and flexible base,RMFB)、柔性机器和刚性基础(Flexible machine and rigid base,FMRB)等多种隔振模型,而且还可以借助该模型分析积极隔振和被动隔振等问题。通过系统综合,给出适合于不同隔振系统的传递率和功率流表达式,探讨各类柔性系统的固有频率耦合规律,并研究它们的振动传递特性等问题,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对柔性隔振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牛军川宋孔杰
关键词:功率流传递率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