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项目(KLME060204)

作品数:5 被引量:66H指数:4
相关作者:何金海王黎娟管兆勇陈璇王洪霞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河北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常州市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西太平洋
  • 2篇热带
  • 2篇西太平洋副高
  • 2篇副高
  • 1篇低空
  • 1篇低频振荡
  • 1篇越赤道
  • 1篇越赤道气流
  • 1篇振荡
  • 1篇致洪
  • 1篇致洪暴雨
  • 1篇年代际
  • 1篇年代际变化
  • 1篇年际
  • 1篇年际和年代际...
  • 1篇气流
  • 1篇气旋
  • 1篇热带气旋
  • 1篇涡度
  • 1篇西太平洋副热...

机构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河北省气象科...
  • 1篇常州市气象局

作者

  • 5篇何金海
  • 4篇王黎娟
  • 3篇管兆勇
  • 1篇张中杰
  • 1篇陈桦
  • 1篇陈璇
  • 1篇祁莉
  • 1篇张祖强
  • 1篇王洪霞

传媒

  • 1篇气象科学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气象与减灾研...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低空越赤道气流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0年
越赤道气流是南、北半球物质、能量交换的主要通道,其强弱对夏季风爆发、台风的发生及中国降水等有重要影响。简要回顾了低空越赤道气流强弱突变对亚洲夏季风爆发早晚、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抬位置、西北太平洋地区台风生成多寡及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研究进展,并简要讨论了越赤道气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前景。
王洪霞王黎娟何金海
关键词:越赤道气流西太平洋副高热带气旋
一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维持机制初探被引量:3
2008年
本文通过对1979~2005年5~10月发生在西太平洋地区的156个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87.82%的双脊线过程的出现是因为南侧新生一脊线,而且有明显的"季节锁相",即其发生频数在7月中旬至9月中旬有两个峰值.历年过程中最典型的"南生南存型"双脊线过程的合成分析表明该类双脊线过程形成、维持和消失与副高南侧外围东风波系统自东南向西北传播发展密切相关.500hPa距平环流演变显示北侧脊线的减弱消失符合气候规律,东风波槽前的异常气旋仅影响副高北侧脊线位置;而东风波槽后的异常反气旋性环流有利于南侧脊线异常发展与维持,造成该类双脊线过程结束后副高异常偏南.进一步分析发现,东风波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相互作用改变了副高区域垂直运动分布.这一方面改变了经向风的分布,使500hPa副高南侧脊线区域地转涡度平流项发展;另一方面引起非绝热加热垂直分布不均匀,在两脊线之间诱生一异常气旋性环流,在南侧脊线区生成异常反气旋环流.因此,东风波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相互作用可能会造成副高的不连续南退,这对副高预报有一定预示作用.
祁莉张祖强何金海陈桦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2003年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环流背景及其与大气热源的关系被引量:43
2008年
利用NCAR/NCEP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和降水资料,分析了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环流背景及其与大气热源的关系。结果表明,2002—2003年的ElNino事件是本次暴雨的前期背景;南海地区的视热源和视水汽汇异常可能是副高偏南维持的重要原因之一。与2003年夏季相比较,6月21日—7月22日淮河流域为正的异常视热源和视水汽汇,并且二者的高值中心与该时段雨量中心位置基本一致。孟加拉湾地区的异常加热源在其西北侧强迫出的高层反气旋性环流有利于南亚高压在青藏高原、江南、华南地区维持,从而使得淮河流域位于高压北侧高空西风急流入口区南侧的上升运动区,有利于淮河流域强降水发生和维持,形成该流域洪涝。
王黎娟管兆勇何金海
关键词:淮河流域致洪暴雨大气热源
国内东亚热带-副热带季风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08年
简要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在东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方面的研究进展。涉及亚洲热带季风爆发特征、爆发机制、季风指数设计、东亚季风环流系统、低频振荡活动以及东亚季风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等问题,并讨论了东亚热带-副热带季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前景。
王黎娟何金海管兆勇陈璇
关键词:季风指数低频振荡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05.6”华南强降水期间副热带高压活动与加热场的关系被引量:5
2009年
采用NCEP/NCAR再分析逐日资料,根据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研究2005年6月华南强降水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位置变动特征及其与加热场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变化和副热带地区的非绝热加热有密切关系。与气候平均状况相比,2005年6月副高北侧的加热区很强,而南侧赤道辐合带(ITCZ)没有相当强度的对流;伴随着副高北抬,其南侧均有明显的对流潜热加热向北伸展。副高西侧的加热基本上都大于副高纬带内的加热,副高的每一次西伸都伴随着西侧加热的显著增强,并且加热增强先于副高西伸。对流层中层,副高北侧非绝热加热率的垂直变化基本上都大于气候平均值,不利于副高北进;而南侧加热率的垂直变化均小于多年平均,有利于副高南侧反气旋性涡度异常增长,从而有利于副高南退。2005年6月下旬副高西伸之前,副高西侧非绝热加热率的垂直变化基本上都高于气候平均状况,有利于副高西侧反气旋涡度增加,从而诱使副高随后西伸;而东侧加热率的垂直变化大多数时间都低于气候平均状况,使得副高东侧气旋性涡度增加,有利于副高西伸,对流层低层也具有类似特点。因此在南北两侧加热和东西两侧加热的共同作用下,2005年6月副高位置较常年偏南偏西,从而有利于雨带在华南地区维持。
王黎娟管兆勇何金海张中杰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高非绝热加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