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2012ZX10002004)

作品数:9 被引量:55H指数:5
相关作者:李孝楼周锐潘晨林明华林太杰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衰竭
  • 5篇功能衰竭
  • 5篇肝功
  • 5篇肝功能
  • 5篇肝功能衰竭
  • 4篇肝衰
  • 4篇肝衰竭
  • 3篇细胞
  • 3篇急性肝
  • 3篇干细胞
  • 2篇药物性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慢加急性肝衰...
  • 2篇脑病
  • 2篇急性肝衰
  • 2篇急性肝衰竭
  • 2篇间充质
  • 2篇间充质干细胞
  • 2篇肝细胞

机构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温州医学院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浙江大学
  • 1篇解放军第三0...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黄建荣
  • 2篇高海兵
  • 2篇林太杰
  • 2篇林明华
  • 2篇高志良
  • 2篇潘晨
  • 2篇周锐
  • 2篇李孝楼
  • 2篇何宏亮
  • 1篇王银银
  • 1篇李凌菲
  • 1篇王培培
  • 1篇陈永平
  • 1篇施可庆
  • 1篇郑明华
  • 1篇吴圣杰
  • 1篇李兰娟
  • 1篇刘文悦
  • 1篇李小芬
  • 1篇虞晓鹏

传媒

  • 2篇中华传染病杂...
  • 2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血清代谢组学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应用代谢组学结合多变量统计学方法研究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血清当中的小分子代谢物质,寻找可用于药物性肝损害早期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选择药物性肝损害患者26例和正常对照23例,应用非靶向的线性梯度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系统检测血清中的小分子代谢物质。结果药物性肝损害组和对照组相比,血清中溶血卵磷脂C16:0、溶血卵磷脂C18:0、溶血卵磷脂C18:3、溶血卵磷脂C18:2的浓度明显降低,硬脂酰胺、油酰胺、十四酰胺、卵磷脂、甘氨鹅去氧胆酸、甘氨胆酸、胆红素、次黄嘌呤显著升高。结论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代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根据代谢物质的变化有助于临床诊断,研究表明代谢组学是临床研究的一个强有力工具。
李小芬连江山王银银王银银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害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
核苷类药物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24个月的生存分析被引量:18
2015年
目的 探讨不同核苷类似物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远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自主选择原则,分为基础治疗组及抗病毒治疗组(包括拉米夫定治疗组、替比夫定治疗组、恩替卡韦治疗组),随访24个月,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 180例患者均完成随访,4组患者基线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个月时各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reslow=4.475,P=0.215),但2、3、6、12和18个月时基础治疗组生存率均低于拉米夫定组、替比夫定组及恩替卡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3组抗病毒组生存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个月时,基础治疗组生存率仍低于拉米夫定组、替比夫定组及恩替卡韦组(Breslow 值分别为5.604、5.621、14.701,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个月时,拉米夫定组与替比夫定组的生存率比较,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这两组生存率均低于恩替卡韦组,Breslow值分别为4.010、4.307,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层分析发现基线30%<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或MELD评分≤29或HBV DNA≥51og10 IU/ml的患者治疗1个月时,基础治疗组与抗病毒治疗组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2、3、6、12、18、24个月时基础治疗组累积生存率则低于抗病毒治疗组(P<0.05);20%<PTA≤30%患者随访1个月至24个月基础治疗组累积生存率均低于抗病毒治疗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PTA≤20%或MELD≥30%两组患者随访1个月至24个月累积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基线HBV DNA<5 log10 IU/ml的患者,治疗1、2、3、6、12、18个月时基础治疗组生存率与抗病毒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24个月生存率低于抗病毒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高海兵林明华潘晨林太杰王香梅周锐李孝楼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核苷类药物
MELD相关评分体系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比较分析MELD、MELD-Na、MELDNa、MESO、iMELD、UKELD六种MELD相关评分体系预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HBLF)患者的预后。方法纳入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327例ACHBLF患者,分别计算各个MELD评分体系值,比较各评分系统在死亡组和生存组中的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死亡组MELD、MELD-Na、MELDNa、MESO、iMELD、UKELD值分别是29.2±5.6、37.1±12.6、31.1±5.1、26.4±13.8、57.6±23.3、72.8±27.5,虽高于生存组的27.1±6.1、36.3±13.8、29.2±5.8、27.0±16.7、56.1±29.8、70.2±21.4,但除MELD(P=0.02)和MELDNa(P=0.02)评分外,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4,P=0.745,P=0.639,P=0.375);各评分系统的AUC分别为0.630、0.556、0.609、0.537、0.555、0.530。结论除MELD和MELDNa评分可能有一定评判价值外,MELD相关评分体系总体上对预测ACHBLF的预后表现较差,无法对ACHBLF进行有效、准确的预测。
林贤丰李凌菲俞燮琰肖冬冬吴圣杰陈黎黎陈黎黎宋梅宋梅刘文悦施可庆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预后曲线下面积
间充质干细胞的肝细胞分化及其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4年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多能干细胞,研究发现其具有多种表面抗原,但无特异性,
何宏亮高志良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细胞分化肝细胞
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中期并发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中期并发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便于临床预防干预。方法287例HBV相关ACLF中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年龄、性别、糖尿病、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肺部感染、Alb、球蛋白、TBil、ALT、AsT、7-T、碱性磷酸酶、总胆固醇、胆碱酯酶、血Cr、PTA、国际标准化比值、甲胎蛋白、HBVDNA载量、血钾、血钠、WBC、PLT等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钾(B=2.006,P=0.000,0R-0.135,95%CI:0.051~0.353)、血清钠(B--0.096,P-0.014,OR-0.908,95%CI:0.841~0.981)、肺部感染(B=1.648,P-0.018,OR-5.199,95%CI:1.326~20.386)、甲胎蛋白(B=.010,P-0.024,OR-0.990,95%CI:0.982~0.999)与肝功能衰竭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相关。结论低钾血症、低钠血症、肺部感染、甲胎蛋白不升高是HBV相关ACI。F中期患者并发肝性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林明华高海兵潘晨周锐林太杰王香梅李孝楼
关键词:肝炎乙型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
干细胞来源的肝细胞及其在生物型人工肝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4年
肝功能衰竭病情危重,预后差,病死率高(70%~80%).肝移植是肝功能衰竭治疗的最有效手段,但由于供体肝脏来源困难、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以及昂贵的医疗费用使得肝移植受益者范围受到明显限制.目前,生物型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BAL)、人工肝支持系统、肝细胞移植被认为是肝功能衰竭治疗的有效替代治疗手段和方法[1-3].BAL是由生物反应器和肝细胞两大核心元件构成.从理论上说,除了胆汁分泌功能外,BAL几乎可以发挥肝脏的全部功能.
虞晓鹏潘小平李兰娟
关键词:生物型人工肝肝细胞干细胞来源肝功能衰竭人工肝支持系统供体肝脏
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治专家共识解读被引量:3
2016年
胆汁淤积是指胆汁合成、分泌异常,以及肝内外胆管中胆汁流动的机械性或功能性障碍,使胆汁成分入血所致的临床证候群[1]。胆汁淤积按照发生部位可分为肝内胆汁淤积(intrahepatic cholestasis,IHC)和肝外胆汁淤积,其中IHC临床发生率高,国内外无统一的诊断标准,治疗方面无特效药物。为进一步规范我国IHC的诊断与治疗,由肝内胆汁淤积诊治专家委员会组织编写,
黄建荣
关键词:肝内胆汁淤积肝内外胆管分泌异常特效药物CHOLESTASIS药物性胆汁淤积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ˉMSCs)治疗慢加急性乙肝肝衰竭(HBVˉACLF)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5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的HBVˉACLF 100例,以内科综合治疗联合UCˉMSCs移植作为治疗组(n=46),内科综合治疗为对照组(n=54),随访12周,观察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观症状、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46例患者均移植成功,其中15例有一过性低热;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1、2周的乏力、纳差、腹胀等主观症状的改善好于对照组,在第4周的时候,乏力减轻40例(86.9%),纳差好转38例(82.6%),腹胀好转35例(55.6%),改善更为明显(P<0.05)。在随访的4、8、12周,ALT和Cr下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B从第8周开始明显升高(P<0.05);TBil和PTA在随访第4和12周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LD评分从第8周开始显著下降(P<0.05)。结论UCˉMSCs治疗HBVˉACLF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改善短期内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等客观指标,提高生活质量。
何宏亮许文雄王培培李建国邓洪高志良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肝衰竭乙型肝炎
分子吸附再循环治疗肝衰竭伴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观察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在肝衰竭伴肝性脑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比较23例患者25例次MARS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电解质、血氨及格拉斯哥评分等指标,并观察治疗过程的不良反应。结果MARS人工肝治疗后,患者体内血清总胆红素、血氨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凝血酶原活动度、尿素氮、肌酐、血钠、血钾、血氯等指标治疗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Glasgow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MARS人工肝是一项安全的治疗措施,其对清除血清总胆红素、血氨等指标效果明显,但并不能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肝性脑病的程度及总体预后,其意义在于为肝移植患者赢得时间。
王开利邢汉前高登莲赵鸿姚红宇张雪华赵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