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10YZ123)

作品数:4 被引量:32H指数:4
相关作者:李一峰沈和定杨金龙王冲包卫洋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计划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幼体
  • 2篇生物膜
  • 2篇贻贝
  • 2篇微生物膜
  • 2篇无脊椎动物
  • 2篇脊椎动物
  • 2篇海洋无脊椎动...
  • 2篇厚壳贻贝
  • 2篇附着变态
  • 2篇变态
  • 1篇诱导物
  • 1篇幼虫
  • 1篇幼虫密度
  • 1篇稚贝
  • 1篇细菌群落
  • 1篇细菌群落结构
  • 1篇环境因子
  • 1篇活率
  • 1篇海洋细菌
  • 1篇浮游

机构

  • 4篇上海海洋大学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4篇杨金龙
  • 4篇沈和定
  • 4篇李一峰
  • 3篇王冲
  • 2篇包卫洋
  • 1篇徐灿
  • 1篇慎佩晶
  • 1篇梁箫
  • 1篇李家乐

传媒

  • 2篇海洋科学
  • 2篇水产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厚壳贻贝早期幼虫低温保存的影响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探讨低温(4℃)条件下的厚壳贻贝早期幼虫保存可能性,同时调查了不同培育密度对低温保存的影响。在正常条件下,继续培育低温保存后的幼虫,并调查其存活率和生长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低温保存后,早期幼虫存活率较高,超过95%;厚壳贻贝早期幼虫的壳长和壳高出现显著性的增长。不同培育组间,培育密度对厚壳贻贝早期幼虫的存活和生长影响不同,表明密度是幼虫低温保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正常培育条件下,低温保存后的幼虫,3周后其存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仍超过50%,且其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低温培育是保存厚壳贻贝早期幼虫的有效方法,可用于今后贝类幼虫生物学实验和人工育苗技术的改善研究。
李一峰杨金龙王冲沈和定
关键词:厚壳贻贝幼虫密度存活率
微生物膜对海洋无脊椎动物幼体附着变态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1
2012年
一般来说,一旦把表面洁净的载玻片等附着基浸入海中,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该附着基的表面将迅速形成微生物膜。起初,各种有机物会吸附在附着基的表面,进而引起附着基表面的电荷变化。随后,海洋细菌开始在该基质上附着和繁殖,并分泌胞外多糖类等有机物,在附着基的表面上形成细菌黏膜。由于细菌分解有机物产生CO2、NH3,附着硅藻、原生动物以及其他微细藻类开始在基质上附着,最终形成微生物膜。
杨金龙王冲顾忠旗李一峰包卫洋沈和定
关键词:附着变态微生物膜海洋无脊椎动物幼体海洋细菌附着基
人工诱导物影响海洋无脊椎动物幼体附着变态的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许多海洋无脊椎动物在变成附着成体之前,有一个浮游幼体阶段。幼体的浮游生活短则几分钟。长达数月。一般来说,海洋无脊椎动物幼体的附着变态主要由外界环境因子和内源性因子控制,特别是外界环境因子对许多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幼体附着和变态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李一峰杨金龙包卫洋沈和定
关键词:海洋无脊椎动物附着变态浮游幼体诱导物环境因子
微生物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被引量:11
2013年
为研究微生物膜在厚壳贻贝稚贝附着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海洋化学生态学和分子微生物学方法分析了微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其干重、附着细菌密度、底栖硅藻密度、叶绿素a含量等随日龄变化情况及其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同时,利用DGGE指纹图谱技术对不同日龄微生物膜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微生物膜的干重、附着细菌密度及底栖硅藻密度明显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增加,在28 d达到最高值,其干重、细菌和硅藻密度分别为0.87 mg/cm2、1.5×107/cm2、1.0×106/cm2,均与日龄显著相关。叶绿素a含量在14 d时达到最大,为2.2μg/cm2,随日龄的增加呈持续下降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绿素a含量与日龄无直接关系。随着日龄的增加,微生物膜诱导的稚贝附着率逐渐增加,28 d时达到最高值,为76%。相关性分析显示,微生物膜的活性与干重、附着细菌密度及底栖硅藻密度显著相关,其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717、0.711和0.754。然而,微生物膜的附着诱导活性与叶绿素a无直接相关性。细菌群落结构在厚壳贻贝稚贝附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杨金龙慎佩晶王冲李一峰梁箫沈和定徐灿李家乐
关键词:厚壳贻贝微生物膜稚贝细菌群落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