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H31B01)

作品数:27 被引量:1,045H指数:18
相关作者:樊杰戴尔阜吴绍洪陈东李丽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天文地球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经济管理
  • 5篇天文地球
  • 5篇建筑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城市
  • 3篇能源
  • 3篇能源消费
  • 2篇地理
  • 2篇英文
  • 2篇生态
  • 2篇生态系统
  • 2篇碳排放
  • 2篇西江经济带
  • 2篇经济带
  • 2篇景观
  • 2篇空间结构
  • 2篇降水
  • 2篇广西西江经济...
  • 2篇城市化
  • 1篇大样本
  • 1篇地球
  • 1篇地震
  • 1篇地震灾区
  • 1篇信贷

机构

  • 24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住房和城乡建...
  • 1篇辛辛那提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2篇樊杰
  • 5篇戴尔阜
  • 4篇吴绍洪
  • 4篇陈东
  • 3篇张有坤
  • 3篇孙威
  • 3篇李丽娟
  • 2篇曾红伟
  • 2篇李平星
  • 2篇梁育填
  • 2篇潘韬
  • 2篇季珏
  • 2篇高晓路
  • 1篇李九一
  • 1篇何凡能
  • 1篇程婧瑶
  • 1篇李扬
  • 1篇付华
  • 1篇徐勇
  • 1篇殷洁

传媒

  • 6篇地理学报
  • 6篇地理研究
  • 3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人文地理
  • 1篇经济地理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Chines...
  • 1篇Journa...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9篇2012
  • 8篇2011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市化空间增长上限确定的研究综述
2012年
本文从概念、理论及因素等方面对目前在城市化空间增长约束作用的特征进行了梳理,认为目前的研究存在着区域宏观尺度的把握较少、因素集成分析较少、缺乏直接针对城市用地本身与其他因素的相关关系分析等不足。笔者认为从约束角度开展对城市化空间增长上限的研究工作,关键是如何确定区域水资源安全容量、粮食安全下的耕地最小规模、可恢复条件下生态空间的最小规模或城市生产生活所需的最小生态空间规模等阈值,并提出城市化空间增长上限确定的方法和途径。
张有坤樊杰
关键词:城市化空间
清代西南地区森林空间格局网格化重建被引量:12
2014年
基于遥感土地利用数据和全球潜在植被数据,确定了中国西南地区土地垦殖前森林植被可能的分布范围,并通过量化地形(海拔、坡度)和气候生产潜力(光照、温度、水分)与农林地分布间的关系,构建了土地宜垦性评估模型和历史森林面积网格化分配模型,重建了清代西南地区5个时点、分辨率为10 km×10 km的森林空间格局。结果表明:①本文设计的森林空间格局网格化重建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其结果能较好地反映森林变迁历史过程的基本特征;②西南地区森林覆被率从雍正二年(1724年)的54.7%下降至宣统三年(1911年)的27.8%,其减少地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云南中南部以及贵州大部;③从网格占比的变化趋势看,1724-1911年,西南地区森林覆被率小于10%的网格占比上升了约31个百分点,而覆被率大于80%的网格占比则下降了约13个百分点。
何凡能李士成张学珍
关键词:历史时期
中国粮食生产力研究的若干问题与展望被引量:19
2012年
中国的粮食生产和安全一方面关系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对世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围绕中国粮食生产力问题学术界已经有许多研究成果。本文总结粮食生产力的计算指标、粮食生产力格局与驱动机制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发现:目前提出的生产力计算方法和指标可以全面反映区域生产力水平和区域差异;区域差异作为中国生产力格局的最突出特征,其主要表现为各种地域层次和生产能力的差异,粮食生产力格局的变化主要是粮食生产重心和粮食主要生产区的变化以及某一时间点的潜在生产力变化;同时,影响粮食生产格局与变化的因素众多,各种自然环境的差异和人类的开发利用活动深刻地影响着粮食生产力。各种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不同,所起作用有别,并且在不同时段影响因素不同。各种因素对不同区域的影响也不同。特别是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过程对现实生产力和潜在生产力都有很大影响。今后关于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潜力及其变化趋势、粮食生产力的产量差及其变化趋势、土地利用面积变化以及影响潜在粮食生产力的地域差异因素的研究等方面应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
韩荣青戴尔阜吴绍洪
关键词:粮食生产力
天山北坡城市群空间组织形态的识别研究被引量:13
2012年
正确认识天山北坡城市群的空间组织结构以及空间发展形态,对于完善绿洲城市群的发展理论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以天山北坡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总结出未来城市群发展面临的客观制约因素;通过中心性分析、断裂点理论修正的Voronoi多边形等方法识别出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及各自的辐射范围城市;通过引力模型识别出城市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强度。据此,利用多维尺度分析的方法,可视化地展现了天山北坡城市群发展的空间组织形态。经调查了解:(1)乌鲁木齐市与克拉玛依市是未来城市群发展的两个中心城市,五家渠市、阜康市、昌吉市、石河子市周边目前属于乌鲁木齐市的辐射范围城市,奎屯市,乌苏市属于克拉玛依市的辐射范围城市;(2)城市群内部的城市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特别是两个中心城市之间联系较弱;(3)城市群的空间发展形态为串珠式,是一种特殊的走廊式空间形态。
季珏高晓路
关键词:空间结构
区际资本流动与区域发展差距——对中国银行间信贷资本流动的分析被引量:20
2011年
一国经济发展初期,区际资本流动通常是导致区域发展差距形成、扩大的重要原因——资本往往从发展条件较差的地区流向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从而产生"好者更好、差者更差"的马太效应。银行间信贷资本流动是区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形式。本文通过构建计量方法对中国区域发展差距扩大阶段(1978-2003年)银行间信贷资本的区际流动方向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成因。计量结果发现,存在区际间信贷资本流动的年份,资本并未从发展条件较差的中西部地区流向发展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而呈现相反的流动。这表明银行间信贷资本的区际流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而不是扩大了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分析发现,政府对信贷的管制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分别导致了1994年以前以及1994年以后的银行间信贷资本流动。
陈东樊杰
关键词:资本流动区域发展差距信贷资本金融地理
中国资源枯竭城市的区位条件辨析被引量:32
2013年
国内很多学者认为资源型城市区位偏远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但资源型城市是否真的区位偏远以及如何进行科学识别一直没有给予回答。本文以国务院分3批确定的78个资源枯竭城市为对象,以资源枯竭城市所在省的省会城市和与资源枯竭城市联系紧密的北京、上海、广州3个区域中心城市为参照对象,利用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相结合的计算方法,对资源枯竭城市的区位条件进行分类型和分地区的评价。研究发现:①从总体样本看,资源枯竭城市的确存在区位偏远现象,基于空间距离测度的区位偏远度α1=1.36(相对于省会城市)和β1=1.14(相对于区域中心城市),基于时间距离测度的区位偏远度α2=1.65(相对于省会城市)和β2=1.16(相对于区域中心城市);②从分类型看,不同省份和不同资源类型之间城市区位偏远度表现出明显差异,西部地区和森工型城市区位偏远度最大;③综合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的分析结果,资源枯竭城市区位很偏远的城市,即α>1.5∩β>1.5,分别为18个和23个,分别占资源枯竭城市总数的23.1%和29.5%;区位不偏远的资源枯竭城市,即α≤1.0∩β≤1.0,分别为30个和35个,分别占到资源枯竭城市总数的38.5%和44.9%。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不同区位条件的资源枯竭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政策着力点。
孙威李洪省
关键词:资源枯竭城市区位识别方法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脆弱性影响评估——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被引量:38
2012年
本文在分析生态系统脆弱性概念与评价方法基础上,以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改变为影响力指标,以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表征社会经济适应能力指标,构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脆弱性影响评价和和空间表达方法,将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拓展到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综合分析与评价,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从花都区、乡镇两个空间尺度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在1980~1990年、1990~2000年和2000~2005年三个时间段,耕地面积的变化对该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最为显著;(2)1990~2000年和2000~2005年间,研究区社会经济适应性指数保持为正,两期平均值分别为0.391和0.374;(3)从研究区1990~2000年和2000~2005年两期脆弱性空间分布来看,虽然适应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的负向影响,但总体呈现脆弱趋势,且脆弱性严重的乡镇数在时间尺度上呈现增加趋势。
窦玥戴尔阜吴绍洪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脆弱性
优化开发区域制造业企业迁移的因素及其区域影响——以广东东莞市为例被引量:25
2013年
优化开发区域是区域发展的较高级阶段,其内部企业迁移的规律比较复杂。选择制造业发达地区——广东东莞市为案例区,采取半结构式访谈法和调查问卷法探讨优化开发区域制造业企业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影响。研究表明,现阶段东莞市劳动密集型企业迁出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迁入并存,劳动密集型企业迁出是要素成本、环境管制、区域依赖性和地方政府博弈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产业基础、区域创新要素、产业政策和区域软环境等因素促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迁入;企业迁移可以促进区域产业升级转型,提高区域生产空间质量和优化区域国土空间结构。
梁育填樊杰柳林张有坤陈小良
基于最小费用距离模型的生态可占用性分析——以广西西江经济带为例被引量:30
2011年
生态可占用性是指从生态学角度出发,生态系统或者生态空间可以被开发利用的程度,是生态系统本身的属性。论文提出生态可占用性的概念和研究目的,并利用最小费用距离模型,分析了广西西江经济带景观单元的可占用性,提出分区方案。研究表明,可占用性低值区、较低值区、中值区、较高值区和高值区分别占区域总面积的12.17%、18.75%、38.55%、28.69%和1.84%。大部分建设用地分布在较高值区内,其余建设用地中,城镇用地主要分布在高值区,而农村居民点和工矿用地则主要分布在中值区。文章认为,研究能够揭示不同类型建设用地的分布规律和区域生态空间布局;虽然受到源的分布、尺度和空间范围等因素的影响,但所得结论对于引导区域开发、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李平星陈东樊杰
关键词:区域规划西江经济带
鲁甸地震灾后重建的综合地理分析与对策研讨被引量:24
2014年
地震灾区是地表各圈层相互作用最剧烈、人地关系最紧张的区域。深入开展综合地理研究对于协调这一区域的人地关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首先对鲁甸灾前的资源环境特点与区域发展特征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发现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密度大、贫困面广、生产生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高、资源环境长期处于超载状态。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尽早启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科学制定重建规划,体制机制创新,以及开展整个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及近邻地区的防灾减灾系统研究和整体规划等对策建议。
樊杰王传胜汤青徐勇陈东
关键词:地震灾区灾后重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