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H31B04)

作品数:7 被引量:174H指数:6
相关作者:胡云锋刘越任旺兵李军王倩倩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2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主体功能区
  • 2篇功能区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技术
  • 1篇信息熵
  • 1篇植被
  • 1篇植被覆盖
  • 1篇植被覆盖度
  • 1篇指标体系
  • 1篇中国城
  • 1篇中国城市群
  • 1篇人口
  • 1篇数学模型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数据
  • 1篇主体功能区规...
  • 1篇空间数据
  • 1篇空间型
  • 1篇浑善达克
  • 1篇浑善达克沙地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国家发展和改...
  • 3篇辽宁工程技术...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江苏省有色金...
  • 1篇瑞典皇家理工...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6篇胡云锋
  • 5篇刘越
  • 4篇李军
  • 4篇任旺兵
  • 3篇艳燕
  • 3篇王倩倩
  • 2篇徐芝英
  • 1篇刘纪远
  • 1篇张倩
  • 1篇张学利
  • 1篇马娜

传媒

  • 2篇地理研究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经济研究导刊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基于交通、人口和经济的中国城市群识别被引量:72
2011年
城市群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发展到较高阶段的自然产物,是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新型地域单元。当前,研究人员对城市群的识别尚没有一个统一、快速的技术体系,国内外研究人员对于中国城市群的准确识别和区域界定也不统一。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首先厘清了城市群的基本概念;继而提出了一套以地球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了交通、人口和经济属性判断的城市群快速识别和区划的技术流程,即以空间通达性的定量测算为基础,初步识别出空间上集结的城市集群;然后以城市集群的经济和社会属性为判据开展进一步的遴选,得到城市群空间分布及其区划界线。作者使用基础地理数据、DEM数据、空间化的经济社会格网数据,应用ArcInfo Macro Language编程技术对中国的城市群进行了识别,研究明确了2000年中国9大城市群的空间位置及其覆盖区域。与国内外既有认识的对比表明,本研究技术路线简单、清晰,所得的中国城市群区划成果准确,具有可参比性。
张倩胡云锋刘纪远刘越任旺兵李军
关键词:城市群计算机识别
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几个关键问题被引量:7
2011年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已获得国务院通过并开始实施。作为一项国家空间战略布局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必将作为"十二五"时期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工作的重点。为推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顺利实施,各级政府需要对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关键问题形成共识。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中,对主体功能区的认识、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主体、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主体功能区的协调与调整、主体功能区的监测与评价、主体功能区政策措施落实、主体功能区的考核、主体功能区实施的组织保障、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技术支撑、主体功能区实施的挑战与机遇等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李军任旺兵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规划
空间尺度上推方法的精度评价——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土地利用数据为例被引量:9
2012年
不同的空间尺度上推方法会导致不同程度的信息丢失、信息歪曲等后果;但目前少有研究在较长的尺度序列上、对不同尺度上推方法所得成果开展精度分析。本研究首先提出尺度上推方法精度评价的三个准则,即:保持土地类型构成特征、保持土地面积精度、保持土地空间分布格局和斑块形态;继而使用格点中心值、最大面积斑块、最大聚合面积斑块等3种尺度上推方法,配合100m~50km土地利用数据开展尺度转化实验;最后基于上述评价准则和尺度上推实验所得的系列输出结果,分析了不同尺度上推方法的精度。研究表明:(1)格点中心值上推方法能更好地保留区域土地类型构成、土地面积精度等特征;(2)锡林郭勒盟地区土地研究的适宜尺度应小于10km,最大不应超过30km;(3)在尺度上推过程中,土地斑块的平均面积、形态以及空间分布格局对尺度上推成果精度有着重要影响。
胡云锋徐芝英刘越艳燕王倩倩
关键词:信息熵分维
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部草地盖度探测及其变化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陆地生态系统植被覆盖程度是评价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因子。以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北部地区)为研究区,应用中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数据HJ-1ACCD及美国陆地卫星数据Landsat TM,分别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和三波段梯度差模型、使用NDVI和RDVI等参数,对研究区草地植被覆盖度进行了探测,并对比了不同模型方法和参数所得研究区草地植被盖度成果的分类精度。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和RDVI参数探测植被盖度的方法表现最好;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研究区2000~2009年区域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发现本地区在2000年之后草地覆盖改善区面积超过草地盖度下降区面积,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植被恢复状况总体较好。
马娜刘越胡云锋张学利艳燕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浑善达克沙地
国家尺度社会经济数据格网化原理和方法被引量:34
2011年
空间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可将传统关系型社会经济数据转变为空间化的矢量或者格网数据。首先,分析了传统关系型社会经济数据库的不足,并对社会经济数据格网化理论研究及格网数据库建设的历史做了回顾;在明确社会经济数据格网化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经济数据格网化的3个基本要求,即时间可比、空间一致和逻辑自洽;同时提出了一个包括24个关键指标的国家尺度社会经济格网数据库的指标体系,认为社会经济格网数据库生产过程的主要步骤为逻辑检查、空间匹配、代码匹配、空间离散和检查校验;研究对国家尺度社会经济指标的空间离散过程和离散模型、不同层级社会经济数据的整合和离散策略进行了重点分析。研究最后就社会经济数据格网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
胡云锋王倩倩刘越李军任旺兵
关键词:关系型数据
空间尺度转换数据精度评价的准则和方法被引量:32
2012年
空间尺度问题是地理学、生态学和水文学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科学问题之一。空间数据尺度转换是将数据从一个空间尺度转换到另一个空间尺度的过程,它是尺度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尺度转换后的成果数据深入分析,提炼尺度转换成果数据精度评价的原则、指标以及模型方法,这对正确选择和应用尺度转换成果数据具有重要意义。在详细评述尺度和尺度转换研究概念、内容和主要进展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从数据处理、地图学角度出发,提出了空间数据尺度转换精度评价的3项基本准则,即保持构成信息守恒、保持面积信息守恒、保持区域空间格局和形态信息守恒。继而据此将当前常见的指标进行了梳理和归并;根据上述准则和指标,结合GIS方法、常规统计方法、地统计方法等,给出了上述评价指标的计算模型及其应用方法和典型案例。最后指出,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研究目标,针对性选择尺度转换效应函数,通过开展模型模拟和对比分析,最终确定合适的尺度转换方法。
徐芝英胡云锋刘越艳燕
关键词:数学模型
国家主体功能区空间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被引量:24
2013年
对国家主体功能区开展监测和评估是掌握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实情况、动态监管主体功能区运行状态的基本途径。本研究首先提出了国家主体功能区空间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概念,继而分析了指标遴选原则,即体现国家主体功能区核心功能、具备较强空间展示能力、满足管理基本需要,以及指标的可操作性、综合性与独立性等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括9个指标组和60个具体指标的体系框架。具体为:监测评价指标组包括资源、环境、生态、自然灾害、经济、人口社会、政策、交通和主体功能区运行等9个指标组;每个指标组内包含若干个可操作的具体指标。进而,还讨论了空间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备性与实用性、指标数据的获取方法、指标数据的空间化处理与表达等关键问题。
李军胡云锋任旺兵王倩倩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指标体系空间数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