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H31B05)

作品数:10 被引量:184H指数:7
相关作者:王成金杨兆萍杨威韩芳丁金学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3篇天文地球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层次分析
  • 2篇层次分析法
  • 1篇地区气候
  • 1篇地区气候变化
  • 1篇演进
  • 1篇遗产地
  • 1篇影响因素
  • 1篇中国铁路
  • 1篇中国铁路运输
  • 1篇人文
  • 1篇人文因素
  • 1篇生产效率
  • 1篇湿地
  • 1篇实证
  • 1篇枢纽
  • 1篇枢纽城市
  • 1篇数据组织
  • 1篇索引
  • 1篇体系演进
  • 1篇铁路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新...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王成金
  • 3篇杨兆萍
  • 2篇韩芳
  • 2篇杨威
  • 1篇刘鹤
  • 1篇许旭
  • 1篇丁金学
  • 1篇王艳慧
  • 1篇吴敬锐
  • 1篇邵蕊
  • 1篇周华荣
  • 1篇刘世薇
  • 1篇刘新宇
  • 1篇钱乐毅
  • 1篇蒲玉林
  • 1篇张建辰
  • 1篇巴乌龙
  • 1篇梁雪琼
  • 1篇李玉霞
  • 1篇刘新宇

传媒

  • 3篇干旱区地理
  • 2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北京测绘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地理信息世界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际集装箱交流枢纽的识别及其物流特征--以中国铁路运输为例被引量:14
2010年
集装箱流反映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枢纽城市在区域经济网络中具有重要地位,主导着物流网络的运行。依据图论原理,构筑了枢纽城市的识别模型,融合了城市交流的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对集装箱枢纽进行识别,发现中国形成了21个集装箱枢纽,以沿海港口城市为主,枢纽牵引的集装箱交流体系显示"区域—门户"空间结构明显。然后分析了枢纽集装箱流的距离衰减规律,采用Pareto和Newling模型进行拟合,确定了主要衰减参数,Pareto模型的衰减系数b显示其数值越高,集装箱牵系的城市影响越限于近距离,Newling模型的递增系数b1为正值说明枢纽附近存在影响塌陷区,最高影响不邻近枢纽。同时依据有向图的矢量属性揭示了枢纽集装箱流的集散规律,发现枢纽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呈明显的非均衡性,邻近地区形成影响塌陷区,一定距离范围内形成主影响区,各枢纽的本底决定了其主影响区明显不同,虽然各城市的辐射峰值和吸引峰值不同,但其集聚和扩散通道往往一致。
王成金
关键词:枢纽城市中国铁路
天山托木尔自然遗产地地理多样性价值评估与保护分区被引量:7
2011年
在系统分析托木尓自然遗产地地理多样性要素组成的基础上,运用ArcGIS空间叠加分析,划定地理多样性特征区,主要包括极高山、高山冰川和冰缘区、南坡中山区、南坡红层地貌区和北坡中山区;通过对已有研究和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对地理多样性价值构成进行解析,采用层次分析法提出了地理多样性综合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确定了具有不同价值特征的地理多样性保护地级别,并对托木尓自然遗产地进行实证研究,提出地理多样性保护分区方法。
邵蕊邵蕊杨兆萍韩芳
关键词:价值评估层次分析法
新疆石河子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2
2012年
利用1953—2007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新疆石河子地区冷暖干湿气候特征的演变规律和突变情况。结果表明:近55 a来石河子地区的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持续升高,90年代以后明显变暖,其中春、冬季升温幅度较大;70年代降水最少,80年代后各季降水持续增加,21世纪后降水增加趋势更加明显。受降水的影响,干燥度经历了一个"偏湿—偏干—偏湿"的变化过程。在西北变暖湿背景下,石河子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突变都比较明显。各季气温突变比较一致,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各季降水突变时段不尽相同,在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都有突变发生;干燥度在60年代和70年代经历了一次变干突变和一次变湿突变。
刘世薇周华荣梁雪琼李玉霞巴乌龙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突变
现代集装箱港口体系演进理论与实证被引量:43
2011年
集装箱技术的传播深刻影响了港口体系的发展,集装箱港口体系的理论模型重点解析该技术对港口体系空间时序过程的影响机制。基于相关研究进展的回顾与评述,根据港口发展的新现象与新机制,综合Hayuth和Notterboom的理论模型,介绍了集装箱港口体系的最新理论,将其分为前集装箱化、技术试验、巩固集中化、枢纽港中心化、扩散化与离岸枢纽、港口区域化等六个时序阶段,对各阶段的发展特征进行了刻画和解析,并从枢纽港本地约束、集装箱航运模式、物流资源整合、内陆配送网络与干港、政府宏观调控和港口建设市场化等角度揭示了扩散化与离岸枢纽、港口区域化两个最新阶段的发展机制。并以长江三角洲作为案例进行实证,详细解析了长江三角洲集装箱港口体系的演化过程,重点是发展变化与内在机理,验证了本文的集装箱港口体系模型,探讨了该区域可能面临的发展趋势。
王成金César Ducruet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
工业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效率评价方法与实证——以广东和广西为例被引量:24
2011年
工业生产是人类主要的经济活动,资源投入与效益产出、污染排放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工业生产的资源环境效率。论文设计了工业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效率评价方法,即TOPSIS模型和DEA的SBM模型,通过TOPSIS模型对资源投入、经济效益和污染排放分别进行指标集成和综合考察,SBM模型将环境污染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评价模型而考察各空间决策单元的工业生产效率。SBM模型的实证分析表明:两广地区形成工业发展有效率和无效率两大集群,广东的珠江三角洲、粤北、粤东与粤西南沿海地市和广西的桂西、桂西南地市多为有效率,而桂东、桂北及粤西北地市多为无效率并连续分布成面;工业无效率主要源于资源过度消耗和非期望产出,两广在减排工业废水、废气和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方面有很大的改善潜力。
王成金杨威许旭刘鹤
关键词:工业经济资源投入环境污染生产效率
中国高速公路规划网的空间效应与政策机制被引量:40
2011年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地方政府对高速公路的追求,高速公路规划和建设成为中国区域发展的突出问题。本文分析了中国高速公路网的规划规模与空间体系,重点对比集成网和国家网的规模总量和空间网络,结果表明中国高速公路网中长期目标达17.4万km,中西部省份的规模拓展明显;揭示了中国高速公路规划网引致的空间效应,包括连通性、空间服务水平和国土碎化,结论证明省级单位拓展后的集成网过于超前,新增路线主要连接人口和经济规模较小的城镇及偏远地区,覆盖效率低,偏离了中国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城镇体系及地理环境的国情,高速公路规划规模与覆盖水平背离了其技术经济属性。然后,重点从政策角度分析了高速公路规划规模持续扩大的机制,认为高速公路规划审批体制、融资体制、收费政策、经济危机应对政策及政绩追求等是促使省级单位拓展规划规模的主要原因。
王成金丁金学杨威
关键词:高速公路
基于MFC的矢量图形系统研究与实现被引量:2
2012年
以VC++6.0为开发平台,利用MFC提供的类库,研究GIS矢量图形底层系统数据组织的方法,以及网格索引在该系统中的建立过程。设计并开发了矢量图形系统,实现了数据导入、组织管理、显示、查询等系统功能。
钱乐毅
关键词:MFC数据组织网格索引
黄河下游沿岸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结合研究区湿地的区域特点确定沿黄湿地景观分类系统。构建了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表征模型,综合利用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破碎化指数、景观要素斑块分布质心空间变化等景观格局指标和斑块数量,斑块面积、斑块平均面积、斑块数量等景观类型指标,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近七年研究区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湿地的分布面积呈显著下降趋势;②随着人类干扰强度的增加,景观多样性上升;③湿地景观要素中,稻田湿地、滩涂面积在减少,而水库坑塘、黄河面积都在不断增加。
张建辰王艳慧
关键词:湿地黄河
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新疆能源足迹的影响因素被引量:27
2011年
在采用碳汇法计算新疆1957-2007能源足迹的基础上,利用STR IPAT模型,以人口数量、富裕度、能源强度、结构化指标和现代化指标为自变量,以能源足迹为因变量,应用岭回归方法拟合得到环境压力模型,结果表明:人口数量是近51 a新疆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富裕度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能源足迹的增长具有显著影响,而能源强度的降低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对降低能源足迹,减轻环境压力具有重要作用;且富裕度和能源强度对能源足迹影响的时间差异显著。在观测数据范围内,分析结果不支持环境Kuznets曲线的论断。最后提出了控制人文因素对环境影响的相关建议和措施。
吴敬锐杨兆萍阿达衣.赛肯
关键词:能源足迹人文因素
新疆喀什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评价被引量:11
2012年
通过文献分析法和专家咨询,在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已有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喀什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对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构建的"喀什金三角"14个文化旅游景区(点)进行评价,选择出各景区(点)最优开发模式;根据评价结果探讨了6种开发模式的内涵,提出了各景区(点)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和建议。由于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为喀什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选择提供借鉴。
蒲玉林杨兆萍韩芳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层次分析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