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02Y014)

作品数:11 被引量:98H指数:6
相关作者:林建华吴朝阳余良宏康德智董锋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干细胞
  • 9篇脊髓
  • 9篇脊髓损伤
  • 6篇骨髓
  • 5篇静脉
  • 5篇间充质干细胞
  • 5篇间质干细胞
  • 5篇骨髓间充质
  • 5篇骨髓间充质干...
  • 5篇骨髓间质
  • 5篇骨髓间质干细...
  • 5篇充质干细胞
  • 4篇细胞
  • 4篇静脉移植
  • 3篇营养因子
  • 3篇源性
  • 3篇源性神经营养...
  • 3篇神经营养
  • 3篇神经营养因子
  • 3篇细胞移植

机构

  • 11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林建华
  • 8篇吴朝阳
  • 4篇康德智
  • 4篇余良宏
  • 4篇董锋
  • 3篇陈少强
  • 2篇贾小力
  • 1篇张志坚
  • 1篇王灯亮
  • 1篇雷盛民

传媒

  • 1篇医学综述
  • 1篇立体定向和功...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脊髓损伤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被引量:2
2012年
背景:研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的营养支持在脊髓损伤治疗中起了主要作用,其同损伤宿主神经组织间的相互作用可导致一些不利于损伤修复的炎症因子表达减少。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移植对脊髓损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T10脊髓外伤性截瘫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设未损伤脊髓的假手术组做对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假手术组均接受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移植,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PBS。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损伤脊髓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有明显增加(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蛋白表达受到明显抑制(P<0.05)。提示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后能使损伤脊髓局部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程度降低。这可能是改变脊髓损伤区的微环境,减少脊髓继发性损伤,促进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董锋林建华吴朝阳
关键词:脊髓损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细胞移植
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与脊髓损伤被引量:1
2007年
脊髓损伤(SCI)是神经科学领域内一道尚未解决的难题。多项研究表明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是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微环境的必不可少的成分,研究它们在SCI和修复中所起的作用,有利于找到针对性的治疗手段,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SCI后的功能恢复。本文对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细胞因子和促进或抑制轴突再生的细胞外基质蛋白在SCI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贾小力陈少强
关键词:细胞外基质脊髓损伤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被引量:17
2006年
目的初步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和神经修复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BMSCs,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经尾静脉移植Brdu标记的BMSCs,损伤后24h、移植后1、3、5周评价实验动物的神经功能状况,并检测BMSCs在体内迁移、存活以及分化情况,电子显微镜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移植的BMSCs在宿主损伤脊髓中聚集并存活,3~5周后有部分移植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微管相关蛋白(MAP2);BMSCs静脉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改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5周后组织学观察,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损伤区脊髓结构较完整。结论BMSCs经静脉移植后可向脊髓损伤处聚集并存活分化,促进神经修复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康德智林建华余良宏雷盛民吴朝阳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脊髓损伤静脉移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移植脊髓损伤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被引量:4
2011年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有治疗作用,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损伤脊髓局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途径。方法:运用改良Allen法制备T10脊髓外伤性截瘫大鼠模型,假手术组6只,脊髓损伤组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假手术组接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单细胞悬液1mL(1×106cells)自大鼠尾静脉缓慢注射移植,对照组静脉注射PBS1mL。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后损伤局部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移植后能促进脊髓损伤局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更进一步的表达,这可能是促进神经结构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因素之一。
董锋林建华吴朝阳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脊髓损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生长因子细胞移植
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在脊髓损伤中的定向迁移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ratbonemarrowstromalcells,rMSCs)静脉移植在体内的定向迁移。方法分离培养r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运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T10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rMSCs静脉移植组。假手术组、rMSCs静脉移植组同时于大鼠损伤后72小时经尾静脉移植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MSCs。免疫组化技术检测rMSCs在体内迁移、存活以及分化情况。结果rMSCs体外分离培养扩增5代,细胞数可达1~2×1011个,具有多态性和贴壁生长特性,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45阴性,CD29、CD90表达阳性。移植的rMSCs在宿主损伤脊髓中聚集并存活,3~5W后即有部分移植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NF)、微管相关蛋白(microtubuleassociatedprotein2,MAP2)。结论rMSCs体外扩增迅速,具有干细胞特性,经静脉移植在宿主体内可向损伤区脊髓聚集存活分化。
余良宏康德智林建华雷盛民吴朝阳
关键词:脊髓损伤静脉移植
骨髓间质干细胞经静脉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TNF-α、IL-1β 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经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SCI)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外伤性截瘫模型,假手术组6只,损伤组8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rMSCs移植组。对照组和rMSCs移植组、假手术组于损伤后10min经尾静脉分别注射PBS1ml和rMSCs单细胞PBS悬液1ml。移植后3h、6h、12h、24h、3d、7d、14d,应用RT-PCR方法检测损伤大鼠脊髓TNF-α、IL-1βmRNA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和rMSCs移植组损伤脊髓TNF-α、IL-1β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有明显增加(P<0.05);rMSCs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TNF-α、IL-1βmRNA表达受到明显抑制(P<0.05)。结论 rMSCs静脉移植后能改变脊髓损伤区的微环境,使损伤脊髓局部的TNF-α、IL-1β表达程度降低。这可能是减少脊髓继发性损伤,促进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董锋林建华吴朝阳
关键词:脊髓损伤骨髓间质干细胞TNF-ΑIL-1Β静脉移植
骨髓间质干细胞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应用促进兔脊髓外伤性截瘫的修复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 arrow strom a cells,BM SCs)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 N F)联合应用对兔脊髓外伤性截瘫结构和功能修复的影响,以寻求建立一种更有效的治疗脊髓外伤性截瘫的疗法。方法:采用改良A llen打击法建立兔脊髓外伤性截瘫的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观察3d再分别行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BM SCs、BD N F和BM SCs+BD N F干预。脊髓损伤移植后1、3、5周进行改良Tarlov评分及CSEP评测,5周观察脊髓结构的变化。结果:与BM SCs组、BD N F组相比,移植后第5周,BM SCs+BD N F联合移植组脊髓损伤处结构恢复较好,第3周、5周后,BM SCs+BD N F组的CSEP和改良Tarlov评分亦明显好于BM SCs组和BD N F组(P<0.01)。结论:BM SCs和BD N F联合移植对急性脊髓外伤性截瘫的结构和功能有更好的修复作用。
康德智王灯亮林建华余良宏吴朝阳雷盛民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外伤性截瘫
Sofast介导增强性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新型阳离子聚合物Sofast基因转染试剂(Sofast)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进行基因修饰的可行性。方法:在体外分离和扩增MSCs,在Sofast介导下行pEGFP-N1转染BMSCs,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率及瞬时表达情况,MTT试验检测转染细胞的存活率。结果:增强性绿色荧光蛋白(EGFP)在基因转染24 h后开始表达,48~72 h最高。1周后表达逐渐减弱;质粒与Sofast体积比例为3∶1时,pEGFP-N1转染BMSCs的效率为85%,细胞存活率为94.2%。结论:Sofast介导EGFP转染BMSCs是一种较好的转染标记方法。
贾小力陈少强
关键词:SOFAST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
静脉注射骨髓间质干细胞对脊髓损伤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9
2005年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对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32只SD大鼠,体重约300g,雌雄不限。体外分离、培养、纯化MSCs,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SCs表面细胞标志CD34、CD45、CD29、CD90。根据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暴露T10段脊髓,将一直径为3mm的圆形薄铜垫片置于T10段脊髓表面,以重量为10g的砝码,从5cm高度自由坠落打击该垫片,造成T10段脊髓冲击伤,损伤组24只,假手术组8只。模型建立后24h,损伤组随机分为实验组14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及假手术组经尾静脉注射Brdu标记的MSCs,对照组经静脉注射PBS。损伤后24h、注射MSCs后1、3、5周评价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状况,并检测MSCs在体内迁移、存活以及分化情况。结果细胞CD34、CD45阴性表达,CD29、CD90阳性表达。实验组运动功能改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注射的MSCs在宿主损伤脊髓中聚集并存活,注射MSCs3~5周后部分细胞表达微管相关蛋白2(MAP2)、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染色的Brdu阳性细胞。结论MSCs经静脉注射后可向脊髓损伤处聚集并存活,促进神经修复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林建华雷盛民康德智张志坚余良宏吴朝阳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骨髓脊髓损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现状被引量:22
2007年
目的综述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新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MSCs生物学特性、移植治疗SCI的实验研究、移行机制、治疗机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结果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MSCs移植治疗SCI已有很大进展,移植治疗后,移植细胞能向损伤部位移行,并能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和分泌神经营养物质,具有促进损伤脊髓修复和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结论MSCs移植治疗SCI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陈少强林建华
关键词:脊髓损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脊髓修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