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农业部海洋与河口渔业资源及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基金

作品数:68 被引量:834H指数:17
相关作者:庄平石小涛章龙珍刘德富陈求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三峡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理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8篇农业科学
  • 21篇生物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理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鱼类
  • 9篇精子
  • 4篇养殖
  • 4篇幼鱼
  • 4篇日本鳗鲡
  • 4篇青蟹
  • 4篇鳗鲡
  • 4篇瓦氏黄颡鱼
  • 4篇黄颡
  • 4篇黄颡鱼
  • 4篇超低温冷冻
  • 3篇低温冷冻
  • 3篇植入
  • 3篇稚鱼
  • 3篇中华鲟
  • 3篇摄食
  • 3篇史氏鲟
  • 3篇群落
  • 3篇稀释液
  • 3篇精子活力

机构

  • 4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3篇三峡大学
  • 9篇中国科学院生...
  • 5篇华中农业大学
  • 4篇上海水产大学
  • 4篇上海海洋大学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大连海洋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江南大学
  • 2篇厦门大学
  • 2篇浙江海洋学院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作者

  • 19篇庄平
  • 16篇石小涛
  • 13篇章龙珍
  • 11篇刘德富
  • 10篇陈求稳
  • 10篇黄晓荣
  • 8篇冯广朋
  • 8篇路波
  • 8篇张涛
  • 7篇赵峰
  • 7篇白艳勤
  • 6篇罗佳
  • 5篇李大鹏
  • 5篇闫文罡
  • 5篇黄应平
  • 4篇张凤英
  • 4篇乔振国
  • 4篇施兆鸿
  • 4篇马凌波
  • 3篇刘鹏

传媒

  • 15篇海洋渔业
  • 5篇水产学报
  • 4篇生态学杂志
  • 3篇上海水产大学...
  • 3篇水生生物学报
  • 3篇三峡大学学报...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海洋与湖沼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遗传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长江科学院院...
  • 1篇分析科学学报
  • 1篇淡水渔业

年份

  • 2篇2014
  • 6篇2013
  • 10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6篇2008
  • 11篇2007
  • 14篇2006
  • 5篇2005
  • 3篇2004
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食卵鱼资源量的调查和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为了解葛洲坝下游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产卵场食卵鱼的资源量,于2011年8—12月在葛洲坝下游江段,利用三层流刺网张网采集渔获物样品并进行鉴定分类。结果显示:采集渔获物共有24亚种,分属于3目5科,其中鲤形目鲤科鱼类最多,共有14种,未发现外来物种。食卯鱼铜鱼(Coreius heterodon)和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在所捕获渔获物中所占比例较大,其中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捕捞量占总捕捞量的79.31%;在11月份的捕获物中,食卯鱼的捕捞数量足过10月和12月的2~8倍;在中华鲟产卵期间,食卵鱼的日捕获量达到最高峰。
罗佳姜伟陈求稳刘德富唐锡良涂志英石小涛
关键词:渔获物
两坝间长江江段生态环境变化对渔民生活影响的调查分析
2012年
通过对两坝间(三峡大坝-葛洲坝之间)渔民的问卷调查,旨在了解葛洲坝水库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渔民的影响和渔民对环保捕鱼的认识,并探讨了有关部门应如何改善两坝间的生态环境和提高渔民的生活质量。调查表明由于两坝间的生态环境变化,渔民的渔获物减少,收入减少;同时渔民认为由于两坝间的水质环境变坏,渔业发展前景相当严峻;调查还发现渔民有一定的环保捕鱼意识,但存在局限性。加强环保捕鱼的宣传力度,指导和监督渔民进行转业;帮助渔民顺利转业和提高基本生活补助;进一步对两坝间水质进行加强管理。
路波陈求稳白艳勤胡运燊石小涛罗佳梁亦舟
关键词:三峡大坝生态环境渔民
我国沿海常见浮游植物检索数据库的建立被引量:10
2006年
利用本实验室保存的固定和活体硅藻标本,并采集我国沿海常见海洋浮游植物样品,特别是赤潮生物样品,通过数码显微摄影技术,采集不同侧面的藻细胞形态特征图像,同时结合其他手段收集我国沿海常见海洋浮游植物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通过net(c#)语言、asp.net等技术初步建立了我国沿海常见浮游植物网络检索数据库,其网络查询界面可实现多分类参数查询.目前该数据库已收录我国常见浮游植物144种,特征图片704张,以硅藻门(93种)和甲藻门(40种)为主.同时对每个种类的分类特征和生态分布特点进行了归类与集成,可通过其细胞主要特征参数或生态分布特征等参数进行详细的信息检索.该数据库为目前国内首个沿海常见浮游植物网络分类数据库.本文简要介绍了建库目标、系统结构、功能与特点,并对该库应用前景作了探讨.
高华梁君荣高亚辉骆巧琦李雪松陈长平
关键词:浮游植物数据库
草鱼快速启动过程的加速—滑行游泳行为被引量:10
2014年
以3种不同体长的草鱼为研究对象,在水温(20.00±1.50)℃条件下通过惊吓的方式进行了快速启动过程的加速—滑行游泳行为观察,测定了草鱼的疾冲速度,即实验鱼突然加速达到的最大速度。结果发现,体长为(8.47±0.73)cm(稚鱼)、(17.93±1.27)cm(幼鱼)、(51.24±3.24)cm(亚成鱼)的绝对最大疾冲速度及达到最大疾冲速度所需时间分别为(1.449±0.424)m/s(0.294 s)、(2.359±0.434)m/s(0.294 s)、(2.899±0.457)m/s(0.378 s);相对最大疾冲速度分别为(17.099±5.009)BL/s、(13.156±2.418)BL/s、(5.659±0.891)BL/s;实验鱼达到最大疾冲速度后,均以身体保持直线的方式滑行减速。草鱼的绝对疾冲最大速度随体长的增加而增加;相对疾冲最大速度随体长的增加而减小,且稚鱼的相对疾冲最大速度显著高于亚成体。3种实验鱼的绝对游泳加速度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亚成鱼绝对减速滑行加速度的值显著高于幼鱼和稚鱼,而亚成鱼的相对疾冲游泳加速度和相对减速滑行加速度的值显著小于稚鱼。
路波刘伟梁圆圆陈求稳黄瑶潘磊刘德富石小涛
关键词:草鱼加速度
褐牙鲆精子超微结构观察被引量:4
2010年
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自然成熟的褐牙鲆精子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褐牙鲆精子的头部近似圆形,直径1.49±0.17μm,尾部鞭毛较长,达40.17±0.65μm。褐牙鲆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鞭毛)构成。头部的顶端无顶体,细胞核为圆形,染色质致密。核膜分由内核膜和外核膜构成,其间有核周腔。核膜与质膜间有较大间隙,其间分布有许多细胞质、囊泡和溶酶体,在细胞核后端,核膜与质膜之间除细胞质外,还分布有5—6个呈环形单层排列的线粒体。植入窝位于细胞核后端的凹陷处,中心粒复合体位于植入窝内。基体的头端由电子致密物质构成,基体的末端与鞭毛起始端相连,鞭毛从袖套腔中伸出。鞭毛中心结构是轴丝,轴丝为“9+2”微管结构。轴丝外侧有侧鳍。
章龙珍闫文罡庄平黄晓荣江琪
关键词:褐牙鲆精子超微结构
超低温冷冻对西伯利亚鲟精子形态结构损伤的观察被引量:25
2008年
为改进西伯利亚鲟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探讨精子损伤机制,应用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西伯利亚鲟鲜精与冷冻后精子的形态结构。结果显示,经过冷冻保存后精子的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精子顶体长、精子头中部宽、头中部宽与前部宽比值及中段宽与鲜精相比显著增加(P<0.05);中段长度、后外侧延伸物长度比鲜精显著变短(P<0.05)。精子经过冷冻后有30.5%的精子在形态、结构上受到不同程度损伤,受损精子显微结构表现为顶体后外侧延伸物与核糅合,顶体内容物丢失;核膜囊泡化、核膜断裂,核内出现空泡;线粒体内嵴弥散,线粒体脱落;鞭毛外膜松弛与鞭毛脱离等。部分受损伤精子出现顶体丢失,中段脱落,鞭毛自中段基部断裂的现象。精子损伤主要集中在膜系统,中心粒等微管系统基本完好。
章龙珍刘鹏庄平王斌闫文罡
关键词:精子超微结构冷冻损伤
拥挤胁迫对史氏鲟稚鱼血浆溶菌酶活性和补体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6
2007年
聂芬石小涛李大鹏庄平
关键词:拥挤胁迫史氏鲟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溶菌酶补体
玻璃化液对锯缘青蟹不同时期幼体成活率的影响
2005年
以海水养殖对象—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5种不同时期的幼体为实验材料,利用自行配制的6种不同组合的玻璃化液对试验材料进行处理,处理时间分别是0.5min、1.0min、3.0min、5.0min、7.0min,统计最终的成活率。结果表明:在6种不同组合的玻璃化液中,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各期幼体的成活率逐渐下降,在不同组合的玻璃化液和不同的处理时间下均以 Z_3(第三期蚤状幼体)的成活率最好,F 号玻璃化液(20%1.2-丙二醇+20%乙二醇)中幼体的成活率最高。
黄晓荣章龙珍庄平张涛冯广朋赵峰
关键词:幼体成活率
泥蚶血淋巴抗菌活性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以泥蚶为试验材料,分别用活的和灭活的副溶血弧菌通过浸泡方式诱导其产生抗菌物质,并以副溶血弧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为指示菌进行抗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1)活的和灭活的副溶血弧菌诱导条件对泥蚶血淋巴的抗菌活性影响不显著(P>0.05),但比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2)血淋巴对副溶血弧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有抑菌作用,尤其是副溶血弧菌和白色念珠菌。
王雪鹏张鑫张玲缪宇平
关键词:泥蚶血淋巴抗菌活性
水温对中华鲟血清活性氧含量及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被引量:51
2008年
本文通过对12℃、21℃、26℃、31℃水温环境中的中华鲟的血清活性氧(ROS)含量、谷胱甘肽(GSH)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测定,表明水温对中华鲟体内自由基水平及其抗氧化防御体系有着显著的影响。在鲟鱼存活的水温范围内,中华鲟依靠自身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可以抵御活性氧含量的变化可能产生的损害,但这种抵御作用因水温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结果表明,随着水温的升高,血清ROS和MDA含量显著升高,ROS和MDA均与水温有显著的正相关性;GSH含量随水温先升高后降低,21℃时含量最高;26℃和31℃中的SOD活力要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GSH和SOD与水温(T)具有显著的相关性:SOD=-7.7972+17.228T-0.2821T2(r=0.8923,p<0.01),GSH=-146.58+32.3951T-0.7427T2(r=0.8661,p<0.01)。在试验期间,各温度组的中华鲟的血清CAT活性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血清MDA含量和血清ROS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温(26℃和31℃)状态下ROS产生增加而造成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加,其增加程度要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产生一定程度的氧化应激;而低温和适温环境虽然存在ROS随水温升高而升高的规律,但血清SOD活性和血清ROS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中华鲟体内的抗氧化剂和抗氧化酶系统维持着体内自由基的"自稳态",使机体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处于较低的状态。
李大鹏刘松岩谢从新张学振
关键词:中华鲟氧化应激水温活性氧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