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130301)

作品数:4 被引量:15H指数:3
相关作者:高星张晓凌仪明洁陈福友裴树文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历史地理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石器
  • 2篇石制品
  • 2篇旧石器
  • 2篇出土
  • 1篇饮食
  • 1篇饮食结构
  • 1篇石器时代
  • 1篇龋齿
  • 1篇人骨
  • 1篇细石
  • 1篇旧石器时代
  • 1篇旧石器时代晚...
  • 1篇旧石器晚期
  • 1篇口腔
  • 1篇口腔健康
  • 1篇类型学
  • 1篇病理
  • 1篇病理观察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加州大学
  • 1篇皇家安大略博...

作者

  • 2篇张晓凌
  • 2篇高星
  • 1篇彭菲
  • 1篇裴树文
  • 1篇王明辉
  • 1篇陈福友
  • 1篇李法军
  • 1篇仪明洁
  • 1篇沈辰
  • 1篇陈虹

传媒

  • 4篇人类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水洞沟第2地点2014-2015年出土石制品初步研究
2020年
水洞沟遗址第2地点2014-2015年的发掘集中于2003-2007发掘区北侧的T3区域,面积约80m^2。对应2003-2007发掘的层位划分,本次发掘共揭露6个文化层(Culture Layer/CL),各层位都有发现文化遗物,其中2003-2007发掘揭露的CL4在T3发掘区缺失。本文对2014-2015年系统发掘的T3区6个层位中出土的2723件石制品进行研究。此次初步分析显示,CL1-CL5是T3发掘区的主要石制品出土层位,又以CL3遗存最为密集。硅质白云岩和燧石是主要的原料,其中硅质白云岩在各层中比例均接近半数。石器技术以锤击法为主,砸击法比例在后期有所增加。遗址整体文化面貌表现为典型的中国北方简单石片技术传统并有着较低的石核利用率,但在CL2和CL3石核利用率稍有提升,其石片产品总体以宽型石片为主。二次修理工具比例较低,并且以边刃刮削器为主,但也有比较有特色的楔形器发现出土。与2003-2007年T1-T2发掘区出土石制品进行简单对比发现,原料利用和石制品的层位组成都存在一定差异,这很可能是因为分析标准和发掘位置的差异所致。
张佩琪张晓凌Sam LIN郭家龙王惠民Nicolas ZWYNS彭菲高星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制品
石制品使用微痕多阶段成形轨迹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石制品微痕是进行石器功能研究、了解史前人类行为模式的重要考古证据之一。本文在以往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展多阶段燧石制品"刮骨"微痕实验,分阶段详细、直观地记录石制品刃缘使用微痕的最初形成与发展动态。实验研究表明,"刮骨"使用微痕迹随着使用时间长度的递增发生复杂的动态变化,使用微痕的发展与使用时间之间并非简单的正函数关系。片疤破损自开始在一定时间段内呈连续发生状态,随后停止发展,是确认石制品是否经过使用的良好指示。磨圆表现出由少到多、由弱及强的逐渐发育过程,可以反映石制品的使用时间和强度,也是判断使用微痕的重要参考依据。
陈虹张晓凌沈辰
水洞沟第12地点2007年出土石核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本文是对2007年发掘获得的水洞沟第12地点石核类石制品的系统分析,研究对象包括锤击石核46件、砸击石核82件、细石核95件。通过对石核的尺寸、技术特征分析发现,锤击石核是细石核的预制阶段;砸击技术的开发对象多是以燧石为代表的优质石料,尺寸小,不适于锤击及间接剥片技术的应用;细石叶技术是该遗址的核心剥片技术,其中以楔形石核的打制技术最成体系。这种以细石叶技术为主体的文化现象,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末段的中国北方地区具有普遍性,是人类在气候波动的条件下实现适应生存的重要技术保证。
仪明洁高星王惠民裴树文陈福友
关键词:旧石器晚期类型学
广西顶蛳山遗址人骨的龋齿病理观察被引量:5
2018年
顶蛳山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邕宁区,保存了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以及大量的古人类骨骼遗存。本文主要从龋齿研究入手,对顶蛳山二、三期文化(8-7 ka BP)中大于15岁的169个体的2737枚恒齿进行了观察。分别统计了龋齿等级和个体和牙齿患龋率以评估人群患龋情况,进而分析顶蛳山遗址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并探讨了食物构成、饮食行为与社会经济等。统计结果表明,顶蛳山遗址人群的个体和牙齿患龋率都较高。患龋率在两性、葬式、年龄段间都存在差异,女性患龋程度要高于男性;不同葬式之间差异也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患龋的比例和程度也随之加深。通过与其他8组新石器时代国内遗址人群的个体和牙齿患龋率的对比,我们看到包含顶蛳山在内的三组华南渔猎采集遗址的个体和牙齿患龋率都要高于其他遗址,农业遗址的人群要低于华南遗址的患龋率,而混合经济遗址的患龋率最低。龋齿的出现与人类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关系密切。据此,我们推测顶蛳山及其他两组华南遗址的高患龋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关系密切,但这与一般所认为的农业的出现没有联系。三组遗址都是以渔猎采集主导的社会经济形态,并且这时期农业并未传播至华南地区。因此我们的分析表明高患龋率与农业并没有必然联系,而华南地区当时人群所食用的碳水化合物可能源于当地的块茎类和含蔗糖类植物。
张佩琪李法军王明辉
关键词:口腔健康龋齿饮食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