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06FY110200)

作品数:8 被引量:260H指数:7
相关作者:周才平欧阳华王敏潘保田曹泊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青藏
  • 3篇青藏高原
  • 2篇遥感
  • 2篇现代冰川
  • 2篇降水
  • 2篇冰川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信息系统
  • 1篇遥感估算
  • 1篇遥感技术
  • 1篇一江两河
  • 1篇蒸散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群
  • 1篇植物群落
  • 1篇中分辨率
  • 1篇中分辨率成像...
  • 1篇山地
  • 1篇生长季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兰州大学
  • 2篇中国21世纪...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6篇周才平
  • 5篇欧阳华
  • 3篇王敏
  • 2篇张戈丽
  • 2篇徐兴良
  • 2篇曹泊
  • 2篇裴志永
  • 2篇吴良
  • 2篇潘保田
  • 1篇张忱
  • 1篇杨丁丁
  • 1篇温煜华
  • 1篇上官冬辉
  • 1篇高红山
  • 1篇曹宇
  • 1篇王杰
  • 1篇张国梁
  • 1篇张宪洲
  • 1篇姜少飞
  • 1篇杨文斌

传媒

  • 2篇地理研究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遥感技术与应...
  • 1篇冰川冻土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遥感估算降水在西藏高原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采用遥感估算降水模型RFE 2.0(Rainfall Estimation Algorithm Version 2)模拟了2009年西藏高原的区域降水,并结合该地区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分别从日、月、年尺度上评价了该模型在西藏高原降水估算中的适用性,最后通过系数校正分析了2009年8月西藏高原降水量和年降水量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RFE2.0模型日降水量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在0.40以上的测站占46%,变化趋势较一致,但在日降水量较小时(接近零)模拟结果不稳定,在降水量较大时(>15mm)模拟结果一般会偏低;月平均降水量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的相关系数在0.80以上的测站占62%,模拟结果较好地反映了观测结果的变化趋势,但个别月份的模拟结果会出现偏差。雨季降水量的模拟结果明显好于干季,为进一步提高模拟精度,确定雨季校正系数为1.133,干季校正系数为1.265;年尺度上降水量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368(P=0.026)。整体来看,遥感估算降水模型(RFE2.0)模拟的西藏高原降水结果较好,可为西藏高原降水模拟提供借鉴和参考。
王敏周才平吴良张戈丽欧阳华
关键词:遥感估算降水量
山地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11年
在区域至全球尺度上,水热条件是决定植物种、生活型或植被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而在景观及更小的尺度上,区域环境因子则主导着植被的分布格局。数量分类和排序是研究群落生态关系的重要数量方法,它为客观、准确地揭示植被、植物群落及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提供了合理、有效的途径。笔者从群落分布格局和物种多样性格局的角度出发,综述了我国山地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的相关研究,阐述了采用数量分类和排序方法研究山地植被与环境因子关系的必要性,并探讨了我国山地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王敏周才平
关键词:山地植物群落排序
“一江两河”中部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估算被引量:22
2008年
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的遥感数据以及地面实际观测资料,采用数学模型方法,对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2000和2006年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研究区NPP由河谷向山脊逐渐递减,这与该区的水热梯度基本一致;该区单位面积年NPP平均为86.8gC.m-2·a-1,2006年比2000年高2.15gC.m-2.a-1,不同植被类型的单位面积年NPP以农田(243.1g C·m-2.a-1)最大,荒漠(35.6g C.m-2.a-1)最小;研究区两年平均总NPP为512.8×1010gC.a-1,2006年比2000年高12.7×1010g C·a-1,不同植被类型的总NPP以草甸(194.4×1010g C·a-1)最高,荒漠(30.3×1010g C·a-1)最低.研究期间,人类活动强烈区域(道路缓冲区0~4km)的植被NPP呈下降趋势,而人类活动较难到达区域的植被NPP呈增加趋势.
周才平欧阳华曹宇裴志永杨丁丁
关键词:一江两河净初级生产力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2001—2010年青藏高原干湿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12年
基于RFE2.0模型和Penman-Monteith模型,采用潜在蒸散降水比分析了2001—2010年青藏高原生长季(5—9月)干湿气候的时空变化格局,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干旱和半干旱区占整个青藏高原区域的67%,主要集中在高原中部及中部以北;(2)2001—2010年有25%的区域在逐渐变干,北部干旱程度总体上在逐渐减轻,南部及东南部有变干倾向;(3)降水是导致高原区域干湿气候空间格局差异的主要因素,高原干湿气候对潜在蒸散变化的敏感性最强。
王敏周才平吴良徐兴良欧阳华
关键词:青藏高原生长季平均温度降水潜在蒸散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区域碳估测被引量:58
2010年
CASA(Carnegie-Ames-Stanford Biosphere)模型是一个表征陆地生态系统水、碳素和氮素通量随时间变化的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本研究采用MODIS遥感数据与CASA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计算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总量为20.57×1012g.a-1的碳。同时根据五道梁实验点上得到的经验关系估算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区域上的土壤碳排放(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总量为8.07×1012g.a-1,因此推算得高寒草原区域内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折算成碳为12.50×1012g.a-1。
裴志永周才平欧阳华杨文斌
关键词:NPP高寒草原青藏高原
1972-2007年祁连山东段冷龙岭现代冰川变化研究被引量:60
2010年
利用1972年绘制的地形图,1994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2000年中巴遥感影像和2007年获取的ASTER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和人工解译对祁连山东段冷龙岭冰川进行研究,分别得到1972年,1994年,2000年和2007年冷龙岭区冰川边界并绘制冰川边界图,进而分析了该区近年来的冰川变化.结果表明:1972-2007年近35a以来冷龙岭冰川全部处于退缩状态,有27条冰川消失,冰川面积减少了23.6%;有后期加速趋势的特征,南坡比北坡退缩幅度要大.
曹泊潘保田高红山姜少飞温煜华上官冬辉
关键词:冰川变化地理信息系统遥感
基于生态地理分区的青藏高原植被覆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72
2010年
基于1982~2006年GIMMS NDVI数据集和地面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整个区域及各生态地理分区年均NDVI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偏相关分析研究不同生态地理分区植被覆被变化对气温和降水响应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近25年来,高原植被覆盖变化整体上趋于改善;高原东北部、东中部以及西南部湿润半湿润及部分半干旱地区植被趋于改善,植被覆盖较差的北部、西部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呈现退化趋势;(2)高原植被变化与气温变化的相关性明显高于与降水变化的相关性,说明高原植被年际变化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3)高原植被年际变化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植被覆盖中等区域全年月NDVI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最强,相关性由草甸向草原、针叶林逐步减弱,荒漠区相关性最弱。生长季植被覆盖变化与气温的相关性和全年相关性较一致,降水则不同,生长季期间高原大部分地区植被变化与降水相关性不显著。
张戈丽欧阳华张宪洲周才平徐兴良
关键词:青藏高原NDVI气候变化
遥感技术在现代冰川变化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22
2011年
传统的现代冰川变化研究主要以实地观测和经验公式来获得冰川的面积变化、体积变化和冰川表面运动速度,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航空遥感光学图像、数字高程模型、雷达等新技术数据的不断出现和发展,借助遥感手段研究冰川的性质和特征、监测冰川的动态变化成为冰川学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有效解决了现代冰川研究中高山区资料受限等问题。冰川面积变化的计算机自动解译方法主要有阈值法和雪盖指数阈值法、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法、比值阈值法等。阈值法和雪盖指数阈值法操作简单,但是在阈值选取方面不好把握;非监督分类法操作简单但限制因素较多;如果训练区选择准确,监督分类法分类结果比较精确;波段比值阈值法操作相对简单,精度准确,是目前运用最多的计算机自动分类方法。数字高程模型和雷达数据在冰川体积变化研究中的应用,较好地提高了传统方法的精度和适用性;而且雷达数据具有不受大气传播和气候影响的特点,很好地弥补了遥感光学影像数据极易受云雪等影响的不足。高精度GPS和雷达数据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在冰川表面运动速度的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曹泊王杰张忱张国梁潘保田
关键词:现代冰川遥感雷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