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7JZD0027)

作品数:27 被引量:1,238H指数:18
相关作者:杨菊华段成荣杜鹏张文娟张航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经济管理
  • 21篇社会学
  • 2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16篇流动人口
  • 5篇保险
  • 4篇中国流动人口
  • 4篇留守
  • 3篇影响因素
  • 3篇社会融入
  • 3篇农民
  • 3篇农民工
  • 3篇民工
  • 3篇家庭
  • 2篇养老
  • 2篇养老保险
  • 2篇人口
  • 2篇少数民族
  • 2篇社会保障
  • 2篇实证
  • 2篇实证研究
  • 2篇农村
  • 2篇留守老人
  • 2篇民族

机构

  • 24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首都经济贸易...
  • 1篇安徽省社会科...
  • 1篇北京人民警察...
  • 1篇河北科技师范...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全国妇联妇女...

作者

  • 8篇杨菊华
  • 4篇段成荣
  • 3篇张航空
  • 3篇张文娟
  • 3篇杜鹏
  • 2篇王宗萍
  • 2篇迟松剑
  • 2篇孙鹃娟
  • 1篇卢雪和
  • 1篇杨慧
  • 1篇吕学静
  • 1篇唐丹
  • 1篇陈志光
  • 1篇张亮杰
  • 1篇宋健
  • 1篇李佳
  • 1篇杨舸
  • 1篇宋月萍
  • 1篇张斐
  • 1篇陈卫

传媒

  • 7篇人口学刊
  • 6篇人口研究
  • 3篇人口与经济
  • 2篇北京行政学院...
  • 1篇东岳论丛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学海
  • 1篇西北人口
  • 1篇青海社会科学
  • 1篇中国软科学
  • 1篇妇女研究论丛
  • 1篇南方人口
  • 1篇人口与发展

年份

  • 1篇2014
  • 4篇2012
  • 9篇2011
  • 11篇2010
  • 2篇2009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流动人口家庭化状况分析被引量:18
2010年
家庭流动会在未来一个时期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形式,本文对流动人口家庭化的概念进行界定,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的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家庭化程度和区域差异从实证的角度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家庭化存在区域差异,部分流动人口家庭是通过在流入地生育孩子组成。针对流动人口家庭化给流入地和流出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客观地看待。
张航空李双全
关键词:流动人口
从隔离、选择融入到融合: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理论思考被引量:519
2009年
文章以成年乡-城流动人口为切入点,界定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社会融入的概念,构建了社会融入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了五种融入类型。文章认为,概念"融入"比"融合"更适于形容乡-城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适应过程及结果;社会融入不是一成不变的单维度概念,而是动态的、渐进式的、多维度的、互动的;隔离是新移民难以避免的遭遇。流动人口的融入轨迹和模式因次人群而异,但经济整合通常发生在先,次为文化接纳,再次为行为适应,最后是身份认同。从隔离、选择性融入到融合是多方面、多层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杨菊华
关键词:社会融入
农村在婚男性流动对留守妇女家庭决策权的影响被引量:12
2012年
农村在婚男性的地域流动重构了传统的、基于性别的社会分工:在维持"女主内"的同时,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家庭"男主外"的格局,这无疑会作用于女性的家庭地位。本文基于性别分工理论、家庭决策理论,利用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专项调查数据,探讨男性外出务工对留守妇女家庭决策权的影响。多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务工收入的增长并未降低留守妇女的家庭决策权;相反,由于留守妇女更多地承担了家庭农业生产活动,掌握了更多的家庭资源,故其家庭决策权显著增强,家庭地位得以改善。总体来看,"男流女守"的新型劳动分工模式对留守妇女而言是一柄双刃剑,在加重女性家务负担和农业劳动的同时,也有利于她们家庭决策权的提高。
陈志光杨菊华
关键词:留守妇女资源理论家庭决策
城乡差分与内外之别:流动人口经济融入水平研究被引量:22
2010年
本文采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选择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条件等多个指标,构建流动人口的绝对和相对经济融入指数,系统、综合地考察流动人口的经济融入程度。研究发现:其一,城-城流动人口的绝对和相对水平均大大超过乡-城流动人口,却与本地市民相似,表明在经济融入方面,"城乡差分"大于"内外之别";其二,经济发展与融入程度的关系因指标而异:流动人口的绝对经济状况随流入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而提升,但相对融入程度却与之呈负关联,凸显出"内外之别"。该模式折射出绝对的"水涨船高"与相对的"水涨船不高"效应,同时也体现了本地人和外来人在获得和享有公共资源方面的不公。
杨菊华
关键词:流动人口经济融入
城乡差分与内外之别——流动人口劳动强度比较研究被引量:18
2011年
本文利用全国性数据,比较分析了城—城流动人口、乡—城流动人口、流入地户籍市民的劳动强度。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外来人口的实际工作时间都远远超过,但标准劳动时间却低于本地市民,表明"内外之别"对劳动强度的影响大于"城乡差分"。而乡—城流动人口的劳动时间最长,处于外来人、农村人的双重弱势,凸显出"城乡差分"的特点。可见,外来劳动者的劳动保护权益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亟待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关注。
杨菊华
关键词:劳动保护社会融入
中国流动人口梯次流动的实证研究被引量:37
2011年
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在北京朝阳区、广东东莞市和浙江诸暨市组织进行的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对中国流动人口梯次流动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地理梯次流动、职业梯次流动和家庭梯次流动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地理梯次流动受到个人特征、流动经历和父辈的"探路者"效应的影响,职业梯次流动受到流动经历、职业稳定性以及与流入地居民来往状况的影响,家庭梯次流动受到家庭成员特征、耕地面积、流动经历、流入地亲人数量的影响。
杜鹏张航空
关键词:流动人口
成年子女的流动对其经济支持行为的影响分析被引量:23
2012年
利用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问题研究调查"数据,综合其中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流出地及迁移过程的相关信息,对迁移所带来的成年子女的经济支持行为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流动人口的迁移方式以及在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相关社会、经济背景均会对他们的养老行为产生深刻影响;迁移在提高流动人口经济赡养能力与维系其对父母的传统养老责任方面存在冲突—在流动人口的经济状况获得改善的同时,他们与流入地社会的融合削弱了其原有的养老意愿。研究还指出,就外出者在流出地所处的大家庭而言,他们与父母之间仍旧延续了传统的代际互惠和交换模式,成年子女之间保留了资源分配优化的群体合作分工方式,外出成为调节子女之间养老分工的重要特征。
张文娟
关键词:家庭养老代际支持经济支持
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有限理性”学说被引量:39
2012年
依据西蒙的"有限理性"假说对流动人口养老保险的参与意愿进行分析,是否参与养老保险是流动人口根据外部环境和制度因素以及自己的经济、家庭因素等对自己未来养老预期达到满意程度的行为选择。基于2009年流入地数据,将流动人口是否参加养老保险作为被解释变量,将流动人口的个人因素、工作状况、家庭因素以及社会政策及融入感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个人因素和工作状况是影响参保意愿的重要因素。
吕学静李佳
关键词: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参与意愿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状况研究被引量:12
2011年
本研究通过利用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问题调查资料,在社会性别视角下展示了男女两性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状况与差异,探究了社会保险参保率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提高女性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程度、缩小两性差距、促进男女公平享有社会保障权益的政策建议。
杨慧
关键词:社会性别流动人口社会保险
成年子女外出状况及对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影响被引量:38
2010年
在我国大规模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从乡到城转移的背景下,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8年在河南、贵州部分农村进行的调查数据,从居住方式、代际互动、生活满意度几个方面对成年子女外出给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虽然农村留守老人在居住方式上出现了独居化、空巢化和隔代化的趋势,且在与外出子女间的代际资源交换中并未明显获益,但通过子女外出前后留守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对比,发现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显著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符合家庭利益最大化原则,同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孙鹃娟
关键词:成年子女留守老人代际关系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