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军队“十五”科研基金(01Q050)

作品数:13 被引量:25H指数:4
相关作者:杨仕明杨伟炎韩东一孙建和山下敏夫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关西医科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军队“十五”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小鼠
  • 4篇内耳
  • 4篇SMAD5
  • 3篇前庭
  • 3篇细胞
  • 3篇基因
  • 3篇基因敲除
  • 3篇耳蜗
  • 2篇电镜
  • 2篇胚胎
  • 2篇胚胎发育
  • 2篇前庭核
  • 2篇小鼠耳蜗
  • 2篇氨酸
  • 1篇点突变
  • 1篇电镜观察
  • 1篇凋亡
  • 1篇凋亡检测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特点

机构

  • 12篇中国人民解放...
  • 4篇关西医科大学
  • 3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杨仕明
  • 10篇杨伟炎
  • 8篇韩东一
  • 4篇顾瑞
  • 4篇孙建和
  • 4篇山下敏夫
  • 3篇宇雅苹
  • 3篇杨晓
  • 3篇于宁
  • 3篇郭维
  • 2篇胡吟燕
  • 2篇孙彦询
  • 1篇黄德亮
  • 1篇邓安春
  • 1篇刘清明
  • 1篇孙彦洵
  • 1篇侯昭晖
  • 1篇沈静
  • 1篇姜泗长
  • 1篇梁晓杰

传媒

  • 8篇中华耳科学杂...
  • 1篇听力学及言语...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国应用生理...
  • 1篇国际遗传学杂...

年份

  • 2篇2007
  • 6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鼠内耳发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6年
宇雅苹杨仕明
关键词:内耳发育分子生物学小鼠感觉上皮神经元细胞生物分子
Smad5基因在小鼠耳蜗胚胎发育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检测Smad5基因在小鼠耳蜗胚胎发育中的作用。方法选用耳廓反应灵敏、健康的C57BL/6小鼠作为种鼠交配,用观察阴栓方法获得胚胎9天到20天的胎鼠,≤17天取胚胎头,≥18天在显微镜下取耳蜗,胚胎头水平冰冻切片,耳蜗平行于蜗轴冰冻切片,HE染色方法观察小鼠内耳发育形态演变过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mad5蛋白在小鼠胚胎10~20天的表达情况。结果胚胎10天,听泡发育,胚胎12天听泡下部有蜗管始基形成并开始发育。胚胎18天,蜗管发育了2圈,形成了可以辨认的内、外毛细胞,血管纹开始分化。Smad5在小鼠内耳胚胎发育全程均有阳性表达,且表达比较广泛,尤其早期在整个听囊均有表达。在胚胎15~17天,主要集中在即将发育成基底膜听觉感受器的部分。在胚胎发育中后期在内外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支持细胞、血管纹、基底膜、前庭膜等也有表达。结论Smad5参与小鼠耳蜗胚胎发育全过程,它可能为听觉的发生所必需的基因。
宇雅苹杨仕明胡吟燕郭维孙建和于宁韩东一杨伟炎
关键词:内耳耳蜗C57小鼠免疫组化
光学方法同步记录成群前庭神经节细胞膜电位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 :采用电压敏感染料和多位点光学成像系统研究前庭神经节细胞 (vestibularganglioncells ,VGCs)电生理特性。方法 :自新生小鼠内耳分离并培养的VGCs ,用吸光性电压敏感染料RH15 5染色后 ,多个或成群VGCs被同时成像于 16× 16记录单元Photodiodearrays (PDA)光学成像系统。 结果 :用高钾溶液灌流刺激时发现当VGCs膜电位变化时 ,膜表面的光吸收增强 ,光吸收度为 0 .2 3%± 0 .0 8%。并且所记录的光学反应具有波长特性。另外 ,在本实验条件下 ,光损伤和染料的药毒性副作用不明显或者可忽略不计。结论 :光学记录可以同步观测多个和成群VGCs膜电位变化 。
杨仕明姜泗长杨伟炎顾瑞山下敏夫
关键词:光学方法膜电位
Smad5基因缺陷导致小鼠听力重度损失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观察Smad5基因敲除小鼠听功能的变化及其特点。方法50只Smad5基因敲除的杂合子小鼠与25只野生型小鼠分成5组:2周、4周、8周、12周、24周组。分别行脑干诱发电位(ABR)检测,刺激声用click及toneburst(8kHz,16kHz,32kHz)。结果Smad5基因敲除杂合子小鼠2周、4周、8周、12周、24周click刺激ABR平均听阈分别为93±2.78dBSPL;38.7±2.58dBSPL;64.8±3.78dBSPL;81.5±2.48dBSPL;95.7±4.78dBSPL。野生型小鼠平均听阈分别为99±2.78dBSPL;38±3.65dBSPL;32±1.78dBSPL;32±2.70dBSPL;47±5.78dBSPL。经统计学处理,除2周和4周组P>0.05两者听阈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他时间段P<0.01,说明基因敲除小鼠与野生型小鼠听阈差异有显著性。toneburst(8kHz,16kHz,32kHz)结果与click刺激ABR听阈结果基本一致。结论Smad5基因敲除导致小鼠随月龄增加而听力损失加重。
郭维杨仕明刘清明孙彦询杨晓韩东一杨伟炎
关键词:SMAD5小鼠基因敲除听力损失
Smad5基因敲除小鼠耳蜗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观察Smad5基因敲除杂合(3月组2只小鼠4只耳蜗)子小鼠内耳形态学超微结构变化。方法野生型动物组:1个月组4只小鼠5只耳蜗,2个月组及3个月组各有2只小鼠4只耳蜗;杂合子动物组1个月组3只小鼠3只耳蜗,2个月组2只小鼠4只耳蜗,3个月组3只小鼠6只耳蜗。按常规方法制成标本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Smad5基因敲除杂合子小鼠扫描电镜观察:1月组耳蜗中均观察到耳蜗第一和第二圈外毛细胞有不同程度的静纤毛融合,未见外毛细胞缺失,内毛细胞未见明显地病理变化。2月组耳蜗中观察到第一和第二圈均可见内外毛细胞静纤毛不同程度缺失,有的部位以内毛细胞静纤毛缺失为主,而有的部位以外毛细胞静纤毛缺失为主,有的以片状缺失为主,有的则以散在性缺失为主。3个月组3只小鼠6只耳蜗中均观察到不同程度第一和第二圈内外毛细胞静纤毛广泛性缺失,有外毛细胞缺失的部位多,以第一排外毛细胞的静纤毛缺失为主,第二和第三排外毛细胞静纤毛多以散在性缺失为主,有内毛细胞缺失的部位多伴有外毛细胞静纤毛的大片状缺失。野生型动物组扫描电镜观察:1个月组4只小鼠5只耳蜗,2个月组2只小鼠4只耳蜗均未观察到内外毛细胞缺失和静纤毛的变化,3月组有少量的外毛细胞缺失。结论野生型小鼠2个月以内耳蜗毛细胞无明显变化.杂合子小鼠随着月龄的增加内外毛细胞缺失的程度逐渐加重。
孙建和杨仕明孙彦询杨晓韩东一杨伟炎
关键词:SMAD5小鼠基因敲除电镜内耳
Smad5基因敲除对小鼠前庭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观察Smad5基因敲除对小鼠前庭功能的影响,探讨Smad5基因是否为前庭功能相关基因。方法参照Petrosini报告的动物失衡行为评分方法,观察28只实验小鼠的平衡状态。对头偏,躯干卷曲,肢体外展,强迫环形运动,头震等五项前庭失衡症状进行综合评分。20只Smad5基因缺陷小鼠(+/-)和15只野生鼠(+/+)进行颈髓硬膜表面短声诱发电位检测前庭功能。结果动物失衡行为评分方法进行综合评分,两组实验小鼠得分均为0分,表明两组动物在平衡功能粗测上无明显异常。颈髓硬膜表面短声诱发电位(CDM-CEP)检测Smad5(+/-)小鼠峰值潜伏期在85dBSPL、95dBSPL和105dBSPL分别为6.85±0.23ms、6.78±0.20ms和6.70±0.43ms。Smad5(+/+)小鼠峰值潜伏期在85dBSPL、95dBSPL和105dBSPL分别为6.15±0.23ms、6.12±0.20ms和6.37±0.43ms。结论Smad5基因敲除导致CDM-CEP的潜伏期延长,表明Smad5基因敲除对小鼠的前庭功能有一定影响。
梁晓杰杨仕明孙彦洵杨晓韩东一杨伟炎
关键词:SMAD5基因敲除小鼠前庭
耳蜗半薄切片细胞凋亡检测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尝试在耳蜗半薄切片上用TUNEL方法检测耳蜗组织的细胞凋亡。方法基因敲除Smad5小鼠耳蜗,分别作常规石蜡切片和环氧树脂包埋的半薄切片,用TUNEL方法检测耳蜗组织的细胞凋亡。结果在半薄切片上Smad5基因敲除小鼠,耳蜗内有大量的凋亡细胞产生,主要集中在螺旋神经节细胞、血管纹上的细胞,以及基底膜上的间皮细胞等,而且能够更清楚的显示凋亡的毛细胞。而在石蜡切片上只在螺旋神经节细胞、血管纹上的细胞,以及基底膜上的间皮细胞检出凋亡细胞,但是毛细胞没有凋亡细胞的检出。结论用TUNEL方法检测耳蜗组织的细胞凋亡半薄切片明显好于石蜡切片。
郭维杨仕明胡吟燕杨伟炎
关键词:半薄切片凋亡检测SMAD5细胞凋亡耳蜗组织常规石蜡切片
小鼠耳蜗胚胎发育过程中Smad4基因的表达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小鼠内耳胚胎发育演变过程,检测Smad4基因在小鼠耳蜗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选用耳廓反应灵敏、健康的C57BL/6小鼠作为种鼠交配,用观察阴栓方法获得适龄胎鼠,≤17天取胚胎头,≥18天在显微镜下取耳蜗,胚胎头水平冰冻切片,耳蜗平行于蜗轴冰冻切片,HE染色方法观察小鼠耳蜗发育形态演变过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mad4蛋白在小鼠胚胎10~20天耳蜗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胚胎10天,听泡发育,胚胎12天听泡下部有蜗管始基形成并开始发育。胚胎18天,蜗管发育2圈,形成了可以辨认的内、外毛细胞,血管纹开始分化。Smad4从胚胎15天才开始表达,最初表达部位为耳蜗底转将发育成蜗轴以及柱状上皮分化为感觉细胞及支持细胞的区域,但在胚胎早期表达较弱,后期在耳蜗内广泛表达,在螺旋器、血管纹、前庭膜均有表达,且表达逐渐增强,而在蜗轴部位的表达逐渐减弱。结论Smad4在小鼠内耳分化期有阳性表达,且表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区域性,说明其参与内耳听觉器官的发育过程并且可能在耳蜗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宇雅苹杨仕明胡吟燕郭维孙建和于宁韩东一杨伟炎
关键词:内耳发育耳蜗小鼠SMAD4
用光学成像研究前庭核神经元谷氨酸受体的兴奋性传导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在神经细胞群的水平上二维动态观测前庭核 (VN)神经元兴奋性谷氨酸递质受体的传导机制。方法 自新生小鼠制备脑干切片 ,用吸光性电压敏感染料RH 15 5染色 ,并成像于 16× 16elementsPhotodiodeArrays光学记录系统 ,电刺激前庭神经断端。为了观察谷氨酸是否为前庭核神经元的兴奋性递质 ,用受体拮抗剂 (NMDA受体拮抗剂APV ,non NMDA受体拮抗剂CNQX)灌流脑片。结果 电刺激前庭神经断端后光学记录显示兴奋传导至VN区域 ;神经兴奋有激发延迟和高峰延迟 ;光学记录可以同步观察氨基酸拮抗剂对多个神经元核团兴奋性传递的作用 ,NMDA受体拮抗剂APV和non NMDA受体拮抗剂CNQX对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的抑制作用。APV和CNQX灌流后神经元的EPSP被抑制 ,减低比率分别为 6 4 9%± 9 0 6 %和 35 1%± 9 0 6 % (n =18)。结论 光学记录膜电位方法可以在神经细胞群的水平上直观观察VN神经电活动的时空二维方式及其兴奋性突触传递过程 ;谷氨酸是VN的神经元EP SP传导的兴奋性递质 ;谷氨酸NMDA和non NMDA受体均参与介导VN神经元EPSP。
杨仕明杨伟炎顾瑞韩东一山下敏夫
关键词:前庭核NMDA受体
豚鼠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的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豚鼠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的表面超微结构特点。方法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正常豚鼠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的表面超微结构。结果内淋巴管的管腔面光滑、平整,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少且短,细胞间隐窝小而少。内淋巴囊近端部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明显增多、变长,细胞间隐窝明显,偶尔可见细胞顶部的胞饮小泡。内淋巴囊的中间部腔面上皮突起,复合折叠形成褶皱,细胞间隐窝多而大,突向囊腔的细胞多,囊腔内充满细胞和细胞碎片。根据电子密度上皮细胞可分为亮细胞和暗细胞两型,其中暗细胞较多,两型细胞表面均有大量长的微绒毛。细胞顶部可见到较多的胞饮小泡。内淋巴囊远端部的结构与内淋巴管近似,腔面光滑,上皮褶皱小,无细胞间隐窝,上皮细胞以亮细胞为主,表面微绒毛少而短,几乎没有胞饮小泡。结论内淋巴管及内淋巴囊各部分的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同,各有特点,这种结构特点可能与其在内淋巴代谢中的不同作用有关。
邓安春孙建和黄德亮杨仕明
关键词:内淋巴管内淋巴囊扫描电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