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13Y194)

作品数:3 被引量:17H指数:2
相关作者:李国锋胡智华黄振达方智敏更多>>
相关机构:东莞市人民医院惠州市惠阳区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力衰竭
  • 3篇衰竭
  • 3篇慢性
  • 2篇血清
  • 2篇沙坦
  • 2篇慢性心力衰竭
  • 2篇奥美沙坦
  • 1篇心力衰竭患者
  • 1篇影响因素
  • 1篇细胞
  • 1篇下呼吸道
  • 1篇下呼吸道感染
  • 1篇疗效
  • 1篇临床疗效
  • 1篇慢性充血性
  • 1篇慢性充血性心...
  • 1篇呼吸道感染
  • 1篇患者血清
  • 1篇奥美沙坦酯
  • 1篇白细胞

机构

  • 3篇东莞市人民医...
  • 2篇惠州市惠阳区...

作者

  • 3篇李国锋
  • 2篇胡智华
  • 1篇方智敏
  • 1篇黄振达

传媒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河北医药
  • 1篇海南医学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奥美沙坦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其对血清IL-23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奥美沙坦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其对血清IL-23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2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奥美沙坦酯,治疗10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清IL-23、B型脑钠肽(BN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INP)、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IIIN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情况。结果治疗10周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98.00%,高于对照组的9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IL-23、BNP、PINP、PIIINP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LVEDD和LVEF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美沙坦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有效的控制血清IL-23、BNP、PINP、PIIINP各项实验室指标,优化LVEDD和LVEF,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胡智华方智敏黄振达李国锋
关键词:奥美沙坦酯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3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3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奥美沙坦治疗对IL-23的影响。方法将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2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心力衰竭组100例(B组)和奥美沙坦治疗组100例(C组),另设来我院体检的健康自愿者50名作为对照组(A组)。B组给予常规治疗,C组给予奥美沙坦治疗。电化学发光仪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浓度;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清IL-23浓度、Ⅰ型前胶原氨基端肽(amino-terminal peptide of type I procollagen,PINP)和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amino-terminal peptide of typeⅢprocollagen,PⅢNP)浓度;超声心动图检测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分析IL-23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B、C组治疗前血清IL-23、BNP、PⅠNP、PⅢNP浓度及LVEDD较A组升高,LVEF较A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各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C组治疗后各指标均较B组治疗后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IL-23与BNP、PⅠNP、PⅢNP及LVEDD呈正相关,IL-23与LVEF呈负相关,且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L-23可作为心力衰竭患者新的生物标记物,奥美沙坦干预后可降低患者血清IL-23浓度。
胡智华张芳龄方智敏黄振达李国锋
关键词:心力衰竭白细胞介素-23奥美沙坦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探究并分析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特点及其染影响因素,旨在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175例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制定自编问卷收集收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应用描述性统计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找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下呼吸感染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3.26%,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65岁(OR=4.95,P=0.000)、心功能Ⅲ或Ⅳ级(OR=13.03,P=0.000)、糖化血红蛋白异常(OR=8.08,P=0.000)和侵入性操作≥3种(OR=5.67,P=0.000)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下呼吸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发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在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临床医疗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针对性预防干预措施减少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下呼吸感染发生,尤其是高危人群,改善患者预后。
胡智华李国锋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影响因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