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A2013625)

作品数:7 被引量:35H指数:4
相关作者:刘恺马雪峰贺旭陈晓东易小波更多>>
相关机构: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骨折
  • 4篇胸腰椎
  • 4篇腰椎
  • 2篇胸腰椎爆裂
  • 2篇胸腰椎爆裂骨...
  • 2篇胸腰椎骨折
  • 2篇腰椎爆裂骨折
  • 2篇腰椎骨折
  • 2篇正中入路
  • 2篇入路
  • 2篇椎弓
  • 2篇椎弓根
  • 2篇椎骨
  • 2篇椎体
  • 2篇微创
  • 2篇后路
  • 2篇后正中入路
  • 2篇肌间隙
  • 2篇肌间隙入路
  • 2篇爆裂骨折

机构

  • 4篇深圳平乐骨伤...
  • 1篇冀中能源峰峰...

作者

  • 3篇贺旭
  • 3篇马雪峰
  • 3篇刘恺
  • 1篇李昭
  • 1篇尚文强
  • 1篇姚毅
  • 1篇杨连根
  • 1篇易小波
  • 1篇王琳
  • 1篇陈晓东
  • 1篇李晓东
  • 1篇王春宇
  • 1篇武继伟
  • 1篇赵廷虎
  • 1篇阮烨

传媒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中外医疗
  • 1篇肝胆外科杂志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6
  • 2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开放术式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对椎旁肌损伤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比较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开放术式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对椎旁肌损伤的影响。方法方便选择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30例采用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实验组),30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照组)。观察两组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3天生化全套测量肌酸磷酸激酶含量,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和ODI评分,以及矢状面Cobb角和椎体压缩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实验组的其手术时间(52.6±6.1)min、术中出血(73.9±16.7)m L、术后引流量(27.3±5.2)m L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第1、3天生化全套测量肌酸磷酸激酶(CK)(263.8±4.0)U/L,(162.6±2.9)U/L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2.0±0.7)分、ODI评分(24.7±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角实验组改善(20.2±3.0)°,对照组改善(19.3±1.7)°,椎体复位实验组(42.2±2.8)%,对照组(42.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入路术后早期相比,具有出血少、对椎旁肌影响小、疼痛缓解快,利于胸腰椎骨折患者康复。
贺旭马雪峰刘恺赵廷虎
关键词:椎旁肌胸腰椎骨折肌间隙入路后正中入路早期疗效
后路经侧前方减压单节段融合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胸腰椎后路经侧前方椎管减压单节段钛网支撑椎间融合,短节段固定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26例,采用后路经侧前方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保留伤椎完整的下终板,钛网植骨重建前中柱,单节段融合结合短节段椎弓根固定治疗。采用ASIA评分观察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恢复状态。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前缘高度、损伤节段的Cobb角恢复情况,观察椎管重建、植骨融合和内固定情况。结果 随访24~60个月,26例术后、末次随访与术前ASIA评分有显著提升;计算获得术前伤椎前缘高度丢失(65.46±12.17)%,术后(5.22±1.70)%;Cobb角术前(25.30±7.80)°(16°~34°),术后(3.60±1.70)°(1°~5°),末次随访时Cobb角(3.80±2.20)°(2°~6°),术后、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椎管占位(61.73±1.29)%,术后(3.20±1.36)%。结论 后路经侧前方椎管减压单节段椎间重建融合用于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减压彻底,可以维持脊柱良好稳定性,融合可靠、并发症少等特点,短期疗效确切。
贺旭马雪峰刘恺阮烨
关键词:椎体次全切椎间融合
后路经侧前方椎管减压单节段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胸腰椎后路经侧前方椎管减压单节段椎间融合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3月~2010年5月收治的16例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后路经侧前方椎管减压、单节段椎间融合结合伤椎上下邻椎椎弓根固定治疗。结果随访时间29~54个月,平均38个月,16例术后、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Frankel神经分级有显著提升(P<0.01)。术前伤椎前缘高度10~18 mm,平均14 mm,术后25~40 mm,平均32 mm,末次随访同术后;伤椎Cobb角术前19~32°,平均22°,术后3^-2°,平均2°,末次随访同术后,X线结果术后、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动力位X线片及CT重建显示腰椎融合率100%,未发现钛网移位、螺钉松动。结论后路经侧前方椎管减压单节段椎间重建融合用于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减压彻底、融合可靠、并发症少等特点,短期疗效确切。
陈晓东易小波
关键词:椎体间融合术
微创肘内侧小切口穿针术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并评价微创肘内侧小切口入路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微创肘内侧小切口穿针术治疗GaT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13例。结果本组随访时间平均10个月,骨折于术后6~8周达骨性愈合。肘关节功能按Flynn临床功能评价标准:优10例,良3例。结论 采用微创肘内侧小切口穿针术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切口隐蔽、美观、创伤小,术中能有效保护尺神经,关节功能恢复好。
李晓东杨连根王春宇武继伟李昭姚毅尚文强王琳
关键词:骨折肘内翻微创小切口儿童
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治疗脊柱骨折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探析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298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9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开放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接受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围手术期指标、影像学参数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治疗优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椎体前缘相对高度、椎间隙高度、后凸Cobb角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的影像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43,P>0.05)。结论:在脊柱骨折的临床治疗上,采用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和传统开放内固定的治疗效果相当,但经皮椎弓根钉微创手术的术中创伤更小、出血量更少、术后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柯绍强苏中南胡海生
关键词:脊柱骨折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变化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C-反应蛋白(CRP)及血清降钙素原(PCT)变化,为临床相关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8月至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9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作为观察对象(SAP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90例轻症急性胰腺炎组(MAP组)和100例来院参加体检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对比检测三组患者的CRP及PCT变化,并分析二者联合诊断价值。结果三组受检患者相比,SAP组患者血清CRP、PCT水平高于MAP组,且MAP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诊断的ROC曲线下降面积为0.87,最佳节点为≥3ng/mL;血清CRP诊断的ROC曲线下降面积为0.79,最佳节点为≥50mg/L。二者联合诊断的阴性似然比为0.14、阳性似然比为4.14、准确度为88.2%、特异度为86.4%、敏感度为91.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C-反应蛋白及血清降钙素原与病情发展呈正相关,且两项指标联合诊断准确度、特异度、敏感度均较高,值得临床借鉴。
柯琼浪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
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该院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脊柱骨折,Denis分型为Ⅱ型中的ⅡA、ⅡB、ⅡC型,TLICS评分≥4分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30例采用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实验组)治疗,30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照组)治疗。观察两组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以及矢状面Cobb角和椎体压缩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均在12个月以上。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疼痛程度分别为实验组(52.6±6.1)min、(73.9±16.7)m L、(3.5±1.0)分;对照组分别为(71.7±8.0)min、(241.7±61.9)m L、(5.1±1.7)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分别为实验组(0.3±0.5)分和(3.1±1.5)分,对照组为(0.6±0.5)分和(4.1±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疼痛指数和功能均优于对照组;末次随访时Cobb角、椎体压缩率分别为实验组(2.4±1.4)%和(4.2±1.9)%,对照组(2.3±1.3)%和(4.1±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多裂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具有相似的复位效果。经皮多裂肌入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末次随访时患者腰背部疼痛的缓解程度及生活工作能力的改善程度均优于传统后入路手术。
贺旭马雪峰刘恺
关键词:多裂肌胸腰椎骨折肌间隙入路后正中入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