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0794)
-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2
- 相关作者:朱家安刘芳胡兵徐宇虹郭微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可携基因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其体内外显影效果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的超声造影剂,研究其理化性质及体内、外显影效果。方法选用体内可降解的两种脂质体二软脂酰卵磷脂(DPPC)和1,2-二油烯氧基-3-三甲氨基丙烷(DOTAP),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超声造影剂,观察其外观和形态及粒径分布。以声诺维超声造影剂、PBS和水合液作为对照组,比较其基因携带能力。采用体内、外显影实验,观察自制超声造影剂的显影效果和时间。结果光学显微镜下显示,自制超声造影剂形态规则,呈球形,大小均一,平均粒径为6.969μm。自制超声造影剂与声诺维超声造影剂相比有较好的基因携带能力,而声诺维超声造影剂与PBS及水合液的携基因能力无明显差异。体外超声显影显示,自制超声造影剂在Skeletalmuscular模式下显影时间为18min,造影模式下显影时间为14min,两种模式下管内均表现为强回声,有很好的影像增强效果;体内超声显影(造影模式)显示,大鼠尾静脉注射造影剂后1s时下腔静脉开始显影,3s时腹主动脉中下段开始显影,内均可见强回声充填。结论脂质体包裹的微泡理化性质稳定,具有较好的基因携带能力,体内外显影效果较好,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可携带基因和药物的超声造影剂。
- 李殿城朱家安郭微刘芳徐宇虹胡兵
- 关键词:超声造影剂微泡脂质体阳离子脂质体声诺维
- 两种携B类清道夫受体Ⅰ超声造影剂的特性及对大鼠颈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 2012年
- 目的对比研究六氟化硫微泡和全氟丙烷微泡的理化特性、携基因能力及在大鼠颈总动脉造影中的显影效果,旨在提供一种可动态实时监测的基因载体。方法全氟丙烷和六氟化硫微泡均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观察其形态、浓度、平均粒径及携B类清道夫受体Ⅰ(SR-BⅠ)能力,并对比研究其在大鼠颈总动脉显影效果及持续时间。结果全氟丙烷阳离子脂质体微泡的粒径范围为0.712~5.56μm,平均粒径1.312μm,浓度为(3.12±0.39)×109/ml;六氟化硫阳离子脂质体微泡的粒径范围为0.915~96.86μm,平均粒径7.422μm,浓度为(7.43±0.28)×107/ml。当SR-BⅠ与这两种阳离子脂质体微泡的摩尔比为1:3时,微泡内SR-BⅠ含量达到饱和。体内造影显示全氟丙烷微泡可快速充填颈总动脉管腔,持续时间达180s以上。而六氟化硫微泡显影效果不明显。结论与六氟化硫阳离子脂质体微泡相比,全氟丙烷阳离子脂质体微泡在体内造影有很好的显影效果,并且与SR-BⅠ结合稳定,可望成为一种新型的载基因超声微泡造影剂。
- 刘芳朱家安黄云霞李殿城郭微芮蒙杰徐宇虹胡兵
- 关键词:造影剂颈动脉六氟化硫全氟丙烷
- 超声观察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质改变的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应用超声观察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前、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质改变的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48例活动性AS患者均满足1984年改良的纽约分类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均接受6次infliximab 5 mg/kg静脉输注。用高分辨率B超和能量型多普勒超声观察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前、后下肢关节及肌腱附着点的骨质形态学及血流供应的变化。并分别在0和30 w记录背痛VAS评分,关节肿痛及CRP、ESR和BASDAI、BASFI、BASMI等指标。结果 48例AS患者完成试验,其中31例复查了超声检查。治疗前48例患者超声检查发现骨侵蚀有37处,骨赘有2处,肌腱增厚有17处,滑囊炎有15处,肌腱钙化1处,异常血流数有22处,关节积液11处,滑膜增生1处。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后30 w,31例患者复查超声发现骨侵蚀8处,多普勒异常血流1处,与治疗前比较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1),滑囊炎3处,与治疗前比较统计学有差异(P<0.05)。骨侵蚀中以股骨大转子肌腱点最多,有13处,治疗后只有2处;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有7处,治疗后为2处,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骨赘治疗前有2处,治疗后无进展,仍为2处,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各临床指标均有明显好转,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超声可清晰显示肌腱附着点及关节的骨侵蚀、骨赘形成,并可发现肌腱增厚、滑囊炎、关节滑膜增生及异常血流等情况,能更实时反映AS患者骨质改变的过程及监测疗效。
- 薛勤汪年松吴燕朱家安程东生
- 关键词:超声骨侵蚀骨赘
- 超声微泡造影剂携基因无创性开放血脑屏障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1年
- 由于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以及复杂的解剖因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基因治疗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途径。超声联合微泡介导基因转染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基因转染技术,与传统的基因载体相比,超声微泡造影剂不仅克服了细胞损伤大、免疫原性、细胞毒性和转染率低下的问题,而且能够使血脑屏障可逆性短暂开放,成为中枢神经系统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
- 刘芳朱家安陈剑
- 关键词:血脑屏障微泡超声微泡造影剂超声参数无创性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