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AJL010)

作品数:46 被引量:311H指数:10
相关作者:李豫新付金存刘炳炳任凤郭颖慧更多>>
相关机构:石河子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软科学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历史地理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1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3篇区域经济
  • 10篇实证
  • 8篇区域经济差异
  • 8篇经济差异
  • 5篇实证分析
  • 5篇向西开放
  • 5篇经济增长
  • 5篇边境
  • 5篇边境贸易
  • 4篇影响因素
  • 4篇实证研究
  • 4篇便利化
  • 3篇新经济
  • 3篇人口
  • 3篇主成分
  • 3篇主成分分析
  • 3篇组合赋权
  • 3篇面板数据
  • 3篇民族地区
  • 3篇经济发展

机构

  • 37篇石河子大学
  • 10篇东北财经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1篇聊城大学
  • 1篇北京交通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山东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34篇李豫新
  • 14篇付金存
  • 5篇刘炳炳
  • 4篇任凤
  • 3篇李芳芳
  • 3篇郭颖慧
  • 2篇刘追
  • 2篇叶楠
  • 2篇王睿哲
  • 2篇张争妍
  • 2篇邵一珊
  • 2篇杨萍
  • 1篇谢莹
  • 1篇任占峰
  • 1篇曹之然
  • 1篇赵俊所
  • 1篇黄伟新
  • 1篇刘洪
  • 1篇孙乾坤
  • 1篇王笳旭

传媒

  • 3篇农业现代化研...
  • 2篇中央民族大学...
  • 2篇国际贸易问题
  • 2篇地域研究与开...
  • 2篇资源开发与市...
  • 2篇石河子大学学...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科技论坛
  • 1篇广西民族研究
  • 1篇开放导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科技进步与对...
  • 1篇统计与决策
  • 1篇财经理论与实...
  • 1篇价格月刊
  • 1篇企业经济
  • 1篇西北人口
  • 1篇新疆财经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8
  • 5篇2015
  • 13篇2014
  • 10篇2013
  • 9篇2012
  • 7篇2011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疆向西开放的特殊性与条件及思路被引量:2
2011年
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与世界经济融合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中亚区域经济的整合和上合组织的不断深入,构筑新疆向西开放格局成为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必然选择。新疆向西开放在特殊的人文地理背景下,具有战略目标、开放方式、行政背景、资源以及安全环境等特殊性。依托新疆向西开放的地缘、政治、文化、经贸合作等资源,对新疆向西开放进行战略思考,最终形成"开放环境稳、开放口岸多、开放领域广、开放层次高、开放影响远"的向西开放格局。
刘炳炳李豫新
关键词:向西开放经贸合作
要素流动与生产率增长研究——对新疆兵团“结构红利假说”的实证检验被引量:2
2014年
采用动态SSM实证分析1990-201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三次产业间要素流动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检验三次产业间劳动力和资本的流动是否具有"结构红利"现象。结果表明:劳动力从第一产业流向二、三产业,促进了生产率的增长,但这种效应不明显,即劳动力产业间的流动具有微弱的"结构红利"现象;资本更多地流向二、三产业,抑制了整个资本生产率的增长,即资本产业间的流动具有"结构负利"现象;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流动的结构效应贡献较小,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内部增长效应。要素的自由流动对于产业结构效应的发挥至关重要,因此,进一步推进要素市场的完善,放宽资本的投资限制,是发挥要素流动对生产率增长促进作用的最好方式。
李豫新张争妍
关键词:生产率增长结构红利假说
新疆北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准确判断是制定一切经济政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建立17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评价模型对新疆北疆地区2006—2010年经济发展水平及北疆8个地、州、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分析。研究发现,北疆地区经济总体发展形势良好,但各地州间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根据评价结果将8个地、州、市分为四类地区,并依据每类地区的发展状况提出政策建议。
叶楠李豫新
关键词:新疆北疆综合评价
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协调发展动态评价——以新疆为例被引量:4
2013年
科学评价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是缩小城乡差距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概念辨析和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新疆为例从经济、社会、居民生活水平三个维度出发,构建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组合赋权法对新疆1990~2010年的城乡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动态评价。研究发现,1990~2010年间,新疆城乡发展不仅处于失调状态,而且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尽管2003年以来,新疆城乡发展失调状况有所缓解,但城乡协调发展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
付金存李豫新
关键词:城乡协调发展组合赋权
新经济地理理论视域下地区差距的形成机制及政策启示被引量:12
2014年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生产要素跨区域调动未能有效缩小中国地区差距,因此,需要重新探视地区差距的形成机制。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地区差距源于本地市场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作用下人口与产业集聚的空间偏离。这一机制揭示出"第一自然"差异是中国地区差距形成的根本原因,"第二自然"差异则进一步强化了地区差距。未来政策的调整应转变传统的协调发展观,细化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对口帮扶机制,制定偏向于落后地区的优惠政策,构建梯度化的政策体系,最终实现区域间竞争式发展。
付金存赵洪宝李豫新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
文化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基于VIP框架的中国考察
2014年
文化资本是能为人类带来收益的价值观体系,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和最终解释变量。基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SCP)的分析范式,推演出文化资本作用于经济增长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社会制度—经济绩效"(VIP)分析框架。在这一框架下,社会主流价值观直接或通过制度决定市场主体行为的选择集,社会制度决定市场结构和企业竞合态势,进而通过市场绩效决定文化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中国当代经济增长的现实考察表明,文化资本之于经济增长的VIP分析框架及其作用机理具有很大程度的合理性。
付金存
关键词:文化资本
地域视角下区域经济差异分解——基于新疆的实证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与核心内容之一。本文选取1997-2009年为研究时段,以人均GDP和居民人均收入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利用锡尔系数,对新疆南北疆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南疆内部差异对新疆总体区域经济差异的贡献份额最大,南疆内部差异是造成新疆区域经济差异的最主要的原因;而南北疆地带间差异对新疆经济整体差异中贡献份额呈现出上升趋势,表明南北疆地带间差异的扩大正逐渐成为新疆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为促进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缩小新疆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对策建议。
李芳芳李豫新付金存
关键词:区域经济锡尔系数
基于比较优势基准的新疆工业主导产业选择被引量:1
2012年
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通过构建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产业比较综合规模指数、产业比较综合效益指数和产业比较综合指数,对新疆工业主导产业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化学纤维制造业等产业,无论在规模还是在经济效益方面都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显示出较强的综合比较优势,因此可将它们作为新疆的工业主导产业。同时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加大科技引进力度,增强自身消化吸收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赵俊所李豫新
关键词:比较优势主导产业
西部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测评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13年
从区域主体自我发展视角出发,构建自我发展能力指数,测评西部民族地区2005-2011年自我发展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西部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部民族地区各省区自我发展能力在波动中上升,区域间协调发展程度逐步增强,但区域内部政府、企业、家庭与区域整体学习创新能力的协同性较差;城镇化、工业化和外商直接投资对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起着积极的拉动作用,而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对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政府干预经济强度对自我发展能力的作用不显著。
李豫新张争妍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面板数据模型
新疆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微观机制与测度分析——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被引量:2
2014年
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框架,从人口与产业集聚匹配性的视角分析了新疆地区差距形成的微观机制,通过引入内含空间因素的测度指标,对新疆地区差距现状及其演进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新疆地区差距是集聚机制作用下人口与产业(进而产出)集聚不匹配的结果,在此机制作用下,新疆地区差距呈现明显的梯度特征,各梯度之间差距明显,其中第一梯度和第四梯度地区人口与产业集聚的不匹配是新疆地区发展失衡的主要动因。为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未来新疆政策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立足其特殊区情,先"动钱"、再"动人",通过集聚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逐步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
付金存李豫新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